北大原来从未邀请过校友在开学典礼上讲话,2008年开学典礼,北大邀请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老师讲话,这是俞老师的一种荣幸,更是新东方的一种荣誉。
各位同学、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掌声)
非常高兴许校长给我这么崇高的荣誉,谈一谈我在北大的体会。(掌声)
可以说,北大是改变了我一生的地方,是提升了我自己的地方,使我从一个农村孩子最后走向了世界的地方。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北大,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北大给我留下了一连串美好的回忆,大概也留下了一连串的痛苦。正是在美好和痛苦中间,在挫折、挣扎和进步中间,最后找到了自我,开始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能做一点事情。
学生生活是非常美好的,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我还记得我们班有一个男生,每天都在女生的宿舍楼下拉小提琴,(笑声)希望能够引起女生的注意,结果后来被女生扔了水瓶子。我还记得我自己为了吸引女生的注意,每到寒假和暑假都帮着女生扛包。(笑声、掌声)后来我发现那个女生有男朋友,(笑声)我就问她为什么还要让我扛包,她说为了让男朋友休息一下(笑声、掌声)。我也记得刚进北大的时候我不会讲普通话,全班同学第一次开班会的时候互相介绍,我站起来自我介绍了一番,结果我们的班长站起来跟我说:“俞敏洪你能不能不讲日语?”(笑声)我后来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拿着收音机在北大的树林中模仿广播台的播音,但是到今天普通话还依然讲得不好。
人的进步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在北大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有很多事情特别让人感动。比如说,我们很有幸见过朱光潜教授。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是我们班的同学每天轮流推着轮椅在北大里陪他一起散步。(掌声)每当我推着轮椅的时候,我心中就充满了对朱光潜教授的崇拜,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所以,我在大学看书最多的领域是美学。因为他写了一本《西方美学史》,是我进大学以后读的第二本书。
为什么是第二本呢?因为第一本是这样来的,我进北大以后走进宿舍,我有个同学已经在宿舍。那个同学躺在床上看一本书,叫做《第三帝国的兴亡》。所以我就问了他一句话,我说:“在大学还要读这种书吗?”他把书从眼睛上拿开,看了我一眼,没理我,继续读他的书。这一眼一直留在我心中。我知道进了北大不仅仅是来学专业的,要读大量大量的书。你才能够有资格把自己叫做北大的学生。(掌声)所以我在北大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第三帝国的兴亡》,而且读了三遍。后来我就去找这个同学,我说:“咱们聊聊《第三帝国的兴亡》”,他说:“我已经忘了。”(笑声)
我也记得我的导师李赋宁教授,原来是北大英语系的主任,他给我们上《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的时候,每次都把板书写得非常的完整,非常的美丽。永远都是从黑板的左上角写起,等到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刚好写到右下角结束。(掌声)我还记得我的英国文学史的老师罗经国教授,我在北大最后一年由于心情不好,导致考试不及格。我找到罗教授说:“这门课如果我不及格就毕不了业。”,罗教授说:“我可以给你一个及格的分数,但是请你记住了,未来你一定要做出值得我给你分数的事业。”(掌声)所以,北大老师的宽容、学识、奔放、自由,让我们真正能够成为北大的学生,真正能够得到北大的精神。当我听说许智宏校长对学生唱《隐形的翅膀》的时候,我打开视频,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我觉得北大的校长就应该是这样的。(掌声)
我记得自己在北大的时候有很多的苦闷。一是普通话不好,第二英语水平一塌糊涂。尽管我高考经过三年的努力考到了北大——因为我落榜了两次,最后一次很意外地考进了北大。我从来没有想过北大是我能够上学的地方,她是我心中一块圣地,觉得永远够不着。但是那一年,第三年考试时我的高考分数超过了北大录取分数线七分,我终于下定决心咬牙切齿填了“北京大学”四个字。我知道一定会有很多人比我分数高,我认为自己是不会被录取的。没想到北大的招生老师非常富有眼光,料到了三十年后我的今天。(掌声)但是实际上我的英语水平很差,在农村既不会听也不会说,只会背语法和单词。我们班分班的时候,五十个同学分成三个班,因为我的英语考试分数不错,就被分到了A班,但是一个月以后,我就被调到了C班。C班叫做“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笑声)
我也记得自己进北大以前连《红楼梦》都没有读过,所以看到同学们一本一本书在读,我拼命地追赶。结果我在大学差不多读了八百多本书,用了五年时间(掌声)。但是依然没有赶超上我那些同学。我记得我的班长王强是一个书癖,现在他也在新东方,是新东方教育研究院的院长。他每次买书我就跟着他去,当时北大给我们每个月发二十多块钱生活费,王强有个癖好就是把生活费一分为二,一半用来买书,一半用来买饭菜票。买书的钱绝不动用来买饭票。如果他没有饭菜票了就到处借,借不到就到处偷。(笑声)后来我发现他这个习惯很好,我也把我的生活费一份为二,一半用来买书,一半用来买饭菜票,饭票吃完了我就偷他的。(笑声掌声)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班的同学当时在北大,真是属于读书最多的班之一。而且我们班当时非常地活跃,光诗人就出了好几个。后来挺有名的一个诗人叫西川,真名叫刘军,就是我们班的。(掌声)我还记得我们班开风气之先,当时是北大的优秀集体,但是有一个晚上大家玩得高兴了,结果跳起了贴面舞,第二个礼拜被教育部通报批评了。那个时候跳舞是必须跳得很正规的,男女生稍微靠近一点就认为违反风纪。所以你们现在比我们当初要更加幸福一点。不光可以跳舞,而且可以手拉手地在校园里面走,我们如果当时男女生手拉手在校园里面走,一定会被扔到未名湖里,所以一般都是晚上十二点以后再在校园里面走。(笑声掌声)
我也记得我们班五十个同学,刚好是二十五个男生二十五个女生,我听到这个比例以后当时就非常的兴奋(笑声),我觉得大家就应该是一个配一个。没想到女生们都看上了那些外表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男生。像我这样外表不怎么样,内心充满丰富感情、未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女生一般都看不上。(笑声掌声)
我记得我奋斗了整整两年希望能在成绩上赶上我的同学,但是就像刚才吕植老师说的,你尽管在中学高考可能考得很好,是第一名,但是北大精英人才太多了,你的前后左右可能都是智商极高的同学,也是各个省的状元或者说第二名。所以,在北大追赶同学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尽管我每天几乎都要比别的同学多学一两个小时,但是到了大学二年级结束的时候我的成绩依然排在班内最后几名。非常勤奋又非常郁闷,也没有女生来爱我安慰我。(笑声)这导致的结果是,我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这个病叫做传染性侵润肺结核。当时我就晕了,因为当时我正在读《红楼梦》,正好读到林黛玉因为肺结核吐血而亡的那一章,(笑声)我还以为我的生命从此结束,后来北大医院的医生告诉我现在这种病能够治好,但是需要在医院里住一年。我在医院里住了一年,苦闷了一年,读了很多书,也写了六百多首诗歌,可惜一首诗歌都没有出版过。从此以后我就跟写诗结上了缘,但是我这个人有丰富的情感,但是没有优美的文笔,所以终于没有成为诗人。后来我感到非常的庆幸,因为我发现真正成为诗人的人后来都出事了。我们跟当时还不太出名的诗人海子在一起写过诗。后来他写过一首优美的诗歌,叫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每一个同学大概都能背。后来当我听说他卧轨自杀的时候,嚎啕大哭了整整一天。从此以后,我放下笔,再也不写诗了。(掌声)
记得我在北大的时候,到大学四年级毕业时,我的成绩依然排在全班最后几名。但是,当时我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我知道我在聪明上比不过我的同学,但是我有一种能力,就是持续不断的努力。所以在我们班的毕业典礼上我说了这么一段话,到现在我的同学还能记得,我说:“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同学。但是我想让同学们放心,我决不放弃。你们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们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你们二十年干成的我干四十年”。(掌声)我对他们说:“如果实在不行,我会保持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到八十岁以后把你们送走了我再走。”(笑声掌声)
有一个故事说,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我们这儿有很多雄鹰式的人物,很多同学学习不需要太努力就能达到高峰。很多同学后来可能很轻松地就能在北大毕业以后进入哈佛、耶鲁、牛津、剑桥这样的名牌大学继续深造。有很多同学身上充满了天赋,不需要学习就有这样的才能,比如说我刚才提到的我的班长王强,他的模仿能力就是超群的,到任何一个地方,听任何一句话,听一遍模仿出来的绝对不会两样。所以他在北大广播站当播音员当了整整四年。我每天听着他的声音,心头咬牙切齿充满仇恨。(笑声)所以,有天赋的人就像雄鹰。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有另外一种动物,也到了金字塔的顶端。那就是蜗牛。蜗牛肯定只能是爬上去。从低下爬到上面可能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在金字塔顶端,人们确实找到了蜗牛的痕迹。我相信蜗牛绝对不会一帆风顺地爬上去,一定会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但是,同学们所要知道的是,蜗牛只要爬到金字塔顶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获的成就,跟雄鹰是一模一样的。(掌声)所以,也许我们在座的同学有的是雄鹰,有的是蜗牛。我在北大的时候,包括到今天为止,我一直认为我是一只蜗牛。但是我一直在爬,也许还没有爬到金字塔的顶端。但是只要你在爬,就足以给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动的日子。(掌声)
我常常跟同学们说,如果我们的生命不为自己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你的生命就是白过的。我们很多同学凭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北大,但是北大绝不是你们学习的终点,而是你们生命的起点。在一岁到十八岁的岁月中间,你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现在你真正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活。我们必须为自己创造一些让自己感动的日子,你才能够感动别人。我们这儿有富裕家庭来的,也有贫困家庭来的,我们生命的起点由不得你选择出生在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如果你生在贫困家庭,你不能说老爸给我收回去,我不想在这里待着。但是我们生命的终点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所有在座的同学过去都走得很好,已经在十八岁的年龄走到了很多中国孩子的前面去,因为北大是中国的骄傲,也可以说是世界的骄傲。但是,到北大并不意味着你从此大功告成,并不意味着你未来的路也能走好,后面的五十年、六十年,甚至一百年你该怎么走,成为了每一个同学都要思考的问题。就本人而言,我觉得只要有两样东西在心中,我们就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第一样叫做理想。我从小就有一种感觉,希望穿越地平线走向远方,我把它叫做“穿越地平线的渴望”。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渴望,使我有勇气不断地高考。当然,我生命中也有榜样。比如我有一个邻居,非常的有名,是我终生的榜样,他的名字叫徐霞客。当然,是五百年前的邻居。但是他确实是我的邻居,江苏江阴的,我也是江苏江阴的。因为崇拜徐霞客,直接导致我在高考的时候地理成绩考了九十七分。(掌声)也是徐霞客给我带来了穿越地平线的这种感觉,所以我也下定决心,如果徐霞客走遍了中国,我就要走遍世界。而我现在正在实现自己这一梦想。所以,只要你心中有理想,有志向,同学们,你终将走向成功。你所要做到的就是在这个过程要有艰苦奋斗、忍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要不断地把自己的心胸扩大,才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二样东西叫良心。什么叫良心呢?就是要做好事,要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的事情,要有和别人分享的姿态,要有愿意为别人服务的精神。有良心的人会从你具体的生活中间做的事情体现出来,而且你所做的事情一定对你未来的生命产生影响。我来讲两个小故事,讲完我就结束我的讲话,已经占用了很长的时间。
第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企业家和我讲起他大学时候的一个故事,他们班有一个同学,家庭比较富有,每个礼拜都会带六个苹果到学校来。宿舍里的同学以为是一人一个,结果他是自己一天吃一个。尽管苹果是他的,不给你也不能抢,但是从此同学留下一个印象,就是这个孩子太自私。后来这个企业家做成功了事情,而那个吃苹果的同学还没有取得成功,就希望加入到这个企业家的队伍里来。但后来大家一商量,说不能让他加盟,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大学的时候他从来没有体现过分享精神。所以,对同学们来说在大学时代的第一个要点,你得跟同学们分享你所拥有的东西,感情、思想、财富,哪怕是一个苹果也可以分成六瓣大家一起吃。(掌声)因为你要知道,这样做你将来能得到更多,你的付出永远不会是白白付出的。
我再来讲一下我自己的故事。在北大当学生的时候,我一直比较具备为同学服务的精神。我这个人成绩一直不怎么样,但我从小就热爱劳动,我希望通过勤奋的劳动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的注意,所以我从小学一年级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以后我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这一打扫就打扫了四年。所以我们宿舍从来没排过卫生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把它当作一种体育锻炼。大家看我打水习惯了,最后还产生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时候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笑声)。但是我并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是一起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同学们一定认为我这件事情白做了。又过了十年,到了九五年年底的时候新东方做到了一定规模,我希望找合作者,结果就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我的那些同学,他们在大学的时候都是我生命的榜样,包括刚才讲到的王强老师等。我为了诱惑他们回来还带了一大把美元,每天在美国非常大方地花钱,想让他们知道在中国也能赚钱。我想大概这样就能让他们回来。后来他们回来了,但是给了我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去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四年水。”(掌声)他们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所以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所以让我们一起回中国,共同干新东方吧。”才有了新东方的今天。(掌声)
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同学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掌声)
最后,我代表全体老校友向在座的三千多位新生表一个心意,我代表全体老校友和新东方把两百万人民币捐给许校长,为在座同学们的学习、活动和成长提供一点帮助。(掌声)
2008年9月28日星期日
2008年9月26日星期五
话题:南都周刊:那英老公陪高峰儿子玩(图)
网易江苏无锡网友(222.191.*.*) 的原贴:
女人新标准:撒过娇、出过轨、勾引领导下过水。装过神、弄过鬼,跟别人老公亲过嘴。傍过款、出过洋,带着网友开过房。翻过窗、跳过墙,一夜睡过三张床.男人是牛,女人是地,没有耕坏的地,只有累死的牛。牛越耕越瘦,地越耕越肥。今天是男性健康日,忠告男性哥们一句,好火费炭,好女废汉,好车费油,好菜费饭,兄弟们千万保重!向战斗在宾馆,浴场,K房,迪厅,酒吧等娱乐场所第一线,撒谎不回家的男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做人要做陈冠希,开房要带照相机
女人新标准:撒过娇、出过轨、勾引领导下过水。装过神、弄过鬼,跟别人老公亲过嘴。傍过款、出过洋,带着网友开过房。翻过窗、跳过墙,一夜睡过三张床.男人是牛,女人是地,没有耕坏的地,只有累死的牛。牛越耕越瘦,地越耕越肥。今天是男性健康日,忠告男性哥们一句,好火费炭,好女废汉,好车费油,好菜费饭,兄弟们千万保重!向战斗在宾馆,浴场,K房,迪厅,酒吧等娱乐场所第一线,撒谎不回家的男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做人要做陈冠希,开房要带照相机
2008年9月25日星期四
天涯书斋:西游记中那些可爱的妖怪们
作者:juwen
小时候看《西游记》的电视剧,就觉得里面的那些妖精不如想象中的讨厌。虽然有些长得奇形怪状一点(但大部分比八戒哥哥也好看很多),但很多都是大大咧咧傻乎乎的形象。后来看了原著,才发现了里面很真不乏很多可爱的妖精,倒是很多神仙有些不地道。金庸先生估计受了《西游记》很大影响,其小说里往往名门正派两面三刀阴险毒辣,邪教旁门则光明磊落豪情千云,与《西游记》中的仙界和妖界何其相似。
似乎除了玉皇大帝之外,神仙是不能有公开的配偶的,因此就连玉帝的女儿春心萌动也得屈尊跑到凡间来勾搭。不仅是神仙本身不可以,就连他们的宠物也不得交配(文殊菩萨就干脆把他的青毛狮子阉了,典型的虐待动物)。于是一些神仙或是宠物实在憋不住了,就只能跑到凡间来泡妞。但我发现《西游记》中凡是属于此类的,都是妻管严性质的,尊重女性,绝无家庭暴力的倾向(反倒是几位女妖精对御弟哥哥没那么好的耐心,只差霸王硬上弓了)。
28回中出场的黄袍怪,就是奎木狼星下凡。因为他在天上和一个点香的女服务员勾搭上了,女服务员知道天宫的章程,为了不耽误情郎的前途投胎到宝象国当了公主。奎木狼星“不负前期,变作妖魔,占了名山,摄他到洞府,与他配了一十三年夫妻”。为了爱情不做神仙偏做妖,不离不弃,有情有义。都已经捉住唐僧了,而且此时悟空已被赶回了花果山,没甚顾虑。可是就因公主说想“斋僧还愿”,就放了唐僧:“浑家,你却多心呐!甚么打紧之事。我要吃人,那里不捞几个吃吃。这个把和尚,到得那里,放他去罢。”他何尝不知道人和人不一样,吃了这个白面和尚胜过修行百年,但为了爱情,也就忍痛割爱了,类似有人为了同老婆平淡到老宁可不去兑换500万大奖,实在令人感动。可惜公主实在不知道这个人是前世情郎,活脱脱的与唐僧师徒串通,拆散了自己的家庭,奎木狼星也被贬到太上老君那里烧锅炉去了(不过貌似没烧几天就官复原职了,后来孙悟空对黄眉怪和犀牛精都出场过,估计后台很硬)。
奎木狼星好歹也过了13年的性生活,而且还生了几个孩子。但思凡的宠物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比如观音的金毛犼。这只宠物本来可谓是西游记中最有心计的妖精,即使是下凡来偷情也是精心策划:原来当初佛母孔雀明王(如来名义上的老妈)生了一对龙凤胎小鸟,结果雌鸟飞过朱紫国时,被正在打猎的朱紫国王子射伤了。老太太大发雷霆,说“奶奶的这么小的鸟都不放过,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我一定要让你三年没老婆、三年生大病”。典型的睚眦必报(貌似神仙都是这样的小肚鸡肠,比如文殊菩萨不过让人在水里泡了三天就要让人在井里泡三年。玉帝更加无耻,不过一个市长推翻了供桌让你水果没吃成就让全市三年不小雨)。不想佛母的这番话被金毛犼听到了,等朱紫国王子继位之后,就化成妖精抢了他的老婆。选择在此作案可谓天衣无缝:即使是观音抓住他了,他也可以说这是佛母的懿旨呀,我再给国王消灾呢,这样观音也不敢说什么。
不过就是这个精心的策划,却受到了一位老头的破坏,就是紫阳真人(难道是这老头嫉妒,和法海一样),给了王后一件软猬甲。这样金毛犼就苦了,近身不得,面对一个美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鄢,真是何其痛苦。但即使这样,对王后还有彬彬有礼。后来孙悟空变成小妖“有来有去”,让那王后把金毛犼的铃铛骗来,因此王后让金毛犼来喝酒:
娘娘叫:“有来有去,快往前亭,请你大王来,与他说话。”好行者,应了一声,即至剥皮亭,对妖精道:“大王,圣宫娘娘有请。”妖王欢喜道:“娘娘常时只骂,怎么今日有请?”行者道:“那娘娘问朱紫国王之事,是我说:‘他不要你了,他国中另扶了皇后。’娘娘听说,故此没了想头,方才命我来奉请。”妖王大喜道:“你却中用。待我剿除了他国,封你为个随朝的太宰。”
此段可见,这金毛犼这几年确实过得不容易,“娘娘常时只骂,怎么今日有请?”这句话说起来真是颇多辛酸,原来不仅仅近不了身守望门寡,还天天没有好脸色,做妖精居然窝囊到了这个地步。但即使如此,只要王后对他稍好便受宠若惊,而且后来还把命根子紫金铃铛交给她保存,这是好男人一个。
也许有人要问,那金毛犼不是时常从朱紫国后宫抓一些侍女过来吗,难道没有霸王硬上弓?据我分析,没有的可能性很大,这金毛犼反倒用情专一。且看孙悟空变成侍女春娇二盗紫金铃的描述:
“假春娇”在旁,着意看着那妖王身上,衣服层层皆有虼蚤跳,件件皆排大臭
虫;子母虱,密密浓浓,就如蝼蚁出窝中。不觉的揭到第三层见肉之处,那金铃上纷纷垓垓的,也不胜其数。“假春娇”道:“大王,拿铃子来,等我也与你捉捉虱子。” 那妖王一则羞,二则慌,却也不认得真假,将三个铃儿递与“假春娇”
。
“一则羞,二则慌”,羞是因为这金毛犼实在是一个专一的好妖,而且可能个岁菩萨许久,心底单纯。慌是因为怕和春娇肌肤相触,惹心上人见怪。可怜的赛太岁金毛犼,精心策划的三年温柔乡梦境,竟在紫阳真人、观音、孙悟空的联合绞杀下化为一场空。
除了这些情深意重的妖怪,还有一类妖怪是属于“妖亦有道”的。比如上面提到过的金毛犼的喽罗“有来有去”。金毛犼的先锋被孙悟空痛打一顿后,回来哭诉。金毛犼火了要替手下报仇,便让有来有去去下战书(打架也这么光明正大,不愧是名门之宠物),半路上被孙悟空遇见了,只听有来有去自言自语说:
“我家大王,忒也心毒。三年前到朱紫国强夺了金圣皇后,一向无缘,未得沾身,只苦了要来的宫女顶缸。两个来,弄杀了;四个来,也弄杀了。前年要了,去年又要,今年还要,却撞个对头来了。那个要宫女的先锋,被个甚么孙行者打败了,不发宫女。我大王因此发怒,要与他国争持,教我去下甚么战书。这一去,那国王不战则可,战必不利。我大王使烟火飞沙,那国王君臣百姓等,莫想一个得活。那时,我等占了他的城池,大王称帝,我等称臣,虽然也有个大小官爵,只是天理难容也!”
看到这里,不由拍案叫绝,一是为“有来有去”,一时为《大话西游》,这部电影比电视剧更深得电视剧的精髓,正如唐僧在里面所说的,“妖如果有人的善心,就不是妖了,是人妖”。这位有来有去应该就是属于“人妖”类型的。“大王称帝,我等称臣,虽然也有个大小官爵,只是天理难容也!”,这句话由小妖说出,真乃吴承恩老先生的一大绝笔。可惜这个小妖被孙悟空弄成了“有来无去”,确实不够厚道。
除了这些情深意重的妖怪,还有一类妖怪是属于“妖亦有道”的。比如上面提到过的金毛犼的喽罗“有来有去”。金毛犼的先锋被孙悟空痛打一顿后,回来哭诉。金毛犼火了要替手下报仇,便让有来有去去下战书(打架也这么光明正大,不愧是名门之宠物),半路上被孙悟空遇见了,只听有来有去自言自语说:
“我家大王,忒也心毒。三年前到朱紫国强夺了金圣皇后,一向无缘,未得沾身,只苦了要来的宫女顶缸。两个来,弄杀了;四个来,也弄杀了。前年要了,去年又要,今年还要,却撞个对头来了。那个要宫女的先锋,被个甚么孙行者打败了,不发宫女。我大王因此发怒,要与他国争持,教我去下甚么战书。这一去,那国王不战则可,战必不利。我大王使烟火飞沙,那国王君臣百姓等,莫想一个得活。那时,我等占了他的城池,大王称帝,我等称臣,虽然也有个大小官爵,只是天理难容也!”
看到这里,不由拍案叫绝,一是为“有来有去”,一时为《大话西游》,这部电影比电视剧更深得电视剧的精髓,正如唐僧在里面所说的,“妖如果有人的善心,就不是妖了,是人妖”。这位有来有去应该就是属于“人妖”类型的。“大王称帝,我等称臣,虽然也有个大小官爵,只是天理难容也!”,这句话由小妖说出,真乃吴承恩老先生的一大绝笔。可惜这个小妖被孙悟空弄成了“有来无去”,确实不够厚道。
要论整个《西游记》中最质朴天真的妖精,自当是莲花洞里的两个小妖,一个叫精细鬼,一个叫伶俐虫(这两个名字和奔波儿灞、灞波儿奔一起,堪称《西游记》中四大经典命名)。
可这两个小妖既不精细,也不伶俐,被孙悟空骗了还帮他数钱。这两个小妖拿着红葫芦和玉静瓶去收压在山下的孙悟空(由此可见他们的老板金角大王对他们非常信任,敢于把宝贝交给两个小喽罗)。不成想孙悟空提前出来了,化装成一个道士,先是和他们搭讪,说要看一下他们的宝贝,两个小妖想都不想就第给他了(由此可见整个莲花洞都是纯朴善良之辈,不然哪会如此信任陌生人)。孙悟空也是“猴有猴道”,没有撅屁股就跑, “不好,不好!抢便抢去,只是坏了老孙的名头。这叫做白日抢夺了。” 于是变出一个大葫芦出来,弄了一个障眼法,说是能装天,果然把这两个小鬼唬住了,轻易的就用一根毫毛骗来了两个宝贝。想必一方面是莲花洞平时民主惯了,精细鬼和伶俐虫敢于自作主张。一方面想必也是他们对于老板也是忠心耿耿,决不放过替他们占便宜的机会。交换完毕之后还赌咒发誓:“我两件装人之宝,贴换你一件装天之宝,若有反悔,一年四季遭瘟。” 妖品真的是没得说。
等孙悟空走开后,他们喜滋滋的想装天时,孙悟空一收毫毛,葫芦不见了。这下他们急了,“怎的好,怎的好!当时大王将宝贝付与我们,教拿孙行者;今行者既不曾拿得,连宝贝都不见了。我们怎敢去回话?这一顿直直的打死了也!怎的好!怎的好!”一般这种情况,造成了公司重大损失,肯定是屁股一拍走了了。但两个小妖居然敢回来,更想不到的是,老板居然就“罢了罢了”,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造化!造化!打也不曾打,骂也不曾骂,却就饶了。”看来这妖精的世界有时真比人的世界民主很多。那两个瓶子可是老板吃饭的家伙呀,试想如果孙悟空把唐僧的紫金钵盂弄丢了,少说20遍的“那话儿经”是免不了的。
《西游记》中最和谐的妖怪
《西游记》中最能与人和谐相处、善良为妖的,应该是虎口洞的黄狮精。从书上的描述来看,应该是那种在山里低调做妖的那种,当孙悟空问天竺王子附近是否有妖怪时,王子们说“孤这州城之北,有一座豹头山。山中有一座虎口洞。往往人言洞内有仙,又言有虎狼,又言有妖怪。孤未曾访得端的,不知果是何物。”,由此可见,至少不少那种残害生灵兴风作浪的妖怪,不然也不会连王子都不清楚。
可惜也活该他倒霉,看上了孙悟空他们三位的兵器,偷了过来,这也许是黄狮精生命中第一次偷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后来黄狮精筹备开“钉钯会”,需要猪羊,居然是拿了20两银子差两个小妖“刁钻古怪”和“古怪刁钻”下山去买(两个小妖在路上还盘算拿点回扣落几两银子买棉衣穿,做妖精辛苦到这地步也够没面子的)。你想,作为一只狮子,准确的说,是一只成了妖精有了点本事的狮子,连猪羊都是拿钱去买,那打家劫舍估计更是不可能。至于银子嘛,多半是卖点金狮毛、泡点狮骨酒得来的。也有可能是帮山下的老百姓干活挣点辛苦钱,不然怎么会首先喜欢钉钯。
却说刁钻古怪和古怪刁钻下山的路上被孙悟空发现了,使了个定身法。然后孙悟空和猪八戒变成他们的模样,沙僧化装成一个羊倌,一起去虎口洞送猪羊来了。对黄狮精说,“买了八口猪,七腔羊,共十五个牲口。猪银该一十六两,羊银该九两。前者领银二十两,仍欠五两。这个就是客人,跟来找银子的。”换了别的妖精,甭说不找银子,估计把沙僧连人带羊一起吃掉了。不过这黄狮精不仅给沙僧补了5两银子,还同意管沙僧一顿午饭吃。沙僧进洞看见了自己的兵器,那黄狮精还叮嘱他说:“客人,那中间放光亮的就是钉钯。你看便看,只是出去千万莫与人说。”丝毫没想杀人灭口,唉,做妖精居然和谐到这个地步。
可惜,所谓人有人道,妖有妖法。做人就要准备被人吃,做妖就要会吃人。但这黄狮精如此做妖,实在是太没有职业道德了,因此也就很难有深厚的背景。结果和有来有去一样,因为没有后台撑腰得不了善终,被活活打死,家眷喽罗也被孙悟空连窝端了。反倒是比他凶得多的九灵元圣因为太乙天尊的保护,毫发无伤。和谐黄狮精,真是《西游记》中的一大悲剧。
玉面狐狸,二奶的先锋模范
要说《西游记》中,最有女人缘的,除了唐僧之外,就属于牛魔王了,两大美女铁扇公主和玉面狐狸都对他死心塌地。唐僧是金蝉子转世,根正苗红,而且确实有一副白净皮囊。尽管罗嗦了一些,但对于性饥渴的妖精来说,有吸引力毫不奇怪。但牛魔王就他那一副尊容,能够有大奶有二奶,有什么原因呢?
牛魔王和罗刹女怎么结合的在此姑且不考,主要说说为什么会和玉面狐狸走到一起。用火焰山土地老儿的话说是“……积雷山摩云洞,有个万岁狐王。那狐王死了,遗下一个女儿,叫做玉面公主。那公主有百万家私,无人掌管;二年前,访着牛魔王神通广大,情愿倒陪家私,招赘为夫。”根据这句话,可以这样想像:应该是那万岁狐王临死的时候,不放心女儿(从后面来看,这玉面狐狸确实没什么法力),因此叮嘱她说,一定要尽快找个男人。但这男人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有本事,能够保护她。一个是忠厚老实,不至于是因为贪图她的百万家财而骗她。
其实说起来,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真的不容易。首先说有本事,对于妖精界来说,人首先就可以排除了。神仙呢,前面已经讲过天仙是不能结婚的,那地仙呢,大都是些老和尚臭道士,肯定也不会感兴趣。由此选择目标只能锁定在妖怪身上了。玉面狐狸认识最多的肯定就是狐狸精之内的,但《西游记》里面好像没出现过什么利害的狐狸精,即使有,深为同类的玉面公主肯定深知狐狸的狡猾,因此也不会选择。可先想象可怜的玉面妹妹在老爸死了之后,四处漂泊,渴望觅得一个如意郎君。当往往是老实的没本事,有本事的不老实,终于有一天,碰到了牛魔王,不由得心头一亮:我要找的,不就是他吗?72变在妖精界没几个人能做到,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头牛呀?牛都不能相信还能相信什么东西?于是就心甘情愿的当了牛魔王的二奶。
所以说,他们的结合起因并不是因为爱情的火花,而是或多或少的有一些现实的因素。但不管怎么说,玉面狐狸成功的塑造了一位完美二奶的形象,甚至可以说、堪称古往今来二奶的先锋模范,其成功之处有如下几点:
一、目的单纯,不得陇望蜀,不以破坏家庭为己任。
男人包二奶最怕的就是引火烧身,但玉面狐狸却目的单纯,“我因父母无依,招你护身养命。”不像有些二奶,要了车子要别墅,要了别墅还要位置。玉面狐狸非但没想过取代铁扇公主的位置,反而能与铁扇公主和睦相处。难怪后来孙悟空对玉面狐狸谎称说是铁扇公主请牛魔王回去,会大发雷霆“:这贱婢,着实无知!牛王自到我家,未及二载,也不知送了他多少珠翠金银,绫罗缎匹,年供柴,月供米,自自在在受用,还不识羞,又来请他怎的!”二奶自己贴钱讨大奶的欢心,牛魔王真乃人鬼神塞三届第一幸福男人。
二、懂得如何迎合男人。
简单的说,就是大奶不能给的,我这儿都能给,男人缺啥就补啥。这一点说得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牛魔王会两年来不回家一直在玉面狐狸这儿?其中的原因不难明白。
大家知道,铁扇公主是个会家子(估计他们的结合也是因为切磋无疑擦出火花的“,书中对她的描写是“手提宝剑怒声高,凶比月婆容貌。”活脱脱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泼辣有余而温柔不足,生活中多了刀光之气而少了一些文雅之风。而玉面狐狸恰恰就是摸准了这一点,且看对玉面狐狸的描述:
双睛蘸绿横秋水。湘裙半露弓鞋小,翠袖微舒粉腕长。说甚么暮雨朝云,真个是朱唇皓齿。锦江滑腻蛾眉秀,赛过文君与薛涛。
卓文君和薛涛,可都是著名的才女。作者是在暗示这个玉面狐狸除了漂亮还颇有文才,对比起喜欢舞刀弄枪的铁扇公主,牛魔王自然喜欢和玉面狐狸在一起。而且她善于撒娇,颇有小女人的味道。被孙悟空欺负后,“跑得粉汗淋淋,唬得兰心吸吸,径入书房里面。原来牛魔王正在那里静玩丹书。这女子没好气倒在怀里,抓耳挠腮,放声大哭。”如此一副娇滴滴的模样,自然能让老牛获得在铁扇公主面前得不到的男性尊严,如果不能让老牛动心?
三、善于提升和改变男人
聪明的女人善于改变男人,换句话说就是懂得如何提升老公的形象和生活质量。且看孙悟空在500年后重逢牛魔王时,老牛的打扮:
头上戴一顶水磨银亮熟铁盔,身上贯一副绒穿锦绣黄金甲;
足下踏一双卷尖粉底麂皮靴,腰间束一条攒丝三股狮蛮带。
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水浒传》中林冲的出场。其实林冲的形象在书中描述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就是一个张飞呀,但为何印象中却是一个儒雅的形象呢,主要是他出场的打扮:“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这主要是因为其娘子之功。可见身边有个女人是多么的重要。
正因为有了一个好女人,牛魔王能在500年后更加英俊潇洒,而且能成为龙王的座上宾,生活档次日渐提高。孙悟空呢,曾经美猴王没有女人约束,惹出祸事受难500年,如今只落得头上一个紧箍圈。同是当初的兄弟,500年后差距挺大的。
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几乎完美的二奶,却被猪八戒一钯拍死了,香消玉殒,而且还“拨衣察看”。可是从头至尾,这个玉面狐狸也不曾作错什么,而且结果他生命的居然是最好色的猪八戒。每当看到这里,不由得扼腕叹息。
大鹏金翅:真正的自由斗士
《西游记》中出场的诸多妖精,谁对孙悟空造成的威胁最大?毫无疑问是大鹏金翅。虽说很多妖怪与孙悟空对阵都是“不分胜败”,但对孙悟空基本上构不成致命的威胁,唯有大鹏金翅,则是彻底完胜孙悟空。观音给了孙悟空三根救命毫毛,孙悟空唯一一次使用就是被大鹏金翅装在“阴阳二气瓶”中。即便是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紫金葫芦中,孙悟空都能毫发无损,但在阴阳二气瓶中,第一会体会了恐惧的滋味:“别事好处,这三条火龙难为。再过一会不出,弄得火气攻心,怎了?……怎么好?孤拐烧软了!弄做个残疾之人了!”,同时居然“忍不住吊下泪来”,也就是这时候,才想起救命毫毛来(第一次读原著时,见着孙悟空迟迟没用救命毫毛,心里还想这是不是观音菩萨的心理战术,让孙悟空在降妖时能够勇往直前)。如果说这一次大鹏金翅的胜出是靠了宝贝,那他们第二次直接PK则是彻底压倒了孙悟空。那一次悟空、八戒、沙僧和三怪群殴,八戒和沙僧早早被擒拖了后腿,孙悟空以一敌三眼见不敌,便一个筋斗云逃跑。这时大鹏金翅追来,一翅就是9万里,两翅就追上,“悟空被他一把挝住,拿在手中,左右挣挫不得。欲思要走,莫能逃脱。即使变化法遁法,又往来难行”。简直就和《大话西游》中观音对至尊宝一样,被捏在手里唧唧直叫,不是一个等级的。再次逃出后,大鹏又放出话来,说唐僧已经被吃了,孙悟空居然就相信了,但也只敢跑到狮驼洞欺负小妖精出气。之后也不敢言报仇,只想跑到如来那里取紧箍,“下这个箍子,交还与他,老孙还归本洞,称王道寡,耍子儿去吧。”,完全不考虑八戒、沙僧这时候还可怜巴巴的躺在蒸笼里。谁会想到,未来的斗战胜佛居然气馁如斯,可以说从武力、智慧上,大鹏都是完胜。
且不说武力超群,更重要的是大鹏金翅是《西游记》中真正的自由斗士,孙悟空和他相比逊色了很多。孙悟空最多算是一个草根造反派,典型的农民起义者。第一次招安,封了一个弼马温,就非常满足了,尽职尽责。如果不是得知这个官“没品”,恐怕就一直当下去了。后来入住“大圣府”,自以为逍遥自在,“闲时节会友游宫,交朋结义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自以为已经进入了上流社会圈子,心满意足,待到得知蟠桃会没有受邀,才得知自己依然没有进入“编制”,再次造反。后来西天取经,也是为了“修得正果”。总之,我一直不同意孙悟空是一个真正的自由派,其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得到承认。名利名利,名在利前呀。
再看大鹏金翅。大鹏金翅是什么身份?用如来的话说,“自那混沌分时,万物有走兽飞禽。走兽以麒麟为之长,飞禽以凤凰为之长。那凤凰又得交合之气,育生孔雀、大鹏“,在那个时候,如来的菩提树还不知道在哪儿呢。后来如来在修炼时被孔雀吞了,不好意思从肛门出去,想办法从孔雀脊背中挖了一个洞跑了。后来得道后想报复,但被其他佛劝告“你是从孔雀中跑出来的,杀他就是杀你妈(照此说法,孙悟空不知杀了多少个妈了),不人道”,于是就封孔雀为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名为册封,实际上就是在灵山软禁。
但不管怎么说,大鹏乃飞禽之祖凤凰之子,算得上是“太宗”了,而且也算是如来的舅舅,体制中人,和草根孙悟空相比,他就算是皇亲国戚。但大鹏居然视这一切如粪土,他何尝不知道靠和如来的联系,在灵山能轻轻松松的混个“一品佛”级别,但“我辈岂是蓬蒿人”,大鹏毫无犹豫的就革了自己家族的命,想依靠自己的本事自由自由闯天下。不依靠任何裙带关系建立了狮陀国,这也是妖精界唯一一个国家,正是宣布革命力量从农村走入了城市。即便是最后,面对如来的承诺,他依然说:“你那里持斋把素,极贫极苦;我这里吃人肉,受用无穷;你若饿坏了我,你有罪愆。”就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如来总以为他灵山是极乐世界,又焉能理解自由的好处。可悲的是,如来的法力一直延续至今,至今依旧强迫万民接受某些东西。也正因如此,尽管大鹏吃人有罪,但居于体制之中敢于放弃利益追求自由,不靠裙带关系而努力打拼,在我看来,也堪称可爱一妖亦。
被遗忘的卵二姐,男人的劣根性
在《西游记》中有一个特别的妖精,她的名字在全书中仅仅出现过一次,而且从未正面出场过。但就是她,却与书中一位男主角有着莫大的关联。没错,这个人就是猪八戒的前妻——卵二姐。
观音奉旨上长安路上,在福陵山碰到了猪八戒,卵二姐通过猪八戒的叙述有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场:“叫做福陵山。山中有一洞,叫做云栈洞。洞里原有个卵二姐。他见我有些武艺,招我做了家长,又唤做‘倒门’。不上一年,他死了,将一洞的家当,尽归我受用”,也就是说,这个卵二姐,就是猪八戒的结发妻子。
整部书中,关于卵二姐的信息,仅仅如此,之后猪八戒也从未提起这个名字。顺便先说一下猪八戒,央视《西游记》电视剧中,猪八戒的塑造是取经4人组中与原著差距最大的,可以说大大美化了这个呆子。首先形象上,书中的描写是“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活脱脱一个直立野猪形象,据对不是电视剧上那种宠物猪般的憨态可掬。同时在原著中也远没有电视剧上那样可爱,丫就一混球,动不动就挑唆唐僧念“那话儿经”,折磨悟空。打妖精屁用没有,捏软柿子辣手摧花倒很在行,玉面狐狸、杏仙都是他的牺牲品。就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家伙,卵二姐为何会“招做家长”呢?
书中引用八戒的话是“他见我有些武艺”,但据我分析,这不是主要原因。首先,在观音碰见猪八戒时,他依旧在吃人度日,日子过得比较凄惨,可见卵二姐的“一洞家当”并不是玉面狐狸的百万家财,可能就是一些普通的家具和农具,卵二姐没必要屈尊找一个这么丑的家伙来保护。第二,猪八戒虽然有武艺,但在妖精界最多属于二流,没有绝对竞争力。在我看来,可能有两点原因:一个是猪八戒曾经作为天神的光环。尽管书中没有讲明卵二姐是何方来历,到底是妖精还是人精,但从其名字、还有其“家当”来说,应该是一个土根小妖,而且早亡,因此法力一般,所以猪八戒曾经的天蓬元帅身份对于她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就象现在某些女人一样,外国人哪怕长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也觉得比国内的男人有魅力)。第二个原因多半是出于同情,猪八戒说他被贬下界时 “不期错了道路,投在个母猪胎里,变得这般模样。是我咬杀母猪,可死群彘,在此处占了山场,吃人度日。”公务员身份没有了、被毁容了、还不小心弑母弑兄成了孤儿。曾经的天蓬元帅落到这般境地,可能触动了卵二姐那善良的心。同时天涯沦落人,这样就到了一起。
因此说卵二姐作为猪八戒是结发妻子,是有恩于他的。除了给了他一个家庭让他在凡间有了一个港湾,还教会了他很多东西。比如劳动,自食其力嘛。猪八戒还是普通人时就“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之后当了天将就肯定不会劳动了。但在高老庄,据八戒自己说,“我得到了你家,虽是吃了些茶饭,却也不曾白吃你的:我也曾替你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都是一些技术活,多半应该是卵二姐教的。同时,面对性欲旺盛的猪八戒,卵二姐也尽心尽力尽了一个妻子的责任,在“四圣试禅心”一回中,猪八戒想吧贾家三姐妹都招了,还说“那个没有三房四妾?就再多几个,你女婿也笑纳了。我幼年间,也曾学得个熬战之法,管情一个个伏侍得他欢喜。”这“熬战之法”幼年间还未发育完全如何学得,后来学道、上天更加没有机会,多半是卵二姐教的(高翠兰更加不可能),只是这呆子不好意思说罢了。
但是,在卵二姐死后不久,猪八戒就去高老庄当了女婿。之后要么经常提起嫦娥,要么经常说回高老庄,似乎从来没有怀念自己的结发妻子。也许在猪八戒看来嫦娥是她的初恋,而且身为天宫名媛,拿得出手,可以炫耀。高翠兰也是大家闺秀,书香门第。而卵二姐呢,可能相貌一般,而且就是一个土根小妖,觉得配不上他。其实他不知道只有卵二姐才是真心待他的,他几乎被嫦娥玩死,高翠兰更是只当他是一只野猪,家人相尽办法欲除之而后快。
男人的劣根性在猪八戒身上显露无疑。总有人说是想寻找真正的爱情,追求真正的幸福。但真正在选择时,基本上都会用下半身来思考。说得冠冕弹簧,所谓缘分,所谓共同语言,但真正的龌龊想法内心自明,羞于出口。卵二姐和《飞狐外传》中程灵素何其相似,程灵素堪称金庸笔下最痴心女子,且性格才华远超袁紫衣,但只因相貌一般,不入胡大侠的法眼,当然他自己是绝对不敢承认的。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男人之贱,自古皆然。
都说美女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但反过来说,丑女就能获得幸福的爱情吗?恐怕比例会比美女小得多吧,即便是修炼得温柔贤惠涵养多思知书达理,哪怕喜欢的男人是如此不堪。古往今来,多少凄美爱情流传,可几个女主角不是美女?灰姑娘首先也是美女,其次才是舞跳得漂亮。我身边好几个女性朋友都跟我抱怨为何自己付出一切,但男朋友总是不冷不热。对此我只有沉默,因为真相往往就是这么残酷。
黑熊怪,加强版许三多
在《西游记》的妖精体系中,黑熊怪是孙悟空加入取经团队之后碰到的第一个对手。同时,这也是一位“非主流”的妖精,非常值得玩味。
首先,在黑熊怪如何与取经团交恶的起因上。绝大部分妖精都是冲着唐僧去了,要么是中意他的肉,要么是中意他的童贞,但黑熊怪是看中了他们的财产(这和黄狮精很像,他们确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要说熊罴不喜欢吃人,在碰见孙悟空之前,唐僧出长安遭遇的首难就是一位熊山君,刚开始就把唐僧的几个随从吃了。黑熊怪出场本身是想做好事的,观音院的金池长老看中了唐僧了宝贝袈裟,见财起意,想一把火烧死唐僧师徒。没想到孙悟空也不是省油的灯,借了一个避火罩将唐僧罩住,然后还助了一把风,火烧观音院。那黑熊怪作为金池长老的朋友,岂能坐视不管,“呀!这必是观音院里失了火,这些和尚好不小心!我看时,与他救一救来”。由此可见,这也是一位“人妖”类型的。不过到达火灾现场时,偶尔发现了宝贝袈裟,同时看到屋顶上还有人在助风。也许一方面是看见和尚们都在救火没有性命之忧,另一方面看见有人在放风,心想这观音庙是不是准备搞腾笼换鸟拆迁重建,因此也就断了救火的念头,拿了袈裟走人。而且说他偷袈裟也有些冤枉,因为后来他准备“佛衣会”,还给金池长老发了请柬。由此可见,他当时只当是捡了一个意外之财。
那么,黑熊怪是何许妖也?与普通妖精占山为王打家劫舍欺负山神土地用人打牙祭不同,这黑熊怪是一个很讲究生活格调的人。观音院的院主介绍说“我这里正东南有座黑风山。黑风洞内有一个黑大王。我这老死鬼常与他讲道”。而且他的那位仓狼朋友凌虚子虽然武力很菜,但也是一位得道中人,还会自己炼制仙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以看出这位黑熊怪平时的生活圈子还是非常风雅的。而且他居所的地段、房屋的装修也很有讲究。且看对黑风山的描述:“万壑争流,千崖竞秀。鸟啼人不见,花落树犹香。雨过天连青壁润,风来松卷翠屏张”。进入其洞府之后,则是“临堤绿柳转黄鹂,傍岸夭桃翻粉蝶。虽然旷野不堪夸,却赛蓬莱山下景”。而且洞门口还有一幅对联: 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在《西游记》中,一般妖怪的洞府都描绘成阴森恐怖的模样,惟有此处不吝笔墨,白描了一处蓬莱仙境的景致。就同房产开发商经常说的一样,“居所是身份的象征”,可见这黑熊怪就脱离了普通的“山妖”级别,与那些只知道吃人肉的低级别妖精不是一个级别,连孙悟空都感叹 “这厮也是个脱垢离尘知命的怪物”。
同时其修为委实不在悟空之下。相对于对其居所的描述,书中对其外貌的描述很少,除了说他的打扮之外,长相就是“一个黑汉”。但可以看出,虽然不是很英俊,但已经有了人形,这对于男妖精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貌似女妖精这方面很占便宜,稍微有点道行就能蜕变成一个美女)。从武力上来说,孙悟空自己也承认,“我也硬不多儿,只战个手平。”要知道猴子可是极少这么自谦的,而且这黑熊怪没有金钢琢、阴阳瓶之类的核武器,可是一招一式的和孙悟空PK的。其实也就是从黑熊怪开始,孙悟空才知道500年后已经不再是他的江湖,关键时刻还得找领导,由此奠定了整个西行平妖的基调。
不过这黑熊怪最让人敬佩的是他的内涵,这是与其它妖精最大的差别(黄狮精相对来说也是一个好妖,但多是天性使然,没有文化奠定了他的悲剧)。可爱妖精还有一个共同点是有了好处想着大家,因此黄狮精得到了武器想开“钉钯会”,黑熊怪也想开“佛衣会”,还给金池长来发了一份请柬。文如其人,这份请柬足以显出他的内涵:
“侍生熊罴顿首拜,启上大阐金池老上人丹房:屡承佳惠,感激渊深。夜观回禄之难,有失救护,谅仙机必无他害。生偶得佛衣一件,欲作雅会,谨具花酌,奉扳清赏。至期,千乞仙驾过临一叙是荷。先二日具。”
文采斐然吧,比那些只知道“小的们,把这呆子刮了毛蒸上”的妖怪不知高了几个等级。而且我最欣赏的是他和孙悟空第一次PK时,双方互通姓名,孙悟空来了一个长篇自我介绍:“自小神通手段高,随风变化逞英豪…………(以下省略434字,总之是把他如何出身、如何学道、如何龙宫抢宝地狱逞凶、如何大闹天宫等等光辉履历全部重复了一遍” ),没想到黑熊怪听他罗嗦完了,就说了一句话,“呵呵,你原来就是弼马温呀”,非常无厘头。让我想起张飞和马超第一次见面时,张飞大呼:“认得燕人张翼德么!”他自以为在长坂桥喝退曹操大军之后就天下闻名了,没成想马超来了一句,“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一下子就捅到了张飞的痛处。同样,弼马温也是孙悟空永远的痛。也许黑熊怪的言外之意是这样的:瞧瞧你学道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在花果山呼五吆六,下海打劫地狱捣乱,结果天宫一招安就屁颠屁颠的得意忘形。俺的本事不在你之下吧,可在这里潜心修道,清幽自在。同样是野兽过来的,做妖的差距杂就这么大呢。
说到这里,回过头来谈谈许三多。许三多最大的优点是能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好好活就是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其实这也是一种简单主义,坚持追求,从而获得成功。许三多根本不是一个聪明人,而选择这种生活态度却是一种聪明的方式。黑熊怪相对许三多来说其实要聪明很多,实力相对来说也强很多。但和许三多一样,他也坚持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其实做妖做到他这一个档次,九天揽月下海捉鳖,可以做得事情太多了。但他选择了低调,在黑风山悠然过自己的小日子,和三五好友一起潜心修道。其实他知道,这是最能保护自己的方式。妖精界的处境之残酷在《西游记》中随处可见,谁叫你没有编制、没有背景呢,稍微有点名头上头就要防着你。树大招风,这是最能保护自己的方式。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能活在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才是高明的选择。
因此,他的结局也比其它妖精好了很多。其实即使没有碰见这档子事没有遇见观音,他只要这样过下去,步入正统是迟早的事情(最后孙悟空还要打死他就显得有些混账了,你可以去龙宫抢金箍棒,我捡了你一件袈裟就不行呀)。当然,有的人也说他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其实对于他来说应该不会怎么想。常和他一起讲道的金池长老本身就是观音院的,现在能经常在观音身边,肯定是求之不得。你可以说你比我优秀,但你不能说就比我幸福。袜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才知道。
小时候看《西游记》的电视剧,就觉得里面的那些妖精不如想象中的讨厌。虽然有些长得奇形怪状一点(但大部分比八戒哥哥也好看很多),但很多都是大大咧咧傻乎乎的形象。后来看了原著,才发现了里面很真不乏很多可爱的妖精,倒是很多神仙有些不地道。金庸先生估计受了《西游记》很大影响,其小说里往往名门正派两面三刀阴险毒辣,邪教旁门则光明磊落豪情千云,与《西游记》中的仙界和妖界何其相似。
似乎除了玉皇大帝之外,神仙是不能有公开的配偶的,因此就连玉帝的女儿春心萌动也得屈尊跑到凡间来勾搭。不仅是神仙本身不可以,就连他们的宠物也不得交配(文殊菩萨就干脆把他的青毛狮子阉了,典型的虐待动物)。于是一些神仙或是宠物实在憋不住了,就只能跑到凡间来泡妞。但我发现《西游记》中凡是属于此类的,都是妻管严性质的,尊重女性,绝无家庭暴力的倾向(反倒是几位女妖精对御弟哥哥没那么好的耐心,只差霸王硬上弓了)。
28回中出场的黄袍怪,就是奎木狼星下凡。因为他在天上和一个点香的女服务员勾搭上了,女服务员知道天宫的章程,为了不耽误情郎的前途投胎到宝象国当了公主。奎木狼星“不负前期,变作妖魔,占了名山,摄他到洞府,与他配了一十三年夫妻”。为了爱情不做神仙偏做妖,不离不弃,有情有义。都已经捉住唐僧了,而且此时悟空已被赶回了花果山,没甚顾虑。可是就因公主说想“斋僧还愿”,就放了唐僧:“浑家,你却多心呐!甚么打紧之事。我要吃人,那里不捞几个吃吃。这个把和尚,到得那里,放他去罢。”他何尝不知道人和人不一样,吃了这个白面和尚胜过修行百年,但为了爱情,也就忍痛割爱了,类似有人为了同老婆平淡到老宁可不去兑换500万大奖,实在令人感动。可惜公主实在不知道这个人是前世情郎,活脱脱的与唐僧师徒串通,拆散了自己的家庭,奎木狼星也被贬到太上老君那里烧锅炉去了(不过貌似没烧几天就官复原职了,后来孙悟空对黄眉怪和犀牛精都出场过,估计后台很硬)。
奎木狼星好歹也过了13年的性生活,而且还生了几个孩子。但思凡的宠物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比如观音的金毛犼。这只宠物本来可谓是西游记中最有心计的妖精,即使是下凡来偷情也是精心策划:原来当初佛母孔雀明王(如来名义上的老妈)生了一对龙凤胎小鸟,结果雌鸟飞过朱紫国时,被正在打猎的朱紫国王子射伤了。老太太大发雷霆,说“奶奶的这么小的鸟都不放过,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我一定要让你三年没老婆、三年生大病”。典型的睚眦必报(貌似神仙都是这样的小肚鸡肠,比如文殊菩萨不过让人在水里泡了三天就要让人在井里泡三年。玉帝更加无耻,不过一个市长推翻了供桌让你水果没吃成就让全市三年不小雨)。不想佛母的这番话被金毛犼听到了,等朱紫国王子继位之后,就化成妖精抢了他的老婆。选择在此作案可谓天衣无缝:即使是观音抓住他了,他也可以说这是佛母的懿旨呀,我再给国王消灾呢,这样观音也不敢说什么。
不过就是这个精心的策划,却受到了一位老头的破坏,就是紫阳真人(难道是这老头嫉妒,和法海一样),给了王后一件软猬甲。这样金毛犼就苦了,近身不得,面对一个美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鄢,真是何其痛苦。但即使这样,对王后还有彬彬有礼。后来孙悟空变成小妖“有来有去”,让那王后把金毛犼的铃铛骗来,因此王后让金毛犼来喝酒:
娘娘叫:“有来有去,快往前亭,请你大王来,与他说话。”好行者,应了一声,即至剥皮亭,对妖精道:“大王,圣宫娘娘有请。”妖王欢喜道:“娘娘常时只骂,怎么今日有请?”行者道:“那娘娘问朱紫国王之事,是我说:‘他不要你了,他国中另扶了皇后。’娘娘听说,故此没了想头,方才命我来奉请。”妖王大喜道:“你却中用。待我剿除了他国,封你为个随朝的太宰。”
此段可见,这金毛犼这几年确实过得不容易,“娘娘常时只骂,怎么今日有请?”这句话说起来真是颇多辛酸,原来不仅仅近不了身守望门寡,还天天没有好脸色,做妖精居然窝囊到了这个地步。但即使如此,只要王后对他稍好便受宠若惊,而且后来还把命根子紫金铃铛交给她保存,这是好男人一个。
也许有人要问,那金毛犼不是时常从朱紫国后宫抓一些侍女过来吗,难道没有霸王硬上弓?据我分析,没有的可能性很大,这金毛犼反倒用情专一。且看孙悟空变成侍女春娇二盗紫金铃的描述:
“假春娇”在旁,着意看着那妖王身上,衣服层层皆有虼蚤跳,件件皆排大臭
虫;子母虱,密密浓浓,就如蝼蚁出窝中。不觉的揭到第三层见肉之处,那金铃上纷纷垓垓的,也不胜其数。“假春娇”道:“大王,拿铃子来,等我也与你捉捉虱子。” 那妖王一则羞,二则慌,却也不认得真假,将三个铃儿递与“假春娇”
。
“一则羞,二则慌”,羞是因为这金毛犼实在是一个专一的好妖,而且可能个岁菩萨许久,心底单纯。慌是因为怕和春娇肌肤相触,惹心上人见怪。可怜的赛太岁金毛犼,精心策划的三年温柔乡梦境,竟在紫阳真人、观音、孙悟空的联合绞杀下化为一场空。
除了这些情深意重的妖怪,还有一类妖怪是属于“妖亦有道”的。比如上面提到过的金毛犼的喽罗“有来有去”。金毛犼的先锋被孙悟空痛打一顿后,回来哭诉。金毛犼火了要替手下报仇,便让有来有去去下战书(打架也这么光明正大,不愧是名门之宠物),半路上被孙悟空遇见了,只听有来有去自言自语说:
“我家大王,忒也心毒。三年前到朱紫国强夺了金圣皇后,一向无缘,未得沾身,只苦了要来的宫女顶缸。两个来,弄杀了;四个来,也弄杀了。前年要了,去年又要,今年还要,却撞个对头来了。那个要宫女的先锋,被个甚么孙行者打败了,不发宫女。我大王因此发怒,要与他国争持,教我去下甚么战书。这一去,那国王不战则可,战必不利。我大王使烟火飞沙,那国王君臣百姓等,莫想一个得活。那时,我等占了他的城池,大王称帝,我等称臣,虽然也有个大小官爵,只是天理难容也!”
看到这里,不由拍案叫绝,一是为“有来有去”,一时为《大话西游》,这部电影比电视剧更深得电视剧的精髓,正如唐僧在里面所说的,“妖如果有人的善心,就不是妖了,是人妖”。这位有来有去应该就是属于“人妖”类型的。“大王称帝,我等称臣,虽然也有个大小官爵,只是天理难容也!”,这句话由小妖说出,真乃吴承恩老先生的一大绝笔。可惜这个小妖被孙悟空弄成了“有来无去”,确实不够厚道。
除了这些情深意重的妖怪,还有一类妖怪是属于“妖亦有道”的。比如上面提到过的金毛犼的喽罗“有来有去”。金毛犼的先锋被孙悟空痛打一顿后,回来哭诉。金毛犼火了要替手下报仇,便让有来有去去下战书(打架也这么光明正大,不愧是名门之宠物),半路上被孙悟空遇见了,只听有来有去自言自语说:
“我家大王,忒也心毒。三年前到朱紫国强夺了金圣皇后,一向无缘,未得沾身,只苦了要来的宫女顶缸。两个来,弄杀了;四个来,也弄杀了。前年要了,去年又要,今年还要,却撞个对头来了。那个要宫女的先锋,被个甚么孙行者打败了,不发宫女。我大王因此发怒,要与他国争持,教我去下甚么战书。这一去,那国王不战则可,战必不利。我大王使烟火飞沙,那国王君臣百姓等,莫想一个得活。那时,我等占了他的城池,大王称帝,我等称臣,虽然也有个大小官爵,只是天理难容也!”
看到这里,不由拍案叫绝,一是为“有来有去”,一时为《大话西游》,这部电影比电视剧更深得电视剧的精髓,正如唐僧在里面所说的,“妖如果有人的善心,就不是妖了,是人妖”。这位有来有去应该就是属于“人妖”类型的。“大王称帝,我等称臣,虽然也有个大小官爵,只是天理难容也!”,这句话由小妖说出,真乃吴承恩老先生的一大绝笔。可惜这个小妖被孙悟空弄成了“有来无去”,确实不够厚道。
要论整个《西游记》中最质朴天真的妖精,自当是莲花洞里的两个小妖,一个叫精细鬼,一个叫伶俐虫(这两个名字和奔波儿灞、灞波儿奔一起,堪称《西游记》中四大经典命名)。
可这两个小妖既不精细,也不伶俐,被孙悟空骗了还帮他数钱。这两个小妖拿着红葫芦和玉静瓶去收压在山下的孙悟空(由此可见他们的老板金角大王对他们非常信任,敢于把宝贝交给两个小喽罗)。不成想孙悟空提前出来了,化装成一个道士,先是和他们搭讪,说要看一下他们的宝贝,两个小妖想都不想就第给他了(由此可见整个莲花洞都是纯朴善良之辈,不然哪会如此信任陌生人)。孙悟空也是“猴有猴道”,没有撅屁股就跑, “不好,不好!抢便抢去,只是坏了老孙的名头。这叫做白日抢夺了。” 于是变出一个大葫芦出来,弄了一个障眼法,说是能装天,果然把这两个小鬼唬住了,轻易的就用一根毫毛骗来了两个宝贝。想必一方面是莲花洞平时民主惯了,精细鬼和伶俐虫敢于自作主张。一方面想必也是他们对于老板也是忠心耿耿,决不放过替他们占便宜的机会。交换完毕之后还赌咒发誓:“我两件装人之宝,贴换你一件装天之宝,若有反悔,一年四季遭瘟。” 妖品真的是没得说。
等孙悟空走开后,他们喜滋滋的想装天时,孙悟空一收毫毛,葫芦不见了。这下他们急了,“怎的好,怎的好!当时大王将宝贝付与我们,教拿孙行者;今行者既不曾拿得,连宝贝都不见了。我们怎敢去回话?这一顿直直的打死了也!怎的好!怎的好!”一般这种情况,造成了公司重大损失,肯定是屁股一拍走了了。但两个小妖居然敢回来,更想不到的是,老板居然就“罢了罢了”,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造化!造化!打也不曾打,骂也不曾骂,却就饶了。”看来这妖精的世界有时真比人的世界民主很多。那两个瓶子可是老板吃饭的家伙呀,试想如果孙悟空把唐僧的紫金钵盂弄丢了,少说20遍的“那话儿经”是免不了的。
《西游记》中最和谐的妖怪
《西游记》中最能与人和谐相处、善良为妖的,应该是虎口洞的黄狮精。从书上的描述来看,应该是那种在山里低调做妖的那种,当孙悟空问天竺王子附近是否有妖怪时,王子们说“孤这州城之北,有一座豹头山。山中有一座虎口洞。往往人言洞内有仙,又言有虎狼,又言有妖怪。孤未曾访得端的,不知果是何物。”,由此可见,至少不少那种残害生灵兴风作浪的妖怪,不然也不会连王子都不清楚。
可惜也活该他倒霉,看上了孙悟空他们三位的兵器,偷了过来,这也许是黄狮精生命中第一次偷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后来黄狮精筹备开“钉钯会”,需要猪羊,居然是拿了20两银子差两个小妖“刁钻古怪”和“古怪刁钻”下山去买(两个小妖在路上还盘算拿点回扣落几两银子买棉衣穿,做妖精辛苦到这地步也够没面子的)。你想,作为一只狮子,准确的说,是一只成了妖精有了点本事的狮子,连猪羊都是拿钱去买,那打家劫舍估计更是不可能。至于银子嘛,多半是卖点金狮毛、泡点狮骨酒得来的。也有可能是帮山下的老百姓干活挣点辛苦钱,不然怎么会首先喜欢钉钯。
却说刁钻古怪和古怪刁钻下山的路上被孙悟空发现了,使了个定身法。然后孙悟空和猪八戒变成他们的模样,沙僧化装成一个羊倌,一起去虎口洞送猪羊来了。对黄狮精说,“买了八口猪,七腔羊,共十五个牲口。猪银该一十六两,羊银该九两。前者领银二十两,仍欠五两。这个就是客人,跟来找银子的。”换了别的妖精,甭说不找银子,估计把沙僧连人带羊一起吃掉了。不过这黄狮精不仅给沙僧补了5两银子,还同意管沙僧一顿午饭吃。沙僧进洞看见了自己的兵器,那黄狮精还叮嘱他说:“客人,那中间放光亮的就是钉钯。你看便看,只是出去千万莫与人说。”丝毫没想杀人灭口,唉,做妖精居然和谐到这个地步。
可惜,所谓人有人道,妖有妖法。做人就要准备被人吃,做妖就要会吃人。但这黄狮精如此做妖,实在是太没有职业道德了,因此也就很难有深厚的背景。结果和有来有去一样,因为没有后台撑腰得不了善终,被活活打死,家眷喽罗也被孙悟空连窝端了。反倒是比他凶得多的九灵元圣因为太乙天尊的保护,毫发无伤。和谐黄狮精,真是《西游记》中的一大悲剧。
玉面狐狸,二奶的先锋模范
要说《西游记》中,最有女人缘的,除了唐僧之外,就属于牛魔王了,两大美女铁扇公主和玉面狐狸都对他死心塌地。唐僧是金蝉子转世,根正苗红,而且确实有一副白净皮囊。尽管罗嗦了一些,但对于性饥渴的妖精来说,有吸引力毫不奇怪。但牛魔王就他那一副尊容,能够有大奶有二奶,有什么原因呢?
牛魔王和罗刹女怎么结合的在此姑且不考,主要说说为什么会和玉面狐狸走到一起。用火焰山土地老儿的话说是“……积雷山摩云洞,有个万岁狐王。那狐王死了,遗下一个女儿,叫做玉面公主。那公主有百万家私,无人掌管;二年前,访着牛魔王神通广大,情愿倒陪家私,招赘为夫。”根据这句话,可以这样想像:应该是那万岁狐王临死的时候,不放心女儿(从后面来看,这玉面狐狸确实没什么法力),因此叮嘱她说,一定要尽快找个男人。但这男人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有本事,能够保护她。一个是忠厚老实,不至于是因为贪图她的百万家财而骗她。
其实说起来,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真的不容易。首先说有本事,对于妖精界来说,人首先就可以排除了。神仙呢,前面已经讲过天仙是不能结婚的,那地仙呢,大都是些老和尚臭道士,肯定也不会感兴趣。由此选择目标只能锁定在妖怪身上了。玉面狐狸认识最多的肯定就是狐狸精之内的,但《西游记》里面好像没出现过什么利害的狐狸精,即使有,深为同类的玉面公主肯定深知狐狸的狡猾,因此也不会选择。可先想象可怜的玉面妹妹在老爸死了之后,四处漂泊,渴望觅得一个如意郎君。当往往是老实的没本事,有本事的不老实,终于有一天,碰到了牛魔王,不由得心头一亮:我要找的,不就是他吗?72变在妖精界没几个人能做到,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头牛呀?牛都不能相信还能相信什么东西?于是就心甘情愿的当了牛魔王的二奶。
所以说,他们的结合起因并不是因为爱情的火花,而是或多或少的有一些现实的因素。但不管怎么说,玉面狐狸成功的塑造了一位完美二奶的形象,甚至可以说、堪称古往今来二奶的先锋模范,其成功之处有如下几点:
一、目的单纯,不得陇望蜀,不以破坏家庭为己任。
男人包二奶最怕的就是引火烧身,但玉面狐狸却目的单纯,“我因父母无依,招你护身养命。”不像有些二奶,要了车子要别墅,要了别墅还要位置。玉面狐狸非但没想过取代铁扇公主的位置,反而能与铁扇公主和睦相处。难怪后来孙悟空对玉面狐狸谎称说是铁扇公主请牛魔王回去,会大发雷霆“:这贱婢,着实无知!牛王自到我家,未及二载,也不知送了他多少珠翠金银,绫罗缎匹,年供柴,月供米,自自在在受用,还不识羞,又来请他怎的!”二奶自己贴钱讨大奶的欢心,牛魔王真乃人鬼神塞三届第一幸福男人。
二、懂得如何迎合男人。
简单的说,就是大奶不能给的,我这儿都能给,男人缺啥就补啥。这一点说得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牛魔王会两年来不回家一直在玉面狐狸这儿?其中的原因不难明白。
大家知道,铁扇公主是个会家子(估计他们的结合也是因为切磋无疑擦出火花的“,书中对她的描写是“手提宝剑怒声高,凶比月婆容貌。”活脱脱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泼辣有余而温柔不足,生活中多了刀光之气而少了一些文雅之风。而玉面狐狸恰恰就是摸准了这一点,且看对玉面狐狸的描述:
双睛蘸绿横秋水。湘裙半露弓鞋小,翠袖微舒粉腕长。说甚么暮雨朝云,真个是朱唇皓齿。锦江滑腻蛾眉秀,赛过文君与薛涛。
卓文君和薛涛,可都是著名的才女。作者是在暗示这个玉面狐狸除了漂亮还颇有文才,对比起喜欢舞刀弄枪的铁扇公主,牛魔王自然喜欢和玉面狐狸在一起。而且她善于撒娇,颇有小女人的味道。被孙悟空欺负后,“跑得粉汗淋淋,唬得兰心吸吸,径入书房里面。原来牛魔王正在那里静玩丹书。这女子没好气倒在怀里,抓耳挠腮,放声大哭。”如此一副娇滴滴的模样,自然能让老牛获得在铁扇公主面前得不到的男性尊严,如果不能让老牛动心?
三、善于提升和改变男人
聪明的女人善于改变男人,换句话说就是懂得如何提升老公的形象和生活质量。且看孙悟空在500年后重逢牛魔王时,老牛的打扮:
头上戴一顶水磨银亮熟铁盔,身上贯一副绒穿锦绣黄金甲;
足下踏一双卷尖粉底麂皮靴,腰间束一条攒丝三股狮蛮带。
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水浒传》中林冲的出场。其实林冲的形象在书中描述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就是一个张飞呀,但为何印象中却是一个儒雅的形象呢,主要是他出场的打扮:“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这主要是因为其娘子之功。可见身边有个女人是多么的重要。
正因为有了一个好女人,牛魔王能在500年后更加英俊潇洒,而且能成为龙王的座上宾,生活档次日渐提高。孙悟空呢,曾经美猴王没有女人约束,惹出祸事受难500年,如今只落得头上一个紧箍圈。同是当初的兄弟,500年后差距挺大的。
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几乎完美的二奶,却被猪八戒一钯拍死了,香消玉殒,而且还“拨衣察看”。可是从头至尾,这个玉面狐狸也不曾作错什么,而且结果他生命的居然是最好色的猪八戒。每当看到这里,不由得扼腕叹息。
大鹏金翅:真正的自由斗士
《西游记》中出场的诸多妖精,谁对孙悟空造成的威胁最大?毫无疑问是大鹏金翅。虽说很多妖怪与孙悟空对阵都是“不分胜败”,但对孙悟空基本上构不成致命的威胁,唯有大鹏金翅,则是彻底完胜孙悟空。观音给了孙悟空三根救命毫毛,孙悟空唯一一次使用就是被大鹏金翅装在“阴阳二气瓶”中。即便是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紫金葫芦中,孙悟空都能毫发无损,但在阴阳二气瓶中,第一会体会了恐惧的滋味:“别事好处,这三条火龙难为。再过一会不出,弄得火气攻心,怎了?……怎么好?孤拐烧软了!弄做个残疾之人了!”,同时居然“忍不住吊下泪来”,也就是这时候,才想起救命毫毛来(第一次读原著时,见着孙悟空迟迟没用救命毫毛,心里还想这是不是观音菩萨的心理战术,让孙悟空在降妖时能够勇往直前)。如果说这一次大鹏金翅的胜出是靠了宝贝,那他们第二次直接PK则是彻底压倒了孙悟空。那一次悟空、八戒、沙僧和三怪群殴,八戒和沙僧早早被擒拖了后腿,孙悟空以一敌三眼见不敌,便一个筋斗云逃跑。这时大鹏金翅追来,一翅就是9万里,两翅就追上,“悟空被他一把挝住,拿在手中,左右挣挫不得。欲思要走,莫能逃脱。即使变化法遁法,又往来难行”。简直就和《大话西游》中观音对至尊宝一样,被捏在手里唧唧直叫,不是一个等级的。再次逃出后,大鹏又放出话来,说唐僧已经被吃了,孙悟空居然就相信了,但也只敢跑到狮驼洞欺负小妖精出气。之后也不敢言报仇,只想跑到如来那里取紧箍,“下这个箍子,交还与他,老孙还归本洞,称王道寡,耍子儿去吧。”,完全不考虑八戒、沙僧这时候还可怜巴巴的躺在蒸笼里。谁会想到,未来的斗战胜佛居然气馁如斯,可以说从武力、智慧上,大鹏都是完胜。
且不说武力超群,更重要的是大鹏金翅是《西游记》中真正的自由斗士,孙悟空和他相比逊色了很多。孙悟空最多算是一个草根造反派,典型的农民起义者。第一次招安,封了一个弼马温,就非常满足了,尽职尽责。如果不是得知这个官“没品”,恐怕就一直当下去了。后来入住“大圣府”,自以为逍遥自在,“闲时节会友游宫,交朋结义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自以为已经进入了上流社会圈子,心满意足,待到得知蟠桃会没有受邀,才得知自己依然没有进入“编制”,再次造反。后来西天取经,也是为了“修得正果”。总之,我一直不同意孙悟空是一个真正的自由派,其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得到承认。名利名利,名在利前呀。
再看大鹏金翅。大鹏金翅是什么身份?用如来的话说,“自那混沌分时,万物有走兽飞禽。走兽以麒麟为之长,飞禽以凤凰为之长。那凤凰又得交合之气,育生孔雀、大鹏“,在那个时候,如来的菩提树还不知道在哪儿呢。后来如来在修炼时被孔雀吞了,不好意思从肛门出去,想办法从孔雀脊背中挖了一个洞跑了。后来得道后想报复,但被其他佛劝告“你是从孔雀中跑出来的,杀他就是杀你妈(照此说法,孙悟空不知杀了多少个妈了),不人道”,于是就封孔雀为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名为册封,实际上就是在灵山软禁。
但不管怎么说,大鹏乃飞禽之祖凤凰之子,算得上是“太宗”了,而且也算是如来的舅舅,体制中人,和草根孙悟空相比,他就算是皇亲国戚。但大鹏居然视这一切如粪土,他何尝不知道靠和如来的联系,在灵山能轻轻松松的混个“一品佛”级别,但“我辈岂是蓬蒿人”,大鹏毫无犹豫的就革了自己家族的命,想依靠自己的本事自由自由闯天下。不依靠任何裙带关系建立了狮陀国,这也是妖精界唯一一个国家,正是宣布革命力量从农村走入了城市。即便是最后,面对如来的承诺,他依然说:“你那里持斋把素,极贫极苦;我这里吃人肉,受用无穷;你若饿坏了我,你有罪愆。”就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如来总以为他灵山是极乐世界,又焉能理解自由的好处。可悲的是,如来的法力一直延续至今,至今依旧强迫万民接受某些东西。也正因如此,尽管大鹏吃人有罪,但居于体制之中敢于放弃利益追求自由,不靠裙带关系而努力打拼,在我看来,也堪称可爱一妖亦。
被遗忘的卵二姐,男人的劣根性
在《西游记》中有一个特别的妖精,她的名字在全书中仅仅出现过一次,而且从未正面出场过。但就是她,却与书中一位男主角有着莫大的关联。没错,这个人就是猪八戒的前妻——卵二姐。
观音奉旨上长安路上,在福陵山碰到了猪八戒,卵二姐通过猪八戒的叙述有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场:“叫做福陵山。山中有一洞,叫做云栈洞。洞里原有个卵二姐。他见我有些武艺,招我做了家长,又唤做‘倒门’。不上一年,他死了,将一洞的家当,尽归我受用”,也就是说,这个卵二姐,就是猪八戒的结发妻子。
整部书中,关于卵二姐的信息,仅仅如此,之后猪八戒也从未提起这个名字。顺便先说一下猪八戒,央视《西游记》电视剧中,猪八戒的塑造是取经4人组中与原著差距最大的,可以说大大美化了这个呆子。首先形象上,书中的描写是“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獠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火盆。”活脱脱一个直立野猪形象,据对不是电视剧上那种宠物猪般的憨态可掬。同时在原著中也远没有电视剧上那样可爱,丫就一混球,动不动就挑唆唐僧念“那话儿经”,折磨悟空。打妖精屁用没有,捏软柿子辣手摧花倒很在行,玉面狐狸、杏仙都是他的牺牲品。就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家伙,卵二姐为何会“招做家长”呢?
书中引用八戒的话是“他见我有些武艺”,但据我分析,这不是主要原因。首先,在观音碰见猪八戒时,他依旧在吃人度日,日子过得比较凄惨,可见卵二姐的“一洞家当”并不是玉面狐狸的百万家财,可能就是一些普通的家具和农具,卵二姐没必要屈尊找一个这么丑的家伙来保护。第二,猪八戒虽然有武艺,但在妖精界最多属于二流,没有绝对竞争力。在我看来,可能有两点原因:一个是猪八戒曾经作为天神的光环。尽管书中没有讲明卵二姐是何方来历,到底是妖精还是人精,但从其名字、还有其“家当”来说,应该是一个土根小妖,而且早亡,因此法力一般,所以猪八戒曾经的天蓬元帅身份对于她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就象现在某些女人一样,外国人哪怕长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也觉得比国内的男人有魅力)。第二个原因多半是出于同情,猪八戒说他被贬下界时 “不期错了道路,投在个母猪胎里,变得这般模样。是我咬杀母猪,可死群彘,在此处占了山场,吃人度日。”公务员身份没有了、被毁容了、还不小心弑母弑兄成了孤儿。曾经的天蓬元帅落到这般境地,可能触动了卵二姐那善良的心。同时天涯沦落人,这样就到了一起。
因此说卵二姐作为猪八戒是结发妻子,是有恩于他的。除了给了他一个家庭让他在凡间有了一个港湾,还教会了他很多东西。比如劳动,自食其力嘛。猪八戒还是普通人时就“自小生来心性拙,贪闲爱懒无休歇”,之后当了天将就肯定不会劳动了。但在高老庄,据八戒自己说,“我得到了你家,虽是吃了些茶饭,却也不曾白吃你的:我也曾替你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都是一些技术活,多半应该是卵二姐教的。同时,面对性欲旺盛的猪八戒,卵二姐也尽心尽力尽了一个妻子的责任,在“四圣试禅心”一回中,猪八戒想吧贾家三姐妹都招了,还说“那个没有三房四妾?就再多几个,你女婿也笑纳了。我幼年间,也曾学得个熬战之法,管情一个个伏侍得他欢喜。”这“熬战之法”幼年间还未发育完全如何学得,后来学道、上天更加没有机会,多半是卵二姐教的(高翠兰更加不可能),只是这呆子不好意思说罢了。
但是,在卵二姐死后不久,猪八戒就去高老庄当了女婿。之后要么经常提起嫦娥,要么经常说回高老庄,似乎从来没有怀念自己的结发妻子。也许在猪八戒看来嫦娥是她的初恋,而且身为天宫名媛,拿得出手,可以炫耀。高翠兰也是大家闺秀,书香门第。而卵二姐呢,可能相貌一般,而且就是一个土根小妖,觉得配不上他。其实他不知道只有卵二姐才是真心待他的,他几乎被嫦娥玩死,高翠兰更是只当他是一只野猪,家人相尽办法欲除之而后快。
男人的劣根性在猪八戒身上显露无疑。总有人说是想寻找真正的爱情,追求真正的幸福。但真正在选择时,基本上都会用下半身来思考。说得冠冕弹簧,所谓缘分,所谓共同语言,但真正的龌龊想法内心自明,羞于出口。卵二姐和《飞狐外传》中程灵素何其相似,程灵素堪称金庸笔下最痴心女子,且性格才华远超袁紫衣,但只因相貌一般,不入胡大侠的法眼,当然他自己是绝对不敢承认的。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男人之贱,自古皆然。
都说美女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但反过来说,丑女就能获得幸福的爱情吗?恐怕比例会比美女小得多吧,即便是修炼得温柔贤惠涵养多思知书达理,哪怕喜欢的男人是如此不堪。古往今来,多少凄美爱情流传,可几个女主角不是美女?灰姑娘首先也是美女,其次才是舞跳得漂亮。我身边好几个女性朋友都跟我抱怨为何自己付出一切,但男朋友总是不冷不热。对此我只有沉默,因为真相往往就是这么残酷。
黑熊怪,加强版许三多
在《西游记》的妖精体系中,黑熊怪是孙悟空加入取经团队之后碰到的第一个对手。同时,这也是一位“非主流”的妖精,非常值得玩味。
首先,在黑熊怪如何与取经团交恶的起因上。绝大部分妖精都是冲着唐僧去了,要么是中意他的肉,要么是中意他的童贞,但黑熊怪是看中了他们的财产(这和黄狮精很像,他们确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要说熊罴不喜欢吃人,在碰见孙悟空之前,唐僧出长安遭遇的首难就是一位熊山君,刚开始就把唐僧的几个随从吃了。黑熊怪出场本身是想做好事的,观音院的金池长老看中了唐僧了宝贝袈裟,见财起意,想一把火烧死唐僧师徒。没想到孙悟空也不是省油的灯,借了一个避火罩将唐僧罩住,然后还助了一把风,火烧观音院。那黑熊怪作为金池长老的朋友,岂能坐视不管,“呀!这必是观音院里失了火,这些和尚好不小心!我看时,与他救一救来”。由此可见,这也是一位“人妖”类型的。不过到达火灾现场时,偶尔发现了宝贝袈裟,同时看到屋顶上还有人在助风。也许一方面是看见和尚们都在救火没有性命之忧,另一方面看见有人在放风,心想这观音庙是不是准备搞腾笼换鸟拆迁重建,因此也就断了救火的念头,拿了袈裟走人。而且说他偷袈裟也有些冤枉,因为后来他准备“佛衣会”,还给金池长老发了请柬。由此可见,他当时只当是捡了一个意外之财。
那么,黑熊怪是何许妖也?与普通妖精占山为王打家劫舍欺负山神土地用人打牙祭不同,这黑熊怪是一个很讲究生活格调的人。观音院的院主介绍说“我这里正东南有座黑风山。黑风洞内有一个黑大王。我这老死鬼常与他讲道”。而且他的那位仓狼朋友凌虚子虽然武力很菜,但也是一位得道中人,还会自己炼制仙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可以看出这位黑熊怪平时的生活圈子还是非常风雅的。而且他居所的地段、房屋的装修也很有讲究。且看对黑风山的描述:“万壑争流,千崖竞秀。鸟啼人不见,花落树犹香。雨过天连青壁润,风来松卷翠屏张”。进入其洞府之后,则是“临堤绿柳转黄鹂,傍岸夭桃翻粉蝶。虽然旷野不堪夸,却赛蓬莱山下景”。而且洞门口还有一幅对联: 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在《西游记》中,一般妖怪的洞府都描绘成阴森恐怖的模样,惟有此处不吝笔墨,白描了一处蓬莱仙境的景致。就同房产开发商经常说的一样,“居所是身份的象征”,可见这黑熊怪就脱离了普通的“山妖”级别,与那些只知道吃人肉的低级别妖精不是一个级别,连孙悟空都感叹 “这厮也是个脱垢离尘知命的怪物”。
同时其修为委实不在悟空之下。相对于对其居所的描述,书中对其外貌的描述很少,除了说他的打扮之外,长相就是“一个黑汉”。但可以看出,虽然不是很英俊,但已经有了人形,这对于男妖精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貌似女妖精这方面很占便宜,稍微有点道行就能蜕变成一个美女)。从武力上来说,孙悟空自己也承认,“我也硬不多儿,只战个手平。”要知道猴子可是极少这么自谦的,而且这黑熊怪没有金钢琢、阴阳瓶之类的核武器,可是一招一式的和孙悟空PK的。其实也就是从黑熊怪开始,孙悟空才知道500年后已经不再是他的江湖,关键时刻还得找领导,由此奠定了整个西行平妖的基调。
不过这黑熊怪最让人敬佩的是他的内涵,这是与其它妖精最大的差别(黄狮精相对来说也是一个好妖,但多是天性使然,没有文化奠定了他的悲剧)。可爱妖精还有一个共同点是有了好处想着大家,因此黄狮精得到了武器想开“钉钯会”,黑熊怪也想开“佛衣会”,还给金池长来发了一份请柬。文如其人,这份请柬足以显出他的内涵:
“侍生熊罴顿首拜,启上大阐金池老上人丹房:屡承佳惠,感激渊深。夜观回禄之难,有失救护,谅仙机必无他害。生偶得佛衣一件,欲作雅会,谨具花酌,奉扳清赏。至期,千乞仙驾过临一叙是荷。先二日具。”
文采斐然吧,比那些只知道“小的们,把这呆子刮了毛蒸上”的妖怪不知高了几个等级。而且我最欣赏的是他和孙悟空第一次PK时,双方互通姓名,孙悟空来了一个长篇自我介绍:“自小神通手段高,随风变化逞英豪…………(以下省略434字,总之是把他如何出身、如何学道、如何龙宫抢宝地狱逞凶、如何大闹天宫等等光辉履历全部重复了一遍” ),没想到黑熊怪听他罗嗦完了,就说了一句话,“呵呵,你原来就是弼马温呀”,非常无厘头。让我想起张飞和马超第一次见面时,张飞大呼:“认得燕人张翼德么!”他自以为在长坂桥喝退曹操大军之后就天下闻名了,没成想马超来了一句,“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一下子就捅到了张飞的痛处。同样,弼马温也是孙悟空永远的痛。也许黑熊怪的言外之意是这样的:瞧瞧你学道之后都干了些什么,在花果山呼五吆六,下海打劫地狱捣乱,结果天宫一招安就屁颠屁颠的得意忘形。俺的本事不在你之下吧,可在这里潜心修道,清幽自在。同样是野兽过来的,做妖的差距杂就这么大呢。
说到这里,回过头来谈谈许三多。许三多最大的优点是能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好好活就是有意义,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其实这也是一种简单主义,坚持追求,从而获得成功。许三多根本不是一个聪明人,而选择这种生活态度却是一种聪明的方式。黑熊怪相对许三多来说其实要聪明很多,实力相对来说也强很多。但和许三多一样,他也坚持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其实做妖做到他这一个档次,九天揽月下海捉鳖,可以做得事情太多了。但他选择了低调,在黑风山悠然过自己的小日子,和三五好友一起潜心修道。其实他知道,这是最能保护自己的方式。妖精界的处境之残酷在《西游记》中随处可见,谁叫你没有编制、没有背景呢,稍微有点名头上头就要防着你。树大招风,这是最能保护自己的方式。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能活在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才是高明的选择。
因此,他的结局也比其它妖精好了很多。其实即使没有碰见这档子事没有遇见观音,他只要这样过下去,步入正统是迟早的事情(最后孙悟空还要打死他就显得有些混账了,你可以去龙宫抢金箍棒,我捡了你一件袈裟就不行呀)。当然,有的人也说他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其实对于他来说应该不会怎么想。常和他一起讲道的金池长老本身就是观音院的,现在能经常在观音身边,肯定是求之不得。你可以说你比我优秀,但你不能说就比我幸福。袜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才知道。
2008年9月22日星期一
话题:宁波约30个煤气瓶爆炸 隔街店铺水果被烤熟(图)查看原文
网易河南周口网友(125.45.*.*) 的原贴:
拉屎时,便池里的水老是溅到屁屁上咋办呀?
网易广东佛山网友(125.95.*.*) 的原贴:
先放些草在便池里
网易江苏苏州网友(222.93.*.*) 的原贴:
拉在地上不就得了
网易北京朝阳网友(123.113.*.*) 的原贴:
要掌握好压水花的技巧!在屎刚被拉出来的时候,用你的括约肌(也就是肛门,也有称菊花)把它先夹断!这样就不会贱到PP了
网易广东中山网友(219.128.*.*) 的原贴:
在固体落到液体上的一瞬间赶紧提臀,让股股高于溅起的混合物,既可以避免沾了混合物,又可以锻炼小腿、大腿肌肉,健康又卫生,又可以训练反应......XSK
网易湖南常德网友(220.168.*.*) 的原贴:
哎,WY都是些人才啊!
网易江西南昌网友(218.64.*.*) 的原贴:
入水时要尽量把SHI拉直,不能有分叉,可避免溅起大水花----参考郭晶晶跳水
网易山东枣庄网友(122.7.*.*) 的原贴:
要不要分10m屎和3m屎?
网易浙江金华网友(218.75.*.*) 的原贴:
你可以做个简单点饿,3015B,转身翻腾三周半躯体抱膝,入水时一定要压住粪花
网易上海网友(211.136.*.*) 的原贴:
wy人才鸡鸡也!
网易北京网友(123.113.*.*) 的原贴:
把屁股放进水里啦 就溅不到屁股了
网易黑龙江哈尔滨南岗网友(218.10.*.*) 的原贴:
草,铺张报纸就行了,我们都这么干。报纸用两脚踩住,拉完报纸和SHI一起冲走。
网易浙江宁波网友(222.46.*.*) 的原贴:
把屁股放进水里啦 就溅不到屁股了
首先要注意所吃食物的成分,尽量多吃富含动物纤维的食品和多喝水,保持粪便的黏性,这样就能避免结块而成自由落体下溅,此为成功杜绝SHI溅的第一步。其次要用括约肌控制好产出的频率和力度,运气舒缓,张弛有度,要诀就一字“慢”~~最后呢,要注意与粪水保持高度,抬臀要迅速! ^o~
拉屎时,便池里的水老是溅到屁屁上咋办呀?
网易广东佛山网友(125.95.*.*) 的原贴:
先放些草在便池里
网易江苏苏州网友(222.93.*.*) 的原贴:
拉在地上不就得了
网易北京朝阳网友(123.113.*.*) 的原贴:
要掌握好压水花的技巧!在屎刚被拉出来的时候,用你的括约肌(也就是肛门,也有称菊花)把它先夹断!这样就不会贱到PP了
网易广东中山网友(219.128.*.*) 的原贴:
在固体落到液体上的一瞬间赶紧提臀,让股股高于溅起的混合物,既可以避免沾了混合物,又可以锻炼小腿、大腿肌肉,健康又卫生,又可以训练反应......XSK
网易湖南常德网友(220.168.*.*) 的原贴:
哎,WY都是些人才啊!
网易江西南昌网友(218.64.*.*) 的原贴:
入水时要尽量把SHI拉直,不能有分叉,可避免溅起大水花----参考郭晶晶跳水
网易山东枣庄网友(122.7.*.*) 的原贴:
要不要分10m屎和3m屎?
网易浙江金华网友(218.75.*.*) 的原贴:
你可以做个简单点饿,3015B,转身翻腾三周半躯体抱膝,入水时一定要压住粪花
网易上海网友(211.136.*.*) 的原贴:
wy人才鸡鸡也!
网易北京网友(123.113.*.*) 的原贴:
把屁股放进水里啦 就溅不到屁股了
网易黑龙江哈尔滨南岗网友(218.10.*.*) 的原贴:
草,铺张报纸就行了,我们都这么干。报纸用两脚踩住,拉完报纸和SHI一起冲走。
网易浙江宁波网友(222.46.*.*) 的原贴:
把屁股放进水里啦 就溅不到屁股了
首先要注意所吃食物的成分,尽量多吃富含动物纤维的食品和多喝水,保持粪便的黏性,这样就能避免结块而成自由落体下溅,此为成功杜绝SHI溅的第一步。其次要用括约肌控制好产出的频率和力度,运气舒缓,张弛有度,要诀就一字“慢”~~最后呢,要注意与粪水保持高度,抬臀要迅速! ^o~
2008年9月21日星期日
买办化的道路是当前中国最大的危险
2007年6月25日 杨芳洲
yangfangzhou99@yahoo.com.cn
一.中国人民奋斗百年终于打倒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
腐朽的满清王朝被推翻后,由于民国时期腐败依旧,买办化的发展道路仍在继续,民族危机依然日渐深重。尤其1931年9.18后,中国面临前所未有之亡国灭种惨祸。然而,正如本文上篇所说:像中国这样具有强烈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决不会容忍任何列强及其买办走狗势力长期骑在自己头上。英勇的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终于在1945年打败了日本,赢得了民族解放。接着又经过3年内战,于1949年彻底打倒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官僚买办势力,从而完全摆脱了长达百年的买办化道路。这是我们的人民以其千千万万优秀儿女流血牺牲的巨大代价才换来的伟大胜利。
二.彻底清除了买办势力的新中国创造了人间奇迹
从帝国主义及其买办走狗压迫统治下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立即焕发出移山倒海的伟大力量。人民的领袖、人民的军队和爱国的人民前所未有的紧密结合,建立了自己的政府,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新中国刚刚成立,就一改旧中国软弱无能的国际形象,为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主动出国攻击并打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军队。以后又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国防和民用工业技术体系。并很快掌握了核武器、导弹、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尖端技术。在国际政治方面,中国敢于同时对抗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不仅毫不吃亏,而且能利用矛盾,纵横捭阖,取得自己的重大政治经济利益,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毛泽东曾经这样形容那个生机勃勃的峥嵘岁月:“我们的人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尽管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曾走过许多弯路,遭受许多重大挫折,其中包括大跃进的失误和文革的停滞;尤其计划经济窒息了市场价格机制自动调节的效率,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浪费和损失。但由于没有了旧中国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压榨,没有腐败,没有财富外流,经济发展速度依然能长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并用20多年的时间自力更生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技术工业体系。
新中国之所以近30年未对外开放,不是我们不愿开放,而是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而以后之所以能够为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主导对外开放,恰恰是长期坚持独立自主政策维护民族利益,从而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的结果。我们平等地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的机会和地位正是我们自己长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对外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红利。
三.我们的改革开放未能吸取晚清腐败导致买办化的历史教训
我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都没有错,错就错在以必然产生腐败的方式对外开放。长期以来,我们几乎所有监督机构都因隶属于同级党委而形同虚设,这些监督机构与其说是在“反腐”“监督”,其实更多的是在帮顶头上司遮丑抹白。甚至在89年因腐败引起大规模政治动荡后仍未能重视建立有效的反腐监督机制。
改革开放的设计者和领路人毫无“腐败必亡国”的危机意识,依旧如晚清沉醉于大国梦幻中,认定大国有承受“些许”腐败的本钱,只要对外开放,搞些现代化的武器和工业装备,中国就是现代强国。因此,我们的改革开放几乎没有认真考虑建立商品经济所必不可少的监督机制和法制基础。
而缺乏法纪和有效监督的对外开放不仅必然产生腐败,而且必然产生内外勾结的腐败,即必然会产生靠出卖国家利益而谋利的买办集团。并且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和深入,买办集团的势力也越来越强大。从而逐渐使改革开放由中国国家意志为自己的利益所主导的进程演变为外国势力(通过操控买办)所主导的进程。
正如美前驻华大使(海军上将)普理赫所说:“美国有力量与时间和中共周旋,并致力确保使中国大陆政治经济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参考消息》2000年4月15日第8版) 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美国又如何“确保使中国大陆政治经济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呢?显然,惟我内部买办势力相助才有此可能。
而在早已彻底打倒了买办势力的新中国再培植起新的买办势力,则必然要进行长期持之以恒无孔不入的渗透。而我们的腐败则为这些渗透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机会。
四.美、日等国对我成功的渗透----以其所长击我之短
美、日等国对我进行渗透的优势:
1.强大的经济实力,有足够的金钱收买我大批官员、学者。(此最简单常见之渗透瓦解手段古来便有,也是日本及西方列强近代之所以能长期欺辱侵略中国之看家本领。)
2.先进、富裕的资本主义强国,足以使贫穷、落后的中国人对其羡慕而产生盲目崇拜。因此,其思想、文化、学术(包括经济学及其它社会学)足以影响中国思想、文化、学术界的发展方向。
3.较完善的法制基础和监督机制。彼之优点也正是我之弱点,因此其对我渗透易而被我渗透难。我与之开放程度越高,人员交流越广泛越频繁,其对我渗透就越深越广,而我则很难利用此开放时机向对方渗透。
我易被渗透之弱点:
1.腐败。此最大弱点因我长期未予足够重视而愈加致命。
2.缺乏有效监督的集权体制。一旦境外敌对势力渗透进我高层,掌控部分权力,就可利用我无监督集权制的特点,在我内部顺利滋生繁衍,并以此为基础继续向高层和要害部门渗透,从内部利用我之行政资源对我反控制。而我内部即使有人察觉其阴谋,只要没有更强大得多的政治力量支持也对其无可奈何。
3.我社会科学理论领域长期为政治宣传工作服务,缺乏认真、独立的学术研究气氛和探索精神,直至现在也仍未能建立起中国人自己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史学、哲学等社会科学体系。尤其改革开放后为减少来自理论宣传界的阻力而简单采取避免争论的策略,旧的思想理论体系也因已过时而出现理论真空。结果改革开放完全跟着感觉走,摸着石头过河,盲人瞎马,对发展方向、策略、步骤等重大问题既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极易被人以似是而非的理论引入陷阱和歧途。
4.我们的对外开放对来自外部必然的渗透一直缺乏防范,掉以轻心。原公安部门兼有对内维护治安和对外防范颠覆渗透的双重职能,而自对外开放后公安部门与安全部门分家,安全部门与社会基层的联系已基本让位于公安部门,但公安部门又只有社会内部治安的职责,因此,社会各个领域的国家安全问题就成了基本无人过问的空白地带,国家的安全工作也就基本没有深入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单位而只浮在缺乏基层细胞的安全部门这个层面上。相反,对外开放后,不怀好意的潜在敌国(如日本、美国等)在“友好”交往掩饰下的全方位渗透却在我社会内部越来越深入。显然,我们关于国家安全机构的改变完全违背了对外开放对国家安全职能的客观要求,这中间有着巨大的漏洞,反映出我们的国家安全观念在对外开放之初就极为欠缺。
现在看来,境外对手已完全将其优势与我之弱点都予以了最充分的利用。我们的腐败及缺乏防人之心成就了美、日等国前所未有的渗透规模和程度。(据说美国对其在华渗透每每总是超额完成任务而感到非常满意。) 随着外部的渗透日趋向我要害部门和高层扩展,强大的外部势力就可根据我集权体制的特点在我内部繁衍并逐渐控制利用我部分行政资源和舆论阵地。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昔殷之兴也,伊挚(伊尹)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姜子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尽量向我高层渗透,收买上智者为间。其“确保使中国大陆政治经济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 则“必成大功”而绝非空言。
五.1993年6月开始的宏观调控标志着一个新的时期
中国国家意志所主导的符合自己民族利益的改革开放,终于在1993年6月邓小平病重不能理事后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此之前,美国人、日本人等只能是在暗中悄悄进行渗透,收买官员、学者。而93年6月的宏观调控,则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美国人普理赫所说的“确保使中国大陆政治经济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的时期。买办及其身后强大的外国势力从此已能操控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何以见得呢?
93年6月以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尽管有许多错误,尤其教育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腐败也在不断发展;但由于买办势力尚未发展到能左右大局的程度,主导改革开放发展方向的是体现民族利益的国家意志。因此,人民(尤其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差别大大缩小,国企、民企及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效益普遍大幅提升,亏损企业不足10%。国家经济实力增长迅速,年均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坏帐最多也就2%左右。农村的剩余劳力除被城市吸收一部分外,很大一部分被乡镇企业吸收。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政权和公用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大量回城知青也都基本安置就业,从未发生过大批工人下岗的事。教育和医疗也未成为群众承受不起的沉重负担。不合理的商品比价逐渐得以纠正,市场价格机制在93年已基本形成,其巨大的调节效率很快就要显现出来。
但是93年6月的宏观调控改变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自主方向,自那时起近十年紧缩货币高税率的宏观经济政策,造成94-98年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其后五年严重的通货紧缩。被刚形成的市场价格机制调节出来的大量生产力统统成了“过剩”的产品和生产力。一大半企业倒闭(国企、私企、集体企业都一样),经济损失超过四万亿元。银行坏帐高达30%。城市数千万人失业,数亿农民重陷贫困。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又有了新的扩大。
但令人奇怪的是,中、美、日三国的官方传媒和“权威机构”却异口同声地将此炒作为“中国的经济神话”。“软着陆”“高速度”“出色的宏观调控能力”等谥美之词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在美国甚至还有我宏观调控应得“诺贝尔奖”之说。此“中国经济神话”的另一版本就是被美、日进一步煞有介事炒作的“中国威胁论”。 而中国国内关于经济政策高度统一的舆论则完全是靠行政手段造成的,在邓小平时代一直被允许的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公开争论,在1993年年中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以后就成了禁区,大权在握的最高经济权威要求宣传工作必须与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严格的一致。实际发生的经济灾难和呈现在国内外传媒上的“巨大成就”强烈的反差,至少说明了两点:
1. 我们的经济政策被外部势力严重的有意误导,这只能是经济战。
2. 我们内部有人对敌人的经济战给以了有力的配合。这也是使我造成巨大损失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持续紧缩货币后经济极度萧条,失业和贫困最为严重,物价、工资最低的时候,美国人来了,沃尔玛等大量美国公司纷纷利用中国经济的低迷与许多中国企业签订了最为廉价的供货合同,仅仅使中国企业能以最低成本维持再生产,利润几乎没有。中国经济就这样由原依赖国内市场转变为依赖国际市场(主要是美国市场)的最廉价商品供应国。
那位最高经济权威不顾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财产、生活的惨痛损失,蓄意坚持其受到美国鼓励的灾难性经济政策,据他自己解释:“我本想把泡沫彻底打下去,再通过出口把经济带动起来。谁知我这一脚刹车踩下去它(指经济)就起不来了。”他这番话本意是为其持续紧缩货币和高税率的错误政策辩解,但无意中却说出了其宏观调控的内在真实目地:将以内需为主的中国经济改变为依赖国际市场(主要是美国市场),是其借宏观调控有意为之。其实所谓“一脚刹车踩下去它就起不来了”完全是瞎掰,只要他踩刹车的脚稍微抬一抬(将货币政策或企业税率松一松),中国经济很快就会恢复增长。之所以长期实行紧货币高税率的宏观政策,甚至在长期严重的通货紧缩时期却悖理地仍将防止通货膨胀作为主要“调控”目标,其真实意图无非是为了将中国出口商品的成本尽可能保持在最低程度(也就是让外商实现最大的利润)。
不仅如此,出口商品换来的美元,其中绝大部分还要再拿回美国去买美政府国债,以支撑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这与美国利用一切手段贿赂威胁各国政要(甚至不惜策划暗杀和发动战争),将中东及全球众多初级产品出口国的美元再投入美国购买美国债的经济战计谋如出一辙[注1]。可见如此使用外汇完全反映了美国的利益和要求。而当时美国对中国的威胁敌意和分裂意图已经表面化,有人从国家安全角度对此外汇使用政策提出异议,但那位当时的最高经济权威却以美国债的高利率收益为由批驳这些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见。
中国经济通过“宏观调控”实现的由内需型向主要依赖美国市场的这种转变,对中、美两国各自带来了什么呢?
美国人无疑赚得金玉满堂,处处皆获巨利而无一小失。不仅美国公司获前所未有之巨大利润,而且正如美国和西方舆论普遍指出的那样:大量极廉价的中国商品使美国政府过量发行美元毫无通货膨胀之忧,因此是中国人在对美国的全球扩张(包括对外战争)政策提供财政支持。更重要的是,美国为中国商品而支付的美元又回到了美国买美政府债券,不仅再次支持了美国财政,而且抵消了美元通过交换他国商品而掠取了世界财富后便具有的不可避免的贬值因素和趋势,支撑了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
所以,总的说来,美国因购买大量中国商品而获得了四重巨大利益。1.公司利润。 2.对美国财政商品形式的支持。 3.中国美元对美财政货币形式的再次支持。 4.抵消了美元购买他国商品而产生的贬值因素,支持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注2]。
而中国得到了什么呢?1. 超过四万亿元的巨大经济损失(真正银行坏帐的2倍)。2.大半国内企业破产倒闭。3.数千万城市工人下岗失业及数亿农民重陷贫困。4.银行金融系统风险空前严重,坏帐约3万亿元,坏帐率30%。三角债则不知高出银行坏帐多少倍。(以上四点前文已经指出,下面接着指出几点。)
5.中国社会矛盾空前激化,那位最高经济权威通过高增值税率将其错误的宏观政策造成的巨大损失转嫁给了地方,各地方则也通过加重税费负担层层下转,最后这些损失统统落到最无权势的农民身上,使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又迅速扩大。我国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因巨大的经济损失而空前紧张,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奴隶制剥削,教育和医疗成了赚钱牟利的“产业”,教育、医疗、住房成为民众难以负担的新“三座大山”。[注3]
另一方面,宏观政策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转嫁,大大加剧中央和各地方之间的矛盾和离心倾向。[注4]
6.中国企业因社会利润空间消失殆尽而只能拼命压低成本,为生存而挣扎,因此统统是短期行为,过一天算一天。不仅根本无力自主研发,技术上永远依赖外国;而且假冒伪劣,野蛮运输,环境污染却越演越烈,经济秩序空前溷乱。
显然,经过90年代中期中国宏观调控的中美商贸关系,美方尽占一切利益而无一小害;相反,中国得到的则是成本、代价、风险、失业、穷困、负担、屈辱、停滞落后、社会动荡、环境污染,离心离德,总之有百害而无一利。
当然,中国也不是所有人都一无所得,除那位最高经济权威的儿子当上了美国最大金融财团的CEO外,中国各级政府还得到了GDP的统计数字,而2002年底以前的GDP数字经常还是编造出来的[注5]。
―――――――――――――――――――――――――
注1:见美国前特工约翰.珀金斯(John Perkins)所着《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广东经济出版社)。
注2:由于美元在其他国家内部不能作为货币流通而只能用于国际贸易,因此在理论上,美国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逆差总额,既是其无偿占有的世界各国商品和劳务总额,同时也是货币市场上美元供大于求不断增加的差额部分,因此也是美元必然贬值难以改变的长期趋势。
美元贬值不同于其它货币贬值,美元是世界货币,具有世界一般财富储藏手段的职能,因此其绝对不可以具有必然贬值的长期趋势而应是长期坚挺的货币,即不能因持有它而受贬值损失,否则必将从世界货币的宝座上被排挤出去。
如美元一旦丧失世界货币的地位,将因需求减少而导致其币值大幅跌落。美国将因此而发生重大的经济灾难。美国大量的土地、不动产、优秀企业及大学等学术机构都将被外国人以极低的价格买走,然后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和银行倒闭风潮,接下去由全面的金融危机引发全面的经济危机(类似俄罗斯和东南亚曾发生过的经济灾难)。
注3:有人认为,中国贫富差距的恶性发展是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的结果,是不能兼顾公平和效率所致。此论谬矣!不错,经济发展是会产生两级分化。但中国自90年代中期以来过分发展的贫富差距则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恰恰是经济发展出了问题,即买办内奸勾结不怀好意的外国势力等为剥夺社会公众形成财富外流而采取灾难性的经济政策,消除了社会利润空间并导致难以弥补的巨大经济损失的结果。(巨大的经济损失谈何效率?) 社会利润空间的消失意味着原有的经济关系已无法维系再生产,(动是找死不动是等死,) 于是只有拼命压缩成本一条出路。而在紧缩的经济环境中经营者只能靠短期行为苟延残喘,既无力搞科研开发提高生产率,也难以靠扩大生产和流通规模降低成本,于是只有压缩剥削最无权势者的利益――即靠尽量压低劳动者工资来降低成本,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以暴力维系强迫劳动的奴隶制;以及普遍的假冒伪劣,野蛮运输,破坏生态等等。
在此大环境中,所有个人及其家庭的不幸其实都不是偶然的事情。当 “确保使中国大陆政治经济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导致了我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财富外流,中国社会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及人民的普遍灾难就已注定了,不同的只是厄运降临对不同的个人家庭具体时间和场合的差别。他们或下岗失业,或为破产业主,或为遭人算计损失惨重的投资者,或作挣不着工钱的民工,或作包身工,或去黑煤窑,或被拐卖黑砖窑作奴工,或为娼为盗,或被黑了良心的医生谋财害命,或子女学费导致家庭负债破产,或吃了假冒伪劣食物药物而中毒,或因环境污染生病早逝等等。用过去最通俗的政治术语来说,所有这些灾难都是“阶级仇民族恨”(这个罪恶的阶级就是官僚买办阶级)。
注4:即使货币供应已紧缩到流通环节濒临崩断的地步,那位最高经济权威仍要刻意制造地区之间的差别待遇,资金在全国极度紧缺的情况下优先大量投放上海,形成上海及周围地区资金充裕的环境,因而有了上海及苏、浙等地的经济奇迹和政绩。而对东北,那位最高经济权威不仅以一般性的宏观政策紧缩其资金供应,而且亲自跑到东北一个个大型国企,以清理三角债为名逼其还清债务,这些东北大型国企一般都债权大于债务,但债权不能流通,因而其资金周转都已极度困难,如其还清债务而债权无法变现收回资金,这些断了资金供应链的企业只有立即停产乃至破产,但提出此问题的国企经理立即被最高经济权威免了职,于是这些东北大型国企一个接一个在还清债务后,相继抱着一大堆无用的债权停产、破产。东北这个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基地就这么被(不仅是错误的宏观政策,而且还有蓄意人为的因素)摧毁了。大批勤劳、智慧的东北熟练产业技工和工程技术人员――这些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因而失去了工作。那些年东北人民有着怎样的心酸和苦难,有多少家庭是靠其成员为盗为娼抚养子女的,后人的历史和文学作品定将对此有催人泪下的描述。
东北人民的遭遇决不是偶然的,它是对我东北怀有野心的外国势力与我买办汉奸相勾结的“杰作”。在东北经济和人民生活陷入极度困境之后,网络汉奸们便大肆鼓吹“中国人管不好东北,东北只有交给日本人治理才有希望。”
注5:美国和日本的许多大公司在94年后长达数年之久的时期内,在其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内部分析报告中都与其本国官方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公开评价南辕北辙。这些大公司几乎都指出了中国经济的严重衰退和全面滑坡,(因此这些大公司在九十年代中期及以后在华的经营业务主要是先建立足点而不先急于大量投资。) 美国和日本政府不可能不清楚这些有根有据的分析判断。(日本和美国的许多大公司都有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所在国情况的任务。)
就连美国的一些经济学爱好者也觉得政府的“中国经济神话”和“中国威胁论”非常荒唐,他们在写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中国政府统计资料的自相矛盾和荒谬之处。在同样的中国政府统计资料中,与中国经济连年高速增长数字相矛盾的是中国能源消耗及中国民航等行业连年的大幅萎缩。他们根据中国官方各方面的具体统计数据准确地判断出:94-9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五年的严重衰退。从99年以后的几年止住了衰退,经济出现了正增长,但远未达到中国政府对外公布的经济增长速度。而美国政府却对这些经济学爱好者的报告装聋作哑,不置可否。(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解释说,94年后能源消耗连年大幅下降是推广节能措施的结果,与经济高速增长并不矛盾。但到了2003年以后中国经济真正快速增长,能源供应全面紧张之时,经济学家和管理部门却又说中国的能源消耗水平在产出同样金额的GDP的条件下比发达国家高出三倍以上(十几年前就是这样)。这就是说,2003年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比起十年前其实并无多大改进。这就证明了:中国经济学家对94-98年自相矛盾的统计数据的解释完全是谎言。)
―――――――――――――――――――――――――
六.美国所鼓励的中国宏观政策与美国内治理通货膨胀的理论和政策完全相反
93年6月以后改变中国改革开放方向并为美国及其所操控的国际权威机构所鼓励的错误宏观经济政策,之所以持续近10年之久,主要是那位最高经济权威利用权力强制推行的结果。而他之所以能强行做成这件损我利美之大事,则是以其最初“清理银行贷款”及紧随其后的“控制通货膨胀”为名,控制传媒进行完全一面倒的宣传,并且得到美、日等国舆论及对华渗透密切配合的的结果。许多人(包括众多精英和经济金融大员)至今仍在相信并鼓吹紧缩货币是对付通货膨胀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其实这不过是美国人存心让我们相信,而他们自己却早已抛弃的谬论,是与自里根执政以来美国内治理通货膨胀的理论和政策完全相反的东西。我们在经济理论方面摸着石头过河的不争论政策,造成自己经济思想的迷失,也因此必然产生对“先进的”美国经济学说的迷信盲从。此弱点无疑已被美国人充分利用,误导我们“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 。(我们看到,一个没有自己经济思想的社会经济体系,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庞大躯壳,可以怎样任人愚弄和摆布。)
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里根执政前,确曾有过10年紧缩货币治理通货膨胀的历史,结果导致美国等西方国家七十年代10年左右的“滞胀”。 里根上台后,采用供应学派理论,避免紧缩货币造成流通速度(即所谓“私营部门的流动性”)下降而造成成本上升等消极后果,相反却通过减税等鼓励投资的政策增加商品供给去吸收通货膨胀。凭着供应学派主要靠减税增加商品供给的理论和政策,美国在里根时期成功地克服了“滞胀”,既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也降低了失业率。此对付通货膨胀的看家法宝美国一直沿用至今。那些据说精通西方(尤其美国)经济学的精英们,竟对“供应学派”“减税”等西方经济学治理通货膨胀的常识讳莫如深,绝口不提,一边高喊着“通货膨胀是主要威胁”,一边将杀鸡取蛋式的高税率政策一意维持至今。造成至今依然难以缓解的严重失业。真不懂耶?装不懂耶?(或是美国老师未教?)
关于通货膨胀的一些理论问题
直到今天,央行及经济金融领域的精英大员们仍在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问题上继续念着抑制总需求这套歪经。
通过紧缩货币抑制总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在理论上根本站不住脚。下降的总需求完全可以和上升的物价指数同时并存。因为紧缩货币在抑制需求的同时会更严重地抑制商品供给。只要商品供给下降得比需求快,需求的下降就可与(由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同时存在。下面给出公式举例说明:
设:商品交易总额为 W ,商品供给(物)量为 Q ,商品价格为 P 。
有方程式: W = Q × P 。
如:货币紧缩形成货币供应缺口后,因需求受到抑制使商品交易总额(W)下降了10%,而商品供给量(Q)下降了20%,则物价(P)就会(在成本的推动下)上涨12.5% 。
其方程式为:W(1-0.1)= Q(1-0.2)×P(X) 。与货币紧缩前的原方程式联立。解出:X=1.125 。即物价指数在商品交易总额下降了10%的情况下反而上涨了12.5% 。此证。
有人会说,货币紧缩直接抑制的是需求,然后才从需求传导到供给,因此供给的下降应慢于需求。这种看似有理的推论其实根本不能成立,因为在货币紧缩时,商品供给受到的抑制决不仅仅是从需求传导过去的,更主要的是受成本的挤压。
凡货币(相对于商品的)紧缩,都会形成货币供应缺口(即负的乘数作用),而货币供应缺口的存在必定会中断许多货币流通的链条而形成堵塞导致流通速度下降。可以说,货币供应缺口的正、负、大、小决定着流通速度的变化,而流通速度越慢,流通中需要的货币就越多(即货币供应缺口就越大)。因此流通速度下降使货币供应缺口更进一步扩大,货币供应缺口的进一步扩大又将导致流通速度更进一步下降……,整个社会商品生产和流通因此进入货币供应缺口不断扩大和流通速度不断下降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
而货币和商品流通速度越慢,一定时期内销量和产量就越小,则成本中的重要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借款利息、厂房设备店铺等租赁费用、仓储费用、一些办公费用以及工资中的一部分等)分摊到每件商品中就越大。不论工业还是商业都是如此。
因此,在货币紧缩时,商品供给受到的抑制决不仅仅是从需求传导过去的,更主要的是受成本的挤压。由于紧缩形成货币供应缺口不断扩大和流通速度不断下降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流通速度持续的下降大大增加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成本,致使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市场需求下降和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许多厂商亏损甚至破产,商品供给于是大减。【企业利润在销售额中平均不足10%,因此企业利润对商品供给(销售额)的影响有十倍以上的杠杆作用。】
另外,即使一些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因银根紧缩时普遍的资金短缺且(贷款)成本过高而无法扩大(甚至减少)生产。因此,需求的下降,成本的上升,加之(生产和流通)资金短缺,这三者的合力必定使货币紧缩时商品供给下降得比需求更厉害。正是由于被挤掉的商品供给大于下降的需求,才使未被挤掉的那部分商品不断上升的成本有了推动价格上涨的空间。于是需求型的通货膨胀转变为成本型的通货膨胀,甚至“胀”的速度更快。(自93年6月紧缩货币后,通货膨胀速度显着加快,年通胀率93年底已达12%,94年加速到24%,其中94年10月份更高达27%以上,直到紧缩两年后的95年7月份年通胀率仍在20%以上。)
自93年6月后央行一直在为治理“通货膨胀”而数年如一日持续勒紧银根,抑制需求。其结果只能是随着银根越勒越紧,三角债和银行呆帐越勒越多,流通速度越勒越慢,成本越勒越高,商品供给越勒越少,物价指数越勒越涨。当然还有越勒失业越多,越勒活着的企业越少。这时的“通货膨胀”早已不是通货在胀,而是通货持续的紧缩使物价指数在不停的涨。物价指数越涨,央行就越勒,越勒就越……这种越勒就越“胀”,越“胀”就越勒的错误政策人为的恶性循环,加剧了宏观经济货币供应缺口不断扩大和流通速度不断下降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
持续的货币紧缩政策虽然最终也能在所有企业拼命降低成本的短期行为挣扎中将物价降下来,但其代价却太惨重了,而且结局无非是普遍的萧条和严重的失业。(关于货币供应及宏观经济理论问题,详见我的着作《价值论》第三章第七节《货币与商品流通中的问题》)
七.步俄罗斯后尘的国企大规模私有化
1998年俄罗斯发生空前惨烈的金融危机,外资大量变现抽逃,卢布币值一落千丈。恶性通货膨胀引起剧烈的挤兑风潮,银行普遍倒闭,金融彻底崩溃,进而形成全面经济危机,国家经济实力损失大半,俄罗斯因此而沦为三流国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俄罗斯1998年的金融及经济灾难是其长期对外大量流失财富,使巨大的财富黑洞累积超过社会承受能力而引发的质变。而其财富大量外流的根源,则是美国为其经济改革设计的 “休克疗法”―― 国企立即彻底私有化、放开外汇管制等等。结果造成俄罗斯每年数百亿美元非法收入转移境外。
俄罗斯国企私有化后,原从中央到地方的国企管理部门被统统撤销,由原腐败的国企领导人构成的新兴经理阶层立即获得了“解放”, 已不再有任何力量可对其约束监督。私有化非但没有解决其国企的所谓“产权虚置”问题,反而却真正造成了责任虚置。由于众多小股东是分散的,新式的企业权力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根本无法对企业的经营监督制衡。于是新经理们主要关心的也就不是企业的经营,而是如何利用职权尽可能侵吞其他股东的财产,并倒腾进自己的帐户,尤其是更安全的海外私人帐户。由于卢布可与外币自由兑换,于是每年数百亿美元的资本外逃就如滔滔江河奔流入海而势不可挡。
这种外汇形式的“资本外逃”所丧失的财富,决不仅仅是流失的外汇,因为大量丧失外汇引起的本位币币值(与外币兑换汇率)的大幅跌落,可使外币持有者(外国人)用外币以难以想象的低价轻易买走大量国内商品和民族企业,造成财富的再次流失浪潮――国内物质财富的流失。(90年代中后期以前去过俄罗斯的人可能都会记得那时美元在该国巨大的购买力,如一张莫斯科至彼得堡的飞机票只卖1-2个美元,这就是由大量丧失外汇引起的物质财富再次流失浪潮。)
随着俄罗斯持续数年外汇财富的流失及其所引起的国内商品等物质财富的再次流失浪潮,卢布就再也支撑不住其币值,终于引发惨烈的全面金融和经济危机。由于现代社会“效率经济”的放大作用,最终造成的经济损失必然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引发危机的那些流失财富。
美国对俄罗斯私有化导致大量非法收入转移境外,不仅早就知情而且一直暗中鼓励。美国中央情报局专家弗利兹在美《国家利益》杂志撰文透露,早在1992年他曾向当时的布什政府汇报,他获得证据表明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一些政府官员和私有化暴发户相互勾结,将200多亿美元掠夺资产转移到了海外,而他的上司却答复说,“资本外逃是正常的,不管是否盗窃来的,只要属于私人所有就是好事”。(见《中流》杂志2001年第6期,杨斌《俄罗斯私有化的恶果与教训》)
显然,俄罗斯的经济灾难是美国成功运用经济战手段,避开核武时代巨大的战争风险,兵不血刃打垮一个超级大国的经典范例。
搞垮了俄罗斯后,为胜利所陶醉的美国人又接着继续鼓励中国实行私有化。于是那位最高经济权威不顾俄罗斯惨痛的前车之鉴,(在明知国企领导层“100%存在腐败问题,至少一半存在严重腐败问题”的情况下,) 于2000年底――2001年,不分青红皂白撤销了几乎所有国企的上级主管机构,给了国企老总们不受监督和制约的特权。继而又在没有了监督和制约的条件下,全面推开远不如俄罗斯公平和规范的,实际上只能按国企经营者和与之勾结的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和意愿进行的“私有化改革”,造成社会财富真正的“大出血”。那些腐败的国企老总们不仅盯着所在企业的国有财产,他们还充分利用没有上级机构监督的大好机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老总们勾结起来共同盗窃银行的贷款,造成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进一步增加和社会财富更大规模的“出血”。待到国有资产的流失汇成大江大河,只被人民币与美元之间不可自由兑换这条大坝暂时拦在国内的时候,管理层又推开人民币和美元可自由兑换的“改革”进程。
应该说,中国国企的私有化进程是一个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此系统嵌套在宏观调控之中,衔接于错误的紧货币、高税率政策造成普遍的萧条和企业困境之后,然后又充分利用了这种萧条和困境――即国企越是困难就越说明其“应该改革” (冰棍理论);以及因中央通过增值税改制将错误的宏观政策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转嫁给地方后,各地政府因财政拮据,产生消灭一切财政负担并抓住一切可卖的东西变现以弥补财政亏空的强烈动机,国企自然首当其冲。(亏损国企是财政负担,盈利国企可卖点现钱。) 接下来,借着企业的成片倒闭和普遍亏损浪潮,最高经济权威又强令国企职工大批“下岗”,“减员增效”,甚至盈利企业也必须完成下岗指标。[注1] 给了经理们按自己的意愿随意解雇职工的权力,清除了企业内部对管理层仅存的一些监督作用,为国企领导的“近亲繁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使国企在实际上已然是老总们的家天下。
随后的政策也越发向腐败的企业领导倾斜,在压低广大职工工资的同时,却毫无道理地大倍数增加那些本应受到追究的腐败的国企领导人的工资,甚至亏损企业也要再向银行贷款以填满经理们豪华的“金饭碗”,使国企内部越发离心离德,举步维艰,于是更凸显出“产权改革”和“下岗分流”的必要。与此相配合,精英们“冰棍理论”“二八理论”等私有化产权“改革”鼓噪也甚嚣尘上。于是各地方政府纷纷为解决其财政困境(也为官员个人能捞一把)而迅速行动。一时间国企私有化如“大势所趋”迅勐发展。短短几年,几乎全部中、小国企和许多地方大中型骨干国企都被相互勾结的各地贪官和腐败的经理们仅以象征性的代价收入私囊。还有一些大型骨干国企(通过我内部买办势力)溅卖给了外国人,许多行业因此而被外国资本控制。
中国疾风暴雨式的国企私有化改革究竟带来了什么结果呢?精英们至今无人敢面对此问题做一严肃认真且有说服力的回答。“改革不容诋毁”之神圣光环遮盖不住其惨痛凶险之阴暗事实。
那些经营无能却长于监守自盗的老总们持了大股后,就与其俄罗斯同行一样,首先要做的是把企业的资产全部变成自己永久的合法财产。
他们一方面解雇大部分职工,用自己的亲信形成中间管理层,然后通过雇用农民工,尽量压低工资,不顾职工的安全环境进行掠夺性的生产。(采矿业没完没了的矿井爆炸塌方,每年6000矿工死亡,百万吨煤死亡率高于美国100多倍,俄罗斯11倍,印度15倍,国家矿产资源及生态环境均遭严重破坏。化工行业因设备缺乏维修频频发生重大恶性爆炸污染事故,其它行业也频繁发生大量工人中毒、伤亡等恶性事故,这些鲜血淋漓且没完没了的恶性事件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另一方面他们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复杂交易和产权重组将企业资产转移到完全属于自己的帐户,特别是更加安全的海外私人帐户上。因此,在国有企业日益被掏空的情况下,银行私人存款远远超过经济增速的迅勐膨胀,以及大量中国财富源源不断流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随着国企不断破产,那些被原国企老总们持了大股的“改制”民营企业,在现有的生产力被野蛮掠夺殆尽和资产移空后,也会不断死去。这是对中国人民历经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创造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毁灭性打击,是原本还能正常运转的创造具体财富(能吸收通货膨胀)的社会造血细胞的真正消亡,这其中既有工人阶级忘我劳动的血汗,也有数亿农民兄弟忍受不等价的剪刀差交换的巨大苦难所贡献的“原始积累”。这些得来不易的巨大社会财富除毁掉的部分,现都已或正在变成那些“胜利大逃亡”到国外的新富们满钵的“金银”。那些以改制企业为担保而贷款给老总们购买股权的金融机构(其中很多是国有金融机构)将因此出现巨额亏损,原本因三万亿的银行呆账就已十分险恶的金融形势将因此更加险恶。
中国资本外逃至今已远超四千亿美元(有人甚至估计已超过六千亿美元),而因国企私有化形成的部分无疑是其主要来源,其规模已超过当年的俄罗斯。之所以还未发生俄罗斯那样惨烈的金融及经济灾难,是因目前还有出口外汇和境外大量投机热钱涌入,暂时盖住了外汇财富流失的窟窿。一旦这些投机热钱在一番兴风作浪(卷着更多的外汇财富)撤出后,就会完全露出我们流失外汇财富的巨大黑洞而引发货币金融危机。
美国对中国国企私有化运动始终持积极鼓励的态度,那位最高经济权威甚至还受到小布什的当面称赞。转移境外的数千亿美元非法收入中有相当大一部分被美国高收益率的资本市场所吸引而流入美国,极大地支撑了美元岌岌可危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国正是幕后操控我国企大规模私有化的那只 “看得见的手”。这样,美国通过我内部买办势力,在误导我实行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制造了我第一个四万亿元的财富黑洞后,又操控我实行灾难性的大规模国企私有化成功地制造了我第二个同样规模的外汇财富黑洞,造成我岌岌可危的巨大金融风险,从而为其经济战决定性的最后一击准备好了一切必要的物质基础。只等我金融与国际接轨后的某个时期(很可能与其利用2008年奥运题材制造的台海危机相配合),对我给予东南亚金融风暴式的致命冲击……
――――――――――――――――――――――――――
注1:这大概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官方经济政策。‘人力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这是一个最简单也最普遍的经济学原理,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是想方设法提高就业率。至于企业是否解雇工人,那是企业为盈利的目的而采取的微观行为,而不应是官方的经济政策。如果是为了国企能有更高的效率而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给企业人事制度的自主权也就完全足够了。企业是裁人还是雇人,裁多少人雇多少人,那完全是企业自己的事,而把“失业率”(下岗指标)当作强制实行的官方政策,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
八.官僚买办阶级的再次形成
因我内部腐败毒瘤至今未受有效抑制,其扩散、溃烂趋势已呈表面化。现行体制中凡贪腐皆属“正常”,人们早已见怪不怪;而廉洁、清官等则成另类,且不断被排挤而日益边缘化。随着开放不断扩大,腐败的官僚一经接触洋务,很快就都成了买办。而且只要受贿一次,就有把柄攥在外人手中。因此,买办、内奸自古就是不归之路,“上贼船易下贼船难”。众多官僚买办沆瀣一气,朋比勾结,形成当代根植于腐败深厚沃土的真正官僚买办阶级。
另一方面,外来的渗透已无孔不入,遍地开花,深入社会各个部门、行业和领域,高层和要害部门更是首当其冲。据说某位境外人士曾自称其每年在我最高领导人周围工作人员身上要花数百万美元,不管此话真假,我最高层领导周围人员无疑会是外部势力最重要之渗透目标。(待到我最高层周围被彻底渗透,外部敌对势力就不仅可掌握我一举一动,而且可随时切断我最高领导人一切对外联系而将其劫持或暗害。齐桓公前车之鉴当引以为戒!)长期以来,我众多学术机构早已公开接受来自境外(敌对国家)的赞助,我许多高官、学者的亲属也在(境内外)外资机构担任要职或享受外方为其提供的留学和就业等方面种种优惠。这种变相贿赂从未受到官方禁止。因此,我学术机构及众多高官、学者胳膊肘向外拐自然就成为很“正常”的事情。这些被如此收买的高官和精英学者,无疑是这个官僚买办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那位最高经济权威已退出政坛多年,但其权盖朝堂近十载,其人虽退,其门徒羽翼却已遍布众多关键要害部门而尽掌大权(尤其金融和经济管理部门及研究机构)。这些部门许多官员和学者多年来将经济全球化奉为最高准则,有人甚至鼓吹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公然反对国家利益,却把美国利益视为“神圣”职责。他们对国家安全排斥反感,居然说在全球化时代不存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买办对爱国者和爱国事业有着天然的反感,在这些买办势力强大的关键部门以排斥爱国者和爱国思想为潜规则,在此氛围中许多官员已彻底丧失了爱国心及对国家最起码的责任感。
这个官僚买办阶级由于与最强大的国际势力勾结在一起,已是当今我国势力最大也最危险的特殊利益集团。他们早已能实际控制发展和“改革”的方向。强大的买办势力在中国销声匿迹三、四十年后,如今终于又昂首阔步趾高气扬重回政治舞台。
随着官僚买办阶级的再次形成及买办化道路的迅速发展,与这条道路难舍难分并互相强化的慈禧和李鸿章现象又再度显现,为保其无名分之实际大位而结私党,其羽翼必为谄媚营私之徒。正如唐人陆贽所言:“示人以义,其患犹私;示人以私,患必难弭。”慈禧现象也是导致我虽有高度集权之行政手段却不能用来有效肃贪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些不怀好意的强国对我再现慈禧和李鸿章现象自然十分高兴,他们不失时机地以各种方式对此予以了鼓励。(其中李鸿章现象却正是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的结果。)
和晚清一样,在“盛世”虚荣浮华的外表下面,买办势力――这些遍布我国家肌体拼命繁殖的毒瘤,正伙同外人贪婪无情地吞噬着我们祖国母亲的膏血,一边迅速喂肥其外国主子和他们自己,一边以其不断坐大之势力内外联手勾结,阻断其寄生肌体各个部分之间,尤其是各个部分与首脑之间的联系,直至将寄生体的膏血彻底吸干。
http://hi.baidu.com/6lu6/blog/item/ee0c722790a63800918f9dfe.html
一.买办主导的对外经济合作
由于买办势力是以整个腐败的官僚阶层及附属于他们的精英学者为其社会基础,掌控着太多太大的重要权力;因此,尽管胡总执政以来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顶住外来压力,并付出巨大努力坚持不懈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却仍难以完全阻止买办势力以其阶级本性注定要走的买办化路线。
买办无祖国,买办化的道路发展的是外国的利益及与外国勾结的买办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因此,买办利益集团对中央加强自主创新的民族产业政策和金融安全的方针总是阳奉阴违,甚至公然对抗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买办内奸遍布朝野,我重要经济信息总是对外单向透明,无密可保。以致在对外经济合作中总是彼知我而我不知彼,我常因此而受重大损失。
在国际市场上,以我大国购买力,理应占有大户优势,甚至支配市场;本应我大量买了何物,该物才涨价,卖了何物,该物才降价;但因我内奸之故,重大经济情报总是提前外泄,以至于我总是刚要买什么(还没买),就已传遍全球,该物价格随即暴涨。
我重大经济决策也是如此,国外总是在第一时间就已知晓,先我而动。
那位最高经济权威对“确保使中国大陆政治经济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所做的贡献,除以紧货币高税率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内需为主的中国经济改变为主要依赖美国市场的廉价商品供应国,外汇储备主要用于买美政府债券,以及大规模国企私有化造成大量资本外逃,这几件大事对美国带来的多种巨大利益外,还作出了其它“重大贡献”。
如:将我黄金储备运到美国存放,置国家最重要之经济战略储备于最危险之困境。[注1]
早在我入世谈判中,那位最高经济权威及其以全球化为最高准则的代表赴美谈判时,未经中央批准就迫不及待抢先对美国作出重大让步,致使美方得寸进尺,立即又抬高了谈判价码,使我入世付出了完全可避免的高昂代价,此事受到了当时中央最高领导的批评。
由于我在入世农业谈判中对美让步过大,大豆等农产品进口关税仅3%。致使控制着国际大豆贸易的“四大跨国粮商”(三家美国公司和一家法国公司)能以低价向我倾销巴西和阿根廷转基因大豆。形成其压价收购南美大豆,中国人大量消费大豆,美国人决定转手利润的格局。
在美国施压下,“中国大豆采购团” 2004年3月前往美国“集体采购”,美国乘机操纵市场,大豆期货从220美元/吨暴涨到391美元/吨。当中国企业的代表们签下了高价进口合同离美后。美方却发布报告:“新的统计数据显示,04/05年世界大豆产量将大增。”国际大豆价格随即又暴跌50%。
中国绝大多数榨油企业由此被送上绝路,亏损高达60亿元。随后,跨国粮商对幸存的中国油脂企业趁机大规模并购,1000多家内资榨油企业瞬间烟消云散。四大粮商从此控制了中国85%以上的实际加工总量。
这样,“四大跨国粮商”在控制了国际大豆贸易及定价权后,又完全控制了我国内大豆加工业、贸易及定价权。然后他们就利用其垄断地位压价收购,致使我大豆种植业濒临被彻底剿灭的厄运,农户纷纷破产而改种其它作物,大豆种植面积已下降一半,只剩940万公顷。晚清洋人控制我大宗商品贸易,压价收购,高价卖出,而榨取垄断暴利的历史终于又重演了。[注2]
建国后我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汽、二汽等国企本已具相当技术能力,然而90年代后全部走上合资以市场换技术道路,现已基本丧失自主研发能力,每年向外国合作方支付巨额技术转让费。若无奇瑞、吉利等民族企业崛起,我汽车工业早已彻底沦为受制于外国的低技术装配车间。
早在80年代,我国科研人员仅用3.5亿元人民币就成功研制出大型客机“运十” (造出三架样机),但仅因缺少3000万元资金就于1985年惨遭人为扼杀。致使我至今每年仍要花费巨资进口大型客机。军队也因此而无自己的大型运输机及以此为平台的加油机和预警机等。
铁道部自现任部长上任后,将八种我自主研发可立即实现产业化的国产高速列车机车全部封杀,其中包括最高时速可超过320公里,而研制费仅1.3亿元的 “中华之星” ,“中华之星”悲壮地成了“运十”第二。然后,铁道部一下子引进了日本等国好几百台并不先进的机车[注3],挤掉了民族产业的国内市场。现在我机车制造业都成了合资企业,与汽车一样,都是外国零部件的组装车间。
铁道部的买办无端限定自主开发的高速列车(样车)只许跑160公里/小时速度,目的是为进口200公里/小时以上速度的高速列车制造借口,使国产列车机车永远没有机会进入高速铁路的运输市场。
在青藏铁路机车招标中,铁道部不许国产机车单独投标,而只能作为外国公司的附属参与。于是78台美国通用公司(GE)原装内燃机车中标进口。GE车价格比我国专为青藏铁路研制的“雪域神州”号内燃机车贵一倍多,但无论其功率、性价比还是安全可靠性,GE都远不如“雪域神州”。在累计150万公里的运行过程中,已投入使用的18台GE机车和ITCS控制系统共发生包括制动器失灵、柴油机连杆断、丢车等等重大安全质量问题16个。尽管如此,铁道部却有意对之低调处理。对比他们当年对“中华之星”和“雪域神舟”的苛刻要求,真有天壤之别。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电力机车工业因买办势力的破坏在国内虽失去大量市场。但多家中国机车厂的产品却能大量出口到国外,并受用户好评。工人们诙谐地说:“不让咱们挣人民币,咱就打出去挣美元。”这种幽默既自豪又悲愤,是壮志未酬的无奈,也是士气犹存的不服!
目前铁道部又打算以空前规模购买1500台装备“外国芯”的六轴机车,其中一部分还拟整机进口。而目前我国货运机车(包括两万吨重载列车的机车)已经可以国内制造,没有任何必须进口的理由。
除机车外,耗资超过上万亿元的7000公里高铁工程现已陆续上马,主要技术设备铁道部又是严重依赖外国。
外国机车列车及高铁技术系统价格昂贵,因此已经扭亏为盈的我国铁路运输部门,必将又重新陷入亏损的尴尬局面。并因此而形成我财富外流的又一重要失血口。
更为致命的是,铁路及其车辆制造产业事关国家重大安全利益,核心技术由外国人掌握存在重大隐患。当国外敌对势力需要时,就可能使我国高速列车、机车和铁路网整个系统陷于瘫痪。
(以上关于铁道部的内容参见原国家科委科技干部局局长、科技部研究中心研究员 金履忠《请端正我国高速铁路装备的发展方向》)
中国市场虽大,但很大一部分属政府采购或审批范围。而控制这庞大市场份额的买办们却将这些市场资源尽可能优惠给外企而不给民族企业。除铁道部外,其它各部门和各地方在政府采购中也普遍存在“抵制国货”的情况。在这些采购招标中,不是以技术、价格、售后服务等综合实力为标准,而是首先将国货的竞标资格彻底排除。(与铁道部如出一辙。)
如:江西省采购路面设备拒绝国货。又如:江苏、安徽等地许多政府部门在进行中央空调招标时,都明确要求只要进口、合资品牌。但实际上中国的中央空调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很多国外品牌,从压缩机到零部件,都是在国内生产,然后贴上国际品牌进行内销。
在核工业领域,我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高温气冷堆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安全可靠的第四代核电站。且于2000年12月就已完成10兆瓦实验堆一期工程,2003年1月满功率运行并网发电,这是世界上第一座模块化高温气冷堆实验电站。但我们却屈从美国压力,花600多亿购买4座美国西屋公司(现由日本东芝控股)的第三代核电站AP1000。AP1000无论是从安全可靠性还是从技术先进程度都不如第四代的我国高温气冷堆,而且AP1000还只是一个概念,连图纸都还没完成;而我们的高温气冷堆已经是成功运行数年的实验电站。
核电设备是关系国家重大安全利益的战略产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让他国控制其核电技术和设施。一些中日关系专家认为,日本政治倾向攻击性,东芝与政府间关系又非常默契。因此,中国选择西屋技术将使中国核电安全面临严重的不确定性。此举除使西屋和东芝获巨利外,据说还可解决5500美国人就业。我们花自己的大价钱买的是日本和美国获巨大利益,而得到却是自己巨大的风险。
全国500强企业重庆钢铁集团的垃圾发电技术设备,是在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基础上经消化创新而形成的国产先进技术,并在重庆、福州等地建设、运行起垃圾焚烧发电厂。其技术领先,价格只有国际同类产品的一半,但其市场推广却屡屡遇阻。发包单位某些官员完全成了外方代言人,在国产设备明明占优的情况下还大力支持设备进口。如:重钢在竞标南方某市一个垃圾发电项目中,当地负责该项目的一名官员与日本公司关系密切,一期项目1000吨/天的处理能力,花了7.5亿元的巨额投资从日本进口设备。重钢只以日方近一半的价格参与二期项目竞争,这位官员在考察到国产技术无可挑剔后,便想方设法阻挠重钢中标。
又如:重钢在竞争西部某市生活垃圾焚烧电厂项目时,投资报价最低,运转后预计收取的垃圾费也最低。最后发包方为了排除重钢,违反国家规定找来一些评审专家否决了重钢,其理由十分荒唐:怀疑重钢的项目发不了预定的电量,但是垃圾焚烧电厂的主要功能是处置垃圾,不在于发电量,而且此前重钢在重庆和福州的项目都达到了预计的发电量。最终这个项目交给了有跨国公司技术背景的公司,不仅投资大增,当地财政每年缴纳的垃圾处置费也要多出700多万元。
重钢负责人对记者说:“现在我们通过努力已经不害怕国外技术封锁,只担心国外公司通过商业贿赂买通‘关键人物’,限制国产设备。”
重庆社科院研究员胡玻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通过商业贿赂的办法垄断市场、垄断技术,催生了一个新的买办阶层,他们为个人利益不惜疯狂地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严重阻碍了国内的自主技术创新。[注4]
抵制国货的买办歪风也刮进了体育界,如中国羽毛球队的一切专用器材只用日本尤尼克斯,尽管国产品牌质量并不差,但国家羽毛球队负责人就是不用。(与中国乒乓球队提倡国货的爱国精神形成强烈反差。)爱国精神氛围的缺失已使中国羽毛球队失去了昔日世界羽坛霸主的朝气。由于国家队的示范作用,尤尼克斯轻松拿下中国庞大的羽毛球器材市场。“神通广大”的尤尼克斯不仅搞掂了中国羽毛球队主帅,而且每年都能从我有关部门拿到大量金属钛,而钛是我国控制最严格的珍贵战略材料,国产羽毛球拍厂家从未能买到过国家一点点钛。而我们的买办们却不顾国家重大安全利益,以如此宝贵的紧缺战略材料去扶持一个日本厂家与自己的民族产业竞争,令人不可思议。
在电力、石化等垄断行业的机械产品采购会上,也常常出现招标要求中明确规定只采购国外品牌,而国内机械产品即使价廉物美也照样遭到排斥。
在我们庞大的建筑市场重大项目招标中,几乎把绝大部分建筑设计机会给了外国人,尽管这样做要多支付几倍甚至十几倍设计费用。
在城市繁华路段商铺招标中,有些地方政府只准外商进驻,排斥歧视民族商家。如上海著名商业街淮海路借改造拆迁之机,要国货专卖店撤离,让位给国际洋品牌。在地方政府崇洋媚外方针指引下,上海南京西路许多中高档百货商场也都抵制国货。他们根本不看商品销售业绩,只要是洋品牌,不论好坏都可进来,而国产品牌一律清出去。甚至强调国产品牌“血统不好”。销售额居前三位的上海家化“佰草集”被商场劝退,占国内24%市场份额的“三枪”内衣等也在上海市中心百货商厦无立足之地。这使人想起当年上海租界“华人与狗不得进入”的招牌。不同的是,这次在中国的土地上歧视中国人的却是中国人自己!
甚至在国家财政部和环保总局2006年10月24日联合颁布的《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及附件《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中,推荐的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洋品牌,特别是附加值高的主要采购品。在公车采购中锁定的是现代、东风标致、雪铁龙、日产、思威、奥迪、宝来、捷达、开迪(Caddy)等外资或合资车型,而代表民族品牌的奇瑞、吉利、中华、红旗等无一上榜;列入复印机、打印机采购清单的,全部是日本品牌;列入水性涂料采购的9家,外国品牌至少占7家。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无一不在政府采购中明确保护本国民族产业,美国还通过立法规定政府采购须“扶持和保护美国工业、美国人和美国投资资本。”虽然我国也有《政府采购法》,其中也明文规定,政府采购应“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廉政建设”“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但由于关系到势力强大的买办阶级的重大经济利益,因此《政府采购法》这些规定很难落实下去。
中国企业在生产环节就已遭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挤压,而在产品销售阶段又遭“国货歧视”,民族产业正面临危险处境。(见丛亚平《如果在本国市场国货遭歧视……》,林治波《政府采购应该向谁倾斜?》)
―――――――――――――――――――――――――――
注1:见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中国的黄金贮备竟然都是1973年买的!》2007年11月15日
注2:见中华网2007年4月8日置顶文章《被美国绞杀的中国大豆产业》。
注3:《参考消息》曾刊登过日本人的文章,日本方面为赢得中国高铁技术设备项目的合同,至少花了2亿元的公关费。
注4:见2006年11月03日《经济参考报》文章《国内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遇阻跨国公关》记者/刘健李永文 王金涛
―――――――――――――――――――――――――――
二.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兼并
改革开放之初我吸引外资的政策曾发挥过一些积极作用,但这些引资政策一开始就存在很多问题。如境外合资方控制着进出口渠道和技术,高价从其关联方进口原材料、设备、技术,低价出口产品给关联方,外方因此而获大利。而中方却惨淡经营,大量亏损直至破产,即使控股也没用。自90年代以来,我对外资更加优惠,不但给予税收减免,而且还白送(或变相白送)大量土地等,如“浙江、江苏、广东等东南省份,外资企业占该地区工业资产总值的43%。各地竞相出土政策,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招商地价下滑’的奇事。……长三角到处搞 “零地价、送厂房、银行1:1配套贷款、五免十减” 等“割肉竞争”,成为所谓“地区竞争力”的实质。”[注1]。外资原本就垂涎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于是在我优惠政策鼓励下蜂拥而入。这些外资进来决不只满足一般利润水平,而是利用一切可能谋取最大利润。为此它们谋求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以获垄断暴利。
在这方面那位最高经济权威帮了外资大忙,由于我外汇管制政策,外商在合资企业的帐面利润不好出境,但政策许可外资以利润继续滚动投资,扩大股本。但合资中方的利润却不能扩大股权而要上缴。几年下来,中方控股变成了外方控股,合资企业变成外商独资企业。
外商巨头还充分利用了我们前些年错误的宏观政策所造成的普遍萧条和资金短缺,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境,外加收买政府官员;以我各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为目标进行大规模兼并。往往仅以象征性低价就能控股我骨干龙头国企。这类兼并通常只以我企业中最具盈利及技术创新能力的优质资产合资,并以净资产作价,但却不承担债务及下岗工人的安置补偿;而且因我会计制度的缺陷,企业品牌及市场占有率等无形资产还不计入资产(等于白送);合资通常都要大量裁员;外籍人员享受高薪;合资后外方再利用其控制进、出口渠道获进、出口双重剥皮暴利等惯用手段掏空合资企业(如产品内销为主则谋求控制企业经营权),造成其严重亏损,最后迫使中方低价出让股权。有机可乘的外方根本就不会给合资企业带来什么新技术,却总是将我被兼并企业的品牌和技术能力垄断扼杀。总之,留给中方的是债务、失业、负担、穷困、绝望、破产;而外商得到的却是暴利、巨大的财富源泉、及将导致垄断的庞大市场份额。
外资巨头的这些兼并普遍存在贿赂政府官员等违法行为。如凯雷收购徐工就是以一个皮包走帐公司为财务顾问,制作了溅卖徐工的改制方案。(见2007年03月14日《经济参考报》《徐工并购案再调查》记者:丛亚平王文志)
在外商巨头如火如荼的兼并浪潮中,像:西北轴承、大连电机、锦西化工机械、无锡威孚油泵油嘴、杭州齿轮、佳木斯联合收割机、武汉锅炉厂、鸡西煤矿机械、佳木斯煤矿机械、沈阳凿岩机、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合肥变压器厂、山工机械、南孚电池、活力28、乐百氏……等等一长串大型骨干国企(其中很多是行业龙头及承担重要军工任务),连同其艰苦奋斗几十年形成的品牌、市场占有率、国家的巨大投入及宝贵的立国战略基础――工业核心技术能力,在我们自杀性的国企改制政策协助下被外资一个个收入囊中。这一长串企业名单是新中国几十年工业建设自强奋斗的历史结晶,现在就这么轻而易举统统被对手消灭了。
据“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一年前(2006年7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玻璃行业、电梯生产厂家,已经由外商控股;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化妆品行业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20%的医药企业在外资手中。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等行业,外资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而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公司的产品已占据1/3以上的市场份额。”(见丛亚平《利用外资八思》)这还仅是2006年上半年以前的情况,现在外资兼并又有了新的恶性发展。最近居然连军工企业也要“有条件”对外资开放。
外商巨头谋求垄断地位的兼并是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后深思熟虑的系统工程。通常以垄断下游产业来控制上游产业的市场,控制了某原料的加工行业,就等于控制了此原料的生产行业,垄断了零售业就可进一步垄断批发业,控制了流通就可控制生产。为实现其垄断大计,外商巨头对我实行“三光政策”:把我们的龙头企业兼并掉,技术力量收编掉,民族品牌消灭光[注2]。
发改委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梁于2007年6月整理了一份《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概况》,长长六、七万字,读来令人心痛,高梁在文中写道:“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所有行业的主导企业都将被外资控制,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已经没有能力对任何一个行业和市场拥有发言权。国家的经济政策将失去根基,包括反垄断政策和价格调控,包括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鼓励政策。这样国家尽管可以拿到税,但宏观调控权力将被架空,甚至金融调控权也被消融,大量利润外流。总之,国家的经济主权将丧失殆尽。”
“西方国家不拒绝国外公司到本国投资办厂,但都严守一个底线,就是不允许外方独资、合资企业占据自己产业的主导地位。”[注3] 而我们恰恰是在此关系国家民族重大利益的问题上失去了惟有国家意志才能坚守的底线。
中国是一主权国家,外商巨头神通再大也不过是商人,又如何能吞噬我主权国家那么多重要战略行业,及其对安帮立国生死攸关的工业核心技术能力呢?这无疑是代表我民族利益的国家意志被买办意志取代的结果,若无我买办内奸相助,简直难以想象。
随着2000年底那位最高经济权威一纸命令撤销了国家所有工业主管部门,以及此后被他和他的徒子徒孙蛊惑推行的溅卖国企的“改制” 浪潮,骨干国企、行业龙头、军工重要制造基地,这些国家最具战略价值的经济造血细胞和工业技术体系精华,就再没有国家意志去维护了。取而代之的是由对这些最重大的国家利益不负有任何责任而只为地方局部利益所苦恼的地方政府意志,以及买办精英们所代表的洋人及买办意志。被中央财政以高增值税率转嫁了经济损失因而只顾地方局部利益的地方政府,为解决其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可以卖掉任何抓得着的东西。于是他们以买办精英“国企改制”的鼓噪为思想武器,以“地方利益”这个唯一可在地方首长面前摆到桌面上的“最高准则”为理由,而谋取以“地方利益”为精美包装的买办私利及与其结合在一起的外国利益。
建国以来,毛主席、周总理吸取苏联东欧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教训,重视人民生活,一直以农、轻、重的顺序安排国民经济。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即全世界最低廉的工业产品及其成本系统。既满足了人民基本的生活需要,也因此而成为我国发展经济最具竞争力的有利条件之一。
现在,随着外资大鳄在我国的大规模兼并而逐渐确立其各行业的垄断地位,晚清洋人控制我金融和大宗商品贸易等经济流通命脉,压价收购高价卖出而获垄断暴利的历史将重现。便宜的中国商品将成为历史,大多数民众的生活将因此而愈发困窘,我们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也将永远失去。财富外流也将汇成滔滔江河而难以遏止。
在此严重时刻,我们不是去加强在诸如骨干国企、行业龙头所代表的民族产业技术精华和军工基础等重大国家利益领域的国家意志,(许多科学家关于重建国家工业管理机构的建议已被否决,)相反却为他人剥夺我最后的经济自主权大开绿灯。这还不够,还要用自己的资金去支撑鼓励这种剥夺。
如:外汇投资公司还未成立就将第一笔30亿美元购买美国私募公司黑石集团无投票权股份,黑石不仅以各种方式侵吞我股东权益,而且将我股金主要用于兼并我国企(如蓝星公司等)。更为严重的是,黑石此恶例一开,立即鼓舞了大批国际私募基金,纷纷赶赴这场利用我资金瓜分我国企之盛宴。而我有关部门则迅速对其大开绿灯。
2007年5月25日凤凰卫视报道,我国资委副主任李伟说,“今后国企改革应更多引进境外私募基金、投资公司等国际资本。”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也对此配合说:“应该允许金融机构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等介入私募基金已成为一种趋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确实有高风险,但回报也比较大,任何金融市场,风险和收益都是对称的。……应该说中国不缺外汇。但是外国的私募基金进入中国以后,能够带来技术,能够帮我们培育人才。” (什么技术?用我们自己的钱贿赂我官员贱买倒卖我国企。学他人如何操着我们自己的刀切割我们的血肉吞食?)
这样,不仅我外汇储备,而且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等”所有我金融机构的资金,都将成为用来剥夺我们仅存的最后一点经济自主权的“异化”力量。溅卖自己还要自己掏钱。天底下竟有如此不可思议愚蠢自溅之事!掌握在买办手中的国家经济实力,最终也将如买办癌瘤一样扼杀掉我们自己而向外淌血喂肥他人。
―――――――――――――――――――――――――――――――
注1:见高梁《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概况》2007年6月。
注2:见李炳炎教授《外资并购与我国产业安全》2007年3月31日 。
注3:高梁:《警惕跨国公司借改制之机吞并我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
―――――――――――――――――――――――――――――――
三.自切动脉加速对外淌血的金融开放接轨
在金融及经济管理方面,那位最高经济权威不仅留下了前面谈到过的两个四万亿元财富黑洞(其中一个是外汇黑洞),及高达30%的银行坏帐率,造成我空前巨大的金融风险;而且留下了该领域众多以外国利益及全球化为己任的买办骨干,其中许多人严重的贪腐问题现已被揭露。他们在制定和执行实际政策等“公事”中总是尽其所能为美国等外国利益服务。
a.单方面过度开放金融
2005年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宣布:中国要提前一年与国际金融全面接轨。此举意图十分可疑,将我宝贵的一年准备期白白拱手相送,不仅片面有利于外国而不利于我;而且将使美、日等操控国际资本,可提前于2008年就能对我发动东南亚金融风暴式的致命冲击,使其与借2008奥运题材制造台海危机的军事行动形成配合。
2006年1月银监会第2号令毫无道理地规定新建股份制银行必须有外资参股,自废我股份制银行可以是完全的民族企业的自主权,使我一百多家城市商业银行无一例外地均被外资参股。加之此前我各大商业银行也已被外资以低价参股,致使金融接轨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后,我境内有众多独资外国商业银行,但却无独资的中国商业银行。这无疑是我经济自主权的严重丧失。如此单方面优惠外资而将经济主权拱手相送,绝非什么“次优均衡”[注1],而是建立在对我巨大损害基础上的外资暴利[注2]。而且外资银行通过其参股的中资银行董事可对我银行经营、资金流向配置等了如指掌,而我对外资银行如何运作却两眼一抹黑。我自弃主权单方面过度开放金融及因此而造成我与外资的信息不对称――彼知我而我不知彼,对我造成如下重大危害:
1.我国有银行及金融机构以极低价格对外资出让股权,使其仅一年即获其入股金10倍暴利,造成我仅一年就因此而流失财富高达1.7万亿人民币 [注3]。巨额财富流失的积累无疑孕育着日后更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和经济灾难。
2.不仅使我国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而且由于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资金的流动制约着商品流动,外资对我金融运营的洞悉使我整个经济运行状况对外已单向透明无密可保,我国企业的一举一动(包括国际并购活动)都已处在国外对手(或敌手)的监控之下,而我却无从了解对手(或敌手)。[注4]
3.管理层也因我与外资银行获得信息的不对称――彼知我而我不知彼,而难于对其进行监管。
4.外资银行因境外热钱大量流入及以其“优质”服务(包括存款保密及转移出境服务)吸引非法收入占有极大比例的我高端客户存款,使其经济实力得以超规模迅速增强。从而大大增加了国际投机资本对我进行恶意金融冲击的能量和速度。
5.境外投机热钱通过外资银行以我不知情的方式大量流入,形成我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源泉。
外资银行以我所知甚少的方式引进并创新金融衍生品,不断制造出巨额债务货币。既侵吞我国家财政货币发行利益,又制造出不断发展的通货膨胀和巨大社会金融风险。
事实证明,不对等的金融过度开放已严重损害我经济主权和利益,大大削弱了我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6.当外资银行创造的债务货币超过我国有银行信贷总量时,就可形成其事实上的金融垄断,使其可制造剧烈经济波动洗劫中国人民,然后全面控制我经济命脉。进而再利用其金钱优势实现对我政治、舆论、文化、教育、司法、外交和军队的全面渗透和控制[注5]。此巨大危机因我对外资银行之具体运营缺乏了解而具有隐蔽性和突然性,也因此更为致命。
7.外资银行还可利用其参股我银行之信息优势,以金融资本控制我国内产业资本。并将其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风险通过关联交易和衍生工具转移到其控股的中国金融企业中。[注6]
8.外资银行及金融机构,如同连通我经济肌体与外部世界的粗大血管,在当前我法纪废弛腐败盛行的环境中,这只能是我单向失血的血管。不仅使我境内非法收入有了安全的避风港和外逃通道。而且“使储蓄丰富的中国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的一个主要资金抽取地”[注7]。而外来热钱的大量流入最终也将卷走更多财富。最终必将使我经济因严重失血而导致崩溃。
现我主要国有银行都被外资参股至少25%,虽然规定此25%的限制不得突破,但深圳发展银行已被美国人控股,华夏银行已被德国银行实际控股,广东发展银行由于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一封劝我“以中美友好大局为重”的说情信而突破25%的限制达到38%。(若非我国内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我国有银行恐早已被外资控股。)在保险业方面,我保险巨头新华人寿已被外资实际控股。
境外金融大鳄入股我银行金融机构,也与跨国公司兼并我各行业骨干国企一样,即充分利用了我错误的货币紧缩政策所造成的亏损、资金短缺、巨额坏帐等普遍经营困境。因银行业自有资金只占8%,又是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核心枢纽,因此坏帐损失问题更为致命,也更易为意欲兼并之外国金融资本所乘。回顾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银行金融业被美国控制的历史,最初也是由美国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误导这些国家采取紧缩政策,造成普遍经济灾难,尤其是银行系统巨额的坏帐和亏损后,这些国家不得不寻找“战略投资者”“救火”。于是美国大银行趁机以最低的代价参股控股,(若一时不能控股就再制造新的机会,)待到这些国家金融业被外国(主要是美国)资本控股后,他们就永远失去了其经济自主权。即使民意选举左派上台也难以改变经济受制于人的尴尬处境。由此更可看出,美国对我宏观经济政策的误导造成我普遍经济困境(尤其是银行金融系统)后再乘我引入“战略投资者”之机参股,完全是其兼并拉美国家金融银行业以求控制其经济命脉的阴谋再现。
我银行金融机构前些年巨额的坏帐和亏损,有经理们失职的严重问题,但主要还是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造成的。一切经营单位的三角债和坏帐,破产等社会经济损失最终都要体现到货币循环的枢纽――银行的坏帐损失上来。(银行的坏帐损失大约相当于全社会经济损失的一半。)随着2003年胡总执政后不再实行错误的货币紧缩政策,我国经济开始恢复增长。银行业自然也就重现生机,扭亏为盈。而外资恰恰赶在这之前以最低价参股(一般都是每股1元多),然后享受宏观经济大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巨大红利,也因此造成了境外银行资本的经营神话。
因银行在社会经济中的关键核心地位及其以小博大的高利润高风险特性对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影响及支配控制作用,世界上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包括美、日、英、印等都对外资入股其银行业控制甚严,未曾有一个法制严格的发达国家有过像我银监会必须有外资入股这样的政策规定。显然,银监会所推动的与国际金融接轨,决不是学外国这类维护金融安全控制风险的好经验,而是学不怀好意的金融强国希望我们效法的拉美、东欧引起经济灾难的错误政策。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日又对媒体说,“如果中国的银行获得在美国经营的牌照,中国政府可能会提高国际投资者在中资银行的持股上限。”[注8] 刘明康欲以我之重大让步换取美方不容推卸的对等义务,从而肯定目前中外金融开放的不对等状况,并使之以“既成事实”永久固定下来。
银监会按其职责,应是维护我银行及金融安全和利益的国家意志的代表。但其却反其道而行之,专以自弃经济主权利益并最大限度地放大我已很严重的金融风险为能事,这本身就是其金融监管职能应查处的渎职卖国行为。而且一而再,再而三,足以证明其负责人渎职卖国的故意。国家金融由这等人监管,谈何安全?
b.“确保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的关键――央行及金融管理层
前文(中篇.上)曾说到,改变中国改革开放方向的本质变化,是从央行1993年6月的宏观调控开始的。它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买办及其身后强大的外国势力从此已能操控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确保使中国大陆政治经济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美国前驻华大使普理赫语)。
自1993年6月央行近十年紧缩货币,不仅造成我重大经济损失及人民深重的苦难,而且所造成企业和地方财政普遍的困境及严重恶化的金融形势(高达30%以上的银行呆账),为形成巨额财富外流的国企私有化改革及西方资本趁机剪羊毛——廉价参股兼并我金融机构和骨干国企创造了条件。
那位最高经济权威虽已退出政坛,但其长期掌控央行及金融和经济管理部门,其党羽在这些最应体现国家意志的关键部门形成强大的买办势力。继续奉行“符合美国利益”的全球化方针。
央行自2002年以后,仍继续将我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美元资产,其规模甚至远超2002年以前,更有力地继续支撑着美国财政及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并继续对我资产造成更严重的安全问题(中美关系破裂即遭美政府冻结,及因美元贬值而不断缩水);我所丧失的以低成本建立大规模黄金、石油等储备的经济和战略利益也因此更为巨大,因此产生出的进出口严重失衡而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通胀因素也比2002年以前更大。
更令人愤慨的是,央行不仅购买美政府债券的规模大大超过2002年以前,而且居然还购买了至少上千亿美元(风险比美政府债券大不知多少倍)的次按抵押垃圾债券,损失惨重被套在华尔街。
而新成立的外汇投资公司又继续将上千亿美元投资于美国金融组合产品,而且还要包给外国金融机构经营。(很可能被其用于损害我重大国家利益,入股美国黑石集团的30亿美元不就是被其用来兼并我骨干国企吗!)
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唯一有权进出口黄金的部门――央行,不仅将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入美政府国债,而且还将我宝贵的黄金储备运到美国存放,使我最重要之经济战略储备处于极度危险之中。黄金因其必取代美元世界货币地位而具有的长期升值趋势早已十分明朗,金价这些年也已狂涨数倍,而央行却将我每年的一、二百吨黄金产量去交换不断贬值的美元。我国的600吨黄金储备还是陈云于1973年指示购入,至今未有增加,甚至2005年的黄金储备还低于2003年。[注9]
我国企和国有商业银行巨额的坏帐损失有很多并非难以追回,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腐败的经理们利用迅速膨胀的“三角债” 普遍拖欠“法不责众”的情况,而蓄意侵吞公款中饱私囊。只要严肃法纪紧追责任人,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至少可追回相当大一部分。但当时的最高经济权威匆匆忙忙让这些拖欠银行巨额坏帐的大中型国企破产解散,有关责任人也一走了之,人为地造成无人追帐无人过问的状况。(中央各部众多直属公司也都如此。)实际上放弃了追逃巨额银行坏帐的努力。现在银行和金融管理部门又将这些原本只要认真追逃就能部份追回的大量坏帐打包,以近乎白送的象征性低价溅卖外商。这些廉价出售的巨额“坏帐”已使外商大发横财而激动不已[注10],这不仅也是一种巨额财富外流,而且使外资可利用这些巨额债权轻易控股我国企和金融机构。
据悉现央行高官也十分眼热外资金融机构作我银行呆账生意所获暴利,意图仿效之而以其职权私分这些“不良资产”,但由于中国目前的法律环境――洋人追债远比国人顺利,他们很可能会与洋商勾结,助其廉价购进这些巨额呆帐,以获其买办厚利。(我巨额银行“不良资产”已成美国等西方国家垂涎三尺要求我重点开放的“金矿”,其在我内部买办的配合下,极有可能如愿以偿。)
对于股市,我金融管理层也总是不惜牺牲自己的股民而尽量照顾国际投机资本的利益。2001年以来,我们先是以国有股减持这柄悬剑制造了长达四年之久的大股灾,为大量中国资金流向高收益率的美国金融市场以支撑美元的国际地位制造了为渊驱鱼的最佳效果,(也制造了资金紧缺的宏观环境以利于国际资本剪羊毛,)同时也使外国金融资本能以最低成本坐底建仓。待掀起大牛市外资热钱赚够离场后,管理层不是采取趁机加快新股上市以推动国企改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积极措施健全完善资本市场,而是采取一系列政策组合打压股市,重施既可为渊驱鱼,又可使国际金融资本再次坐底建仓之故技。
(最近有文章揭露:2007年5.30股灾,即我央行及金融管理人员配合境外新加坡作空我股指的金融工具所为。)
我们效法美国的金融创新,形成今年通货膨胀两个主要源泉之一(另一个通胀源泉是境外投机热钱大规模涌入)。其所创造的巨额债务货币不仅严重侵吞了政府货币发行的财政利益,而且其抵押资产都是靠负债取得,是社会在为投机者承担风险,所产生的金融风险远大于其所规避的风险。日益膨胀的银行债务货币支持投机不仅推动着通货膨胀,而且孕育着越来越大的金融风险,为国际资本对我金融洗劫准备好足够的冲击空间。巨大的投机需求导致房地产高速畸形发展,使我有限的土地和资源被大量浪费在空置房屋的不断建造上。
而央行的宏观调控却并非针对投机,而是顺应美国人一贯误导他国的全面紧缩。尤其是仅仅为运作外汇储备毫无意义的帐面处理而发行1.55万亿巨额特别国债搞二次对冲,吞噬了几乎十年的国债建设资金,还白白赔上每年1500亿元的利息负担,却没有带来任何产出,如此惊人的浪费和低效率必将大大减少今后商品供给总量(尤其是瓶颈部门),无疑是巨大的长期通胀因素。而银行债务货币和境外热钱推动的房地产投机却愈演愈烈,通胀不断加速,我资源配置错乱扭曲而造成的严重浪费和低效率也进一步恶性发展。
紧缩货币,这是美国人几十年来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一贯误导他国,但却与其自己国内经济政策完全相反的药方。只有误导他国紧缩经济,才能消除其社会利润空间,造成其普遍衰退萧条。从而实现:1.使这些国家的资金流向美国以支持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2.使这些国家成为依赖美国市场的廉价商品供应国。3.利用这些国家严重的经济困境,以最低的成本控制其经济命脉。(拉美诸国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央行自93年6月以来代价高昂的无效宏观调控却总是完全符合美国人的意图。
央行及金融管理层所推出的接轨政策,也无一不是在加大金融风险,在当前境外投机热钱大量涌入爆炒我股市楼市,获利已丰,及美国次按危机将再度爆发,境外投机热钱将趁机大肆作空股市汇市后大规模撤离,将造成我巨额财富外流并导致经济灾难的严重时刻,却推出了方便外国金融资本投机的人民币外汇掉期业务,并一直力推股指期货,取消外汇管制(港股直通车即其手段之一),使我金融面临危若累卵的险恶形势。
―――――――――――――――――――――――――――――
注1:据新浪网2007年09月26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如果中国的银行获得在美国经营的牌照,中国政府可能会提高国际投资者在中资银行的持股上限。……刘明康主席的表态,点出了中美银行业相互开放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对称性。……银行业相互开放的不对称性一直是双边合作缺乏的‘次优均衡’。”
注2:见张宏良《中华民族旷古未有的财富浩劫》。
注3:同注2。
注4:见丛亚平:《外资争食中国金融“肥肉”》(《经济参考报》)
注5:见宋鸿兵:《货币战争》。
注6:同注4。
注7:同注4。
注8:同注1。
注9:见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中国的黄金贮备竟然都是1973年买的!》2007年11月15日
注10:“2005年,银建国际和花旗集团合作以5.46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下了华融公司账面值为364.4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包,曾被国际投资界传为美谈;美国的摩根斯坦利公司由于内讧,暴料在中国高达900%的投资利润率,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业务,就是闻名于世的打包收购中国不良信贷资产的‘华融模式。’”――见《南风窗》《黑石集团:专为中国政府下的蛋?》文章作者:曹建海(社科院工经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
―――――――――――――――――――――――――――――-
(中篇.中)结束语
经济及金融管理部门层出不穷的渎职卖国事件,标志着我内部买办势力已掌控我庞大金融和经济力量而公开与外国资本及其政治势力相勾结,使我经济实力将如同恶瘤一样扼杀我们自己而向外淌血喂肥他人。这是典型的癌症渗透术在经济战中的运用,预示着买办化道路已使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万丈深渊。
买办化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必然导致经济破产和崩溃的死路。晚清、民国、及当代拉美诸国的买办化道路均证明了这一点。没有法纪维护的商品经济终将是一场灾祸!如果我们在金融及经济管理层这些关键部门不能消除买办卖国势力,严肃法纪,恢复并强化久违的国家意志以维护国家利益,我们无疑将遭受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经济灾难。
即使我们仍坚持一些外汇管制措施,并且不再推出股指和汇市期货,从而避免了东南亚金融风暴式的恶意冲击,但由于我们经济自主权的严重丧失及其仍在继续发展,我们最终也仍难避免俄罗斯因财富持续大量外流而导致的经济崩溃。除非我们彻底扭转了买办化道路。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目前特殊国情――内有积聚多年尖锐异常之政治、经济矛盾,及外部势力无孔不入的渗透造成强大的买办内奸势力及其意识形态基础;外有台独分裂势力及美、日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以及周边不怀好意的邻国环伺;如我一旦发生重大经济灾难,就绝不会仅仅限于经济方面的问题,各种蓄积已久纠缠在一起的矛盾也将一起爆发,台独势力必趁机公开分裂国家,不仅美、日会趁机对我实施蓄谋已久的分裂图谋,对我怀有领土野心的韩、越、印等也会趁火打劫。我将面临国家四分五裂,天下分崩离析,政权频繁更迭[注],烽烟四起,生灵涂炭的险恶前景……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军攻陷东京汴梁,北宋亡。金兵掘地三尺,掠尽汴梁城所有财宝,连同徽、钦二帝及其后妃宫女一并掠走。面对亡国惨祸,北宋权奸中尚有悔恨愧疚者,知耻自尽。
附:
http://news.163.com/06/0601/16/2II03HOH0001124J.html
朱镕基之子朱云来:低调的商界领袖
2006-06-01 16:35:25 来源: 千龙新闻网
1957年,朱镕基和劳安的儿子朱云来在湖南长沙出生。
1994年,朱云来获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后转向商业,在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芝加哥分店任会计师。1996年到1998年,他在纽约的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公司担任一名投资银行雇员,开始了投资银行家的生涯。
2004年5月19日,北京国际金融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图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管理委员会主席朱云来出席论坛。
朱云来
朱云来是前总理朱镕基之子,1994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修读大气科学现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去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亚洲最具影响力25位商界领袖”,他榜上有名,排名第15位。拒绝接受采访行为相当低调
几年前,中国石化开了一个酒会,庆祝上市一事,酒会上最瞩目的却是一个衣着普通、中等身材的男士——朱云来,面对着记者不断的提问,朱云来全部报以沉默,连他自己是否姓朱也不讲,对记者提问全部封口,后来在中银国际行政总裁方风雷解围下,他才得以脱身。
朱镕基于1998年出任总理后,曾经特意把儿女召集起来作出训示,大意是说:“父亲如今当了总理,对你们来说不知是福是祸,你们要好自为之。”加上朱总理不钟意子女从商或出国工作,朱云来对传媒“沉默”应情有可原。
1998年,朱云来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简称“中金”)香港办公室工作。不久他的同事们就见识到小朱的个人风格,比如,他喜欢连篇累牍地研究报告。有一年,中金向一家拥有70家子公司的中国国有企业提供咨询,朱云来提交了500页的报告。
中国人寿董事长王宪章(右)向纽约证交所董事会临时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里德(中)、国寿上市案的全球联席协调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代表朱云来(右)朱云来英文名为Levin,今年48岁,44岁时还尚未结婚,烟不离手,喜欢穿白衬衣和蓝西装,非常朴素。朱云来的低调工作习惯也反映在他的外表上,他的同事们一个个西装革履,小朱则叼着雪茄,穿着便服,像一位退休人员。
朱云来非常厌恶利用父亲的影响做生意。他一直很刻意避免外界的注意,例如当下属有事约见,他一般会约在下班后,或者是在办公室以外见面。他的办公室也很简单,没有和他父亲的照片。在中金推出的5周年纪念刊物中,朱云来也是唯一没有刊出照片的高层。
入选亚洲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
去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选出“亚洲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共有6名中国内地企业家入选,人数超过了韩国、日本、印度和中国香港。名列第15位是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总裁朱云来,他是中国唯一的国际投资银行总裁。
《财富》杂志是这样介绍朱云来的:没有人能像朱云来那样,横跨环球金融界和中国的go-vern-ment主导的经济体。朱云来是中国唯一的国际级投资银行中金公司的主管,他有芝加哥DePaul大学的会计学学位,曾在纽约的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任职,被认为是一位能干而勤奋的交易人。
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和中国建设银行的合资企业)在他的领导下,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向海外发行股票的核心经纪人。2003年,中金公司依靠两笔大单——中国人寿和人保财险的IPO——在全球IPO承销商中位居14。
yangfangzhou99@yahoo.com.cn
一.中国人民奋斗百年终于打倒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
腐朽的满清王朝被推翻后,由于民国时期腐败依旧,买办化的发展道路仍在继续,民族危机依然日渐深重。尤其1931年9.18后,中国面临前所未有之亡国灭种惨祸。然而,正如本文上篇所说:像中国这样具有强烈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决不会容忍任何列强及其买办走狗势力长期骑在自己头上。英勇的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终于在1945年打败了日本,赢得了民族解放。接着又经过3年内战,于1949年彻底打倒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官僚买办势力,从而完全摆脱了长达百年的买办化道路。这是我们的人民以其千千万万优秀儿女流血牺牲的巨大代价才换来的伟大胜利。
二.彻底清除了买办势力的新中国创造了人间奇迹
从帝国主义及其买办走狗压迫统治下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立即焕发出移山倒海的伟大力量。人民的领袖、人民的军队和爱国的人民前所未有的紧密结合,建立了自己的政府,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新中国刚刚成立,就一改旧中国软弱无能的国际形象,为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主动出国攻击并打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军队。以后又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国防和民用工业技术体系。并很快掌握了核武器、导弹、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尖端技术。在国际政治方面,中国敢于同时对抗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不仅毫不吃亏,而且能利用矛盾,纵横捭阖,取得自己的重大政治经济利益,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毛泽东曾经这样形容那个生机勃勃的峥嵘岁月:“我们的人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尽管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曾走过许多弯路,遭受许多重大挫折,其中包括大跃进的失误和文革的停滞;尤其计划经济窒息了市场价格机制自动调节的效率,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浪费和损失。但由于没有了旧中国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压榨,没有腐败,没有财富外流,经济发展速度依然能长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并用20多年的时间自力更生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技术工业体系。
新中国之所以近30年未对外开放,不是我们不愿开放,而是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而以后之所以能够为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主导对外开放,恰恰是长期坚持独立自主政策维护民族利益,从而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的结果。我们平等地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的机会和地位正是我们自己长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对外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红利。
三.我们的改革开放未能吸取晚清腐败导致买办化的历史教训
我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都没有错,错就错在以必然产生腐败的方式对外开放。长期以来,我们几乎所有监督机构都因隶属于同级党委而形同虚设,这些监督机构与其说是在“反腐”“监督”,其实更多的是在帮顶头上司遮丑抹白。甚至在89年因腐败引起大规模政治动荡后仍未能重视建立有效的反腐监督机制。
改革开放的设计者和领路人毫无“腐败必亡国”的危机意识,依旧如晚清沉醉于大国梦幻中,认定大国有承受“些许”腐败的本钱,只要对外开放,搞些现代化的武器和工业装备,中国就是现代强国。因此,我们的改革开放几乎没有认真考虑建立商品经济所必不可少的监督机制和法制基础。
而缺乏法纪和有效监督的对外开放不仅必然产生腐败,而且必然产生内外勾结的腐败,即必然会产生靠出卖国家利益而谋利的买办集团。并且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和深入,买办集团的势力也越来越强大。从而逐渐使改革开放由中国国家意志为自己的利益所主导的进程演变为外国势力(通过操控买办)所主导的进程。
正如美前驻华大使(海军上将)普理赫所说:“美国有力量与时间和中共周旋,并致力确保使中国大陆政治经济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参考消息》2000年4月15日第8版) 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美国又如何“确保使中国大陆政治经济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呢?显然,惟我内部买办势力相助才有此可能。
而在早已彻底打倒了买办势力的新中国再培植起新的买办势力,则必然要进行长期持之以恒无孔不入的渗透。而我们的腐败则为这些渗透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机会。
四.美、日等国对我成功的渗透----以其所长击我之短
美、日等国对我进行渗透的优势:
1.强大的经济实力,有足够的金钱收买我大批官员、学者。(此最简单常见之渗透瓦解手段古来便有,也是日本及西方列强近代之所以能长期欺辱侵略中国之看家本领。)
2.先进、富裕的资本主义强国,足以使贫穷、落后的中国人对其羡慕而产生盲目崇拜。因此,其思想、文化、学术(包括经济学及其它社会学)足以影响中国思想、文化、学术界的发展方向。
3.较完善的法制基础和监督机制。彼之优点也正是我之弱点,因此其对我渗透易而被我渗透难。我与之开放程度越高,人员交流越广泛越频繁,其对我渗透就越深越广,而我则很难利用此开放时机向对方渗透。
我易被渗透之弱点:
1.腐败。此最大弱点因我长期未予足够重视而愈加致命。
2.缺乏有效监督的集权体制。一旦境外敌对势力渗透进我高层,掌控部分权力,就可利用我无监督集权制的特点,在我内部顺利滋生繁衍,并以此为基础继续向高层和要害部门渗透,从内部利用我之行政资源对我反控制。而我内部即使有人察觉其阴谋,只要没有更强大得多的政治力量支持也对其无可奈何。
3.我社会科学理论领域长期为政治宣传工作服务,缺乏认真、独立的学术研究气氛和探索精神,直至现在也仍未能建立起中国人自己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史学、哲学等社会科学体系。尤其改革开放后为减少来自理论宣传界的阻力而简单采取避免争论的策略,旧的思想理论体系也因已过时而出现理论真空。结果改革开放完全跟着感觉走,摸着石头过河,盲人瞎马,对发展方向、策略、步骤等重大问题既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极易被人以似是而非的理论引入陷阱和歧途。
4.我们的对外开放对来自外部必然的渗透一直缺乏防范,掉以轻心。原公安部门兼有对内维护治安和对外防范颠覆渗透的双重职能,而自对外开放后公安部门与安全部门分家,安全部门与社会基层的联系已基本让位于公安部门,但公安部门又只有社会内部治安的职责,因此,社会各个领域的国家安全问题就成了基本无人过问的空白地带,国家的安全工作也就基本没有深入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单位而只浮在缺乏基层细胞的安全部门这个层面上。相反,对外开放后,不怀好意的潜在敌国(如日本、美国等)在“友好”交往掩饰下的全方位渗透却在我社会内部越来越深入。显然,我们关于国家安全机构的改变完全违背了对外开放对国家安全职能的客观要求,这中间有着巨大的漏洞,反映出我们的国家安全观念在对外开放之初就极为欠缺。
现在看来,境外对手已完全将其优势与我之弱点都予以了最充分的利用。我们的腐败及缺乏防人之心成就了美、日等国前所未有的渗透规模和程度。(据说美国对其在华渗透每每总是超额完成任务而感到非常满意。) 随着外部的渗透日趋向我要害部门和高层扩展,强大的外部势力就可根据我集权体制的特点在我内部繁衍并逐渐控制利用我部分行政资源和舆论阵地。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昔殷之兴也,伊挚(伊尹)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姜子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尽量向我高层渗透,收买上智者为间。其“确保使中国大陆政治经济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 则“必成大功”而绝非空言。
五.1993年6月开始的宏观调控标志着一个新的时期
中国国家意志所主导的符合自己民族利益的改革开放,终于在1993年6月邓小平病重不能理事后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此之前,美国人、日本人等只能是在暗中悄悄进行渗透,收买官员、学者。而93年6月的宏观调控,则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美国人普理赫所说的“确保使中国大陆政治经济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的时期。买办及其身后强大的外国势力从此已能操控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何以见得呢?
93年6月以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尽管有许多错误,尤其教育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腐败也在不断发展;但由于买办势力尚未发展到能左右大局的程度,主导改革开放发展方向的是体现民族利益的国家意志。因此,人民(尤其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差别大大缩小,国企、民企及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效益普遍大幅提升,亏损企业不足10%。国家经济实力增长迅速,年均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坏帐最多也就2%左右。农村的剩余劳力除被城市吸收一部分外,很大一部分被乡镇企业吸收。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政权和公用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大量回城知青也都基本安置就业,从未发生过大批工人下岗的事。教育和医疗也未成为群众承受不起的沉重负担。不合理的商品比价逐渐得以纠正,市场价格机制在93年已基本形成,其巨大的调节效率很快就要显现出来。
但是93年6月的宏观调控改变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自主方向,自那时起近十年紧缩货币高税率的宏观经济政策,造成94-98年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其后五年严重的通货紧缩。被刚形成的市场价格机制调节出来的大量生产力统统成了“过剩”的产品和生产力。一大半企业倒闭(国企、私企、集体企业都一样),经济损失超过四万亿元。银行坏帐高达30%。城市数千万人失业,数亿农民重陷贫困。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又有了新的扩大。
但令人奇怪的是,中、美、日三国的官方传媒和“权威机构”却异口同声地将此炒作为“中国的经济神话”。“软着陆”“高速度”“出色的宏观调控能力”等谥美之词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在美国甚至还有我宏观调控应得“诺贝尔奖”之说。此“中国经济神话”的另一版本就是被美、日进一步煞有介事炒作的“中国威胁论”。 而中国国内关于经济政策高度统一的舆论则完全是靠行政手段造成的,在邓小平时代一直被允许的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公开争论,在1993年年中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以后就成了禁区,大权在握的最高经济权威要求宣传工作必须与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严格的一致。实际发生的经济灾难和呈现在国内外传媒上的“巨大成就”强烈的反差,至少说明了两点:
1. 我们的经济政策被外部势力严重的有意误导,这只能是经济战。
2. 我们内部有人对敌人的经济战给以了有力的配合。这也是使我造成巨大损失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持续紧缩货币后经济极度萧条,失业和贫困最为严重,物价、工资最低的时候,美国人来了,沃尔玛等大量美国公司纷纷利用中国经济的低迷与许多中国企业签订了最为廉价的供货合同,仅仅使中国企业能以最低成本维持再生产,利润几乎没有。中国经济就这样由原依赖国内市场转变为依赖国际市场(主要是美国市场)的最廉价商品供应国。
那位最高经济权威不顾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财产、生活的惨痛损失,蓄意坚持其受到美国鼓励的灾难性经济政策,据他自己解释:“我本想把泡沫彻底打下去,再通过出口把经济带动起来。谁知我这一脚刹车踩下去它(指经济)就起不来了。”他这番话本意是为其持续紧缩货币和高税率的错误政策辩解,但无意中却说出了其宏观调控的内在真实目地:将以内需为主的中国经济改变为依赖国际市场(主要是美国市场),是其借宏观调控有意为之。其实所谓“一脚刹车踩下去它就起不来了”完全是瞎掰,只要他踩刹车的脚稍微抬一抬(将货币政策或企业税率松一松),中国经济很快就会恢复增长。之所以长期实行紧货币高税率的宏观政策,甚至在长期严重的通货紧缩时期却悖理地仍将防止通货膨胀作为主要“调控”目标,其真实意图无非是为了将中国出口商品的成本尽可能保持在最低程度(也就是让外商实现最大的利润)。
不仅如此,出口商品换来的美元,其中绝大部分还要再拿回美国去买美政府国债,以支撑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这与美国利用一切手段贿赂威胁各国政要(甚至不惜策划暗杀和发动战争),将中东及全球众多初级产品出口国的美元再投入美国购买美国债的经济战计谋如出一辙[注1]。可见如此使用外汇完全反映了美国的利益和要求。而当时美国对中国的威胁敌意和分裂意图已经表面化,有人从国家安全角度对此外汇使用政策提出异议,但那位当时的最高经济权威却以美国债的高利率收益为由批驳这些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见。
中国经济通过“宏观调控”实现的由内需型向主要依赖美国市场的这种转变,对中、美两国各自带来了什么呢?
美国人无疑赚得金玉满堂,处处皆获巨利而无一小失。不仅美国公司获前所未有之巨大利润,而且正如美国和西方舆论普遍指出的那样:大量极廉价的中国商品使美国政府过量发行美元毫无通货膨胀之忧,因此是中国人在对美国的全球扩张(包括对外战争)政策提供财政支持。更重要的是,美国为中国商品而支付的美元又回到了美国买美政府债券,不仅再次支持了美国财政,而且抵消了美元通过交换他国商品而掠取了世界财富后便具有的不可避免的贬值因素和趋势,支撑了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
所以,总的说来,美国因购买大量中国商品而获得了四重巨大利益。1.公司利润。 2.对美国财政商品形式的支持。 3.中国美元对美财政货币形式的再次支持。 4.抵消了美元购买他国商品而产生的贬值因素,支持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注2]。
而中国得到了什么呢?1. 超过四万亿元的巨大经济损失(真正银行坏帐的2倍)。2.大半国内企业破产倒闭。3.数千万城市工人下岗失业及数亿农民重陷贫困。4.银行金融系统风险空前严重,坏帐约3万亿元,坏帐率30%。三角债则不知高出银行坏帐多少倍。(以上四点前文已经指出,下面接着指出几点。)
5.中国社会矛盾空前激化,那位最高经济权威通过高增值税率将其错误的宏观政策造成的巨大损失转嫁给了地方,各地方则也通过加重税费负担层层下转,最后这些损失统统落到最无权势的农民身上,使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又迅速扩大。我国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因巨大的经济损失而空前紧张,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奴隶制剥削,教育和医疗成了赚钱牟利的“产业”,教育、医疗、住房成为民众难以负担的新“三座大山”。[注3]
另一方面,宏观政策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转嫁,大大加剧中央和各地方之间的矛盾和离心倾向。[注4]
6.中国企业因社会利润空间消失殆尽而只能拼命压低成本,为生存而挣扎,因此统统是短期行为,过一天算一天。不仅根本无力自主研发,技术上永远依赖外国;而且假冒伪劣,野蛮运输,环境污染却越演越烈,经济秩序空前溷乱。
显然,经过90年代中期中国宏观调控的中美商贸关系,美方尽占一切利益而无一小害;相反,中国得到的则是成本、代价、风险、失业、穷困、负担、屈辱、停滞落后、社会动荡、环境污染,离心离德,总之有百害而无一利。
当然,中国也不是所有人都一无所得,除那位最高经济权威的儿子当上了美国最大金融财团的CEO外,中国各级政府还得到了GDP的统计数字,而2002年底以前的GDP数字经常还是编造出来的[注5]。
―――――――――――――――――――――――――
注1:见美国前特工约翰.珀金斯(John Perkins)所着《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广东经济出版社)。
注2:由于美元在其他国家内部不能作为货币流通而只能用于国际贸易,因此在理论上,美国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逆差总额,既是其无偿占有的世界各国商品和劳务总额,同时也是货币市场上美元供大于求不断增加的差额部分,因此也是美元必然贬值难以改变的长期趋势。
美元贬值不同于其它货币贬值,美元是世界货币,具有世界一般财富储藏手段的职能,因此其绝对不可以具有必然贬值的长期趋势而应是长期坚挺的货币,即不能因持有它而受贬值损失,否则必将从世界货币的宝座上被排挤出去。
如美元一旦丧失世界货币的地位,将因需求减少而导致其币值大幅跌落。美国将因此而发生重大的经济灾难。美国大量的土地、不动产、优秀企业及大学等学术机构都将被外国人以极低的价格买走,然后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和银行倒闭风潮,接下去由全面的金融危机引发全面的经济危机(类似俄罗斯和东南亚曾发生过的经济灾难)。
注3:有人认为,中国贫富差距的恶性发展是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的结果,是不能兼顾公平和效率所致。此论谬矣!不错,经济发展是会产生两级分化。但中国自90年代中期以来过分发展的贫富差距则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恰恰是经济发展出了问题,即买办内奸勾结不怀好意的外国势力等为剥夺社会公众形成财富外流而采取灾难性的经济政策,消除了社会利润空间并导致难以弥补的巨大经济损失的结果。(巨大的经济损失谈何效率?) 社会利润空间的消失意味着原有的经济关系已无法维系再生产,(动是找死不动是等死,) 于是只有拼命压缩成本一条出路。而在紧缩的经济环境中经营者只能靠短期行为苟延残喘,既无力搞科研开发提高生产率,也难以靠扩大生产和流通规模降低成本,于是只有压缩剥削最无权势者的利益――即靠尽量压低劳动者工资来降低成本,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以暴力维系强迫劳动的奴隶制;以及普遍的假冒伪劣,野蛮运输,破坏生态等等。
在此大环境中,所有个人及其家庭的不幸其实都不是偶然的事情。当 “确保使中国大陆政治经济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导致了我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财富外流,中国社会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及人民的普遍灾难就已注定了,不同的只是厄运降临对不同的个人家庭具体时间和场合的差别。他们或下岗失业,或为破产业主,或为遭人算计损失惨重的投资者,或作挣不着工钱的民工,或作包身工,或去黑煤窑,或被拐卖黑砖窑作奴工,或为娼为盗,或被黑了良心的医生谋财害命,或子女学费导致家庭负债破产,或吃了假冒伪劣食物药物而中毒,或因环境污染生病早逝等等。用过去最通俗的政治术语来说,所有这些灾难都是“阶级仇民族恨”(这个罪恶的阶级就是官僚买办阶级)。
注4:即使货币供应已紧缩到流通环节濒临崩断的地步,那位最高经济权威仍要刻意制造地区之间的差别待遇,资金在全国极度紧缺的情况下优先大量投放上海,形成上海及周围地区资金充裕的环境,因而有了上海及苏、浙等地的经济奇迹和政绩。而对东北,那位最高经济权威不仅以一般性的宏观政策紧缩其资金供应,而且亲自跑到东北一个个大型国企,以清理三角债为名逼其还清债务,这些东北大型国企一般都债权大于债务,但债权不能流通,因而其资金周转都已极度困难,如其还清债务而债权无法变现收回资金,这些断了资金供应链的企业只有立即停产乃至破产,但提出此问题的国企经理立即被最高经济权威免了职,于是这些东北大型国企一个接一个在还清债务后,相继抱着一大堆无用的债权停产、破产。东北这个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基地就这么被(不仅是错误的宏观政策,而且还有蓄意人为的因素)摧毁了。大批勤劳、智慧的东北熟练产业技工和工程技术人员――这些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因而失去了工作。那些年东北人民有着怎样的心酸和苦难,有多少家庭是靠其成员为盗为娼抚养子女的,后人的历史和文学作品定将对此有催人泪下的描述。
东北人民的遭遇决不是偶然的,它是对我东北怀有野心的外国势力与我买办汉奸相勾结的“杰作”。在东北经济和人民生活陷入极度困境之后,网络汉奸们便大肆鼓吹“中国人管不好东北,东北只有交给日本人治理才有希望。”
注5:美国和日本的许多大公司在94年后长达数年之久的时期内,在其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内部分析报告中都与其本国官方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公开评价南辕北辙。这些大公司几乎都指出了中国经济的严重衰退和全面滑坡,(因此这些大公司在九十年代中期及以后在华的经营业务主要是先建立足点而不先急于大量投资。) 美国和日本政府不可能不清楚这些有根有据的分析判断。(日本和美国的许多大公司都有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所在国情况的任务。)
就连美国的一些经济学爱好者也觉得政府的“中国经济神话”和“中国威胁论”非常荒唐,他们在写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中国政府统计资料的自相矛盾和荒谬之处。在同样的中国政府统计资料中,与中国经济连年高速增长数字相矛盾的是中国能源消耗及中国民航等行业连年的大幅萎缩。他们根据中国官方各方面的具体统计数据准确地判断出:94-9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五年的严重衰退。从99年以后的几年止住了衰退,经济出现了正增长,但远未达到中国政府对外公布的经济增长速度。而美国政府却对这些经济学爱好者的报告装聋作哑,不置可否。(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解释说,94年后能源消耗连年大幅下降是推广节能措施的结果,与经济高速增长并不矛盾。但到了2003年以后中国经济真正快速增长,能源供应全面紧张之时,经济学家和管理部门却又说中国的能源消耗水平在产出同样金额的GDP的条件下比发达国家高出三倍以上(十几年前就是这样)。这就是说,2003年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比起十年前其实并无多大改进。这就证明了:中国经济学家对94-98年自相矛盾的统计数据的解释完全是谎言。)
―――――――――――――――――――――――――
六.美国所鼓励的中国宏观政策与美国内治理通货膨胀的理论和政策完全相反
93年6月以后改变中国改革开放方向并为美国及其所操控的国际权威机构所鼓励的错误宏观经济政策,之所以持续近10年之久,主要是那位最高经济权威利用权力强制推行的结果。而他之所以能强行做成这件损我利美之大事,则是以其最初“清理银行贷款”及紧随其后的“控制通货膨胀”为名,控制传媒进行完全一面倒的宣传,并且得到美、日等国舆论及对华渗透密切配合的的结果。许多人(包括众多精英和经济金融大员)至今仍在相信并鼓吹紧缩货币是对付通货膨胀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其实这不过是美国人存心让我们相信,而他们自己却早已抛弃的谬论,是与自里根执政以来美国内治理通货膨胀的理论和政策完全相反的东西。我们在经济理论方面摸着石头过河的不争论政策,造成自己经济思想的迷失,也因此必然产生对“先进的”美国经济学说的迷信盲从。此弱点无疑已被美国人充分利用,误导我们“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 。(我们看到,一个没有自己经济思想的社会经济体系,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庞大躯壳,可以怎样任人愚弄和摆布。)
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里根执政前,确曾有过10年紧缩货币治理通货膨胀的历史,结果导致美国等西方国家七十年代10年左右的“滞胀”。 里根上台后,采用供应学派理论,避免紧缩货币造成流通速度(即所谓“私营部门的流动性”)下降而造成成本上升等消极后果,相反却通过减税等鼓励投资的政策增加商品供给去吸收通货膨胀。凭着供应学派主要靠减税增加商品供给的理论和政策,美国在里根时期成功地克服了“滞胀”,既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也降低了失业率。此对付通货膨胀的看家法宝美国一直沿用至今。那些据说精通西方(尤其美国)经济学的精英们,竟对“供应学派”“减税”等西方经济学治理通货膨胀的常识讳莫如深,绝口不提,一边高喊着“通货膨胀是主要威胁”,一边将杀鸡取蛋式的高税率政策一意维持至今。造成至今依然难以缓解的严重失业。真不懂耶?装不懂耶?(或是美国老师未教?)
关于通货膨胀的一些理论问题
直到今天,央行及经济金融领域的精英大员们仍在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问题上继续念着抑制总需求这套歪经。
通过紧缩货币抑制总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在理论上根本站不住脚。下降的总需求完全可以和上升的物价指数同时并存。因为紧缩货币在抑制需求的同时会更严重地抑制商品供给。只要商品供给下降得比需求快,需求的下降就可与(由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同时存在。下面给出公式举例说明:
设:商品交易总额为 W ,商品供给(物)量为 Q ,商品价格为 P 。
有方程式: W = Q × P 。
如:货币紧缩形成货币供应缺口后,因需求受到抑制使商品交易总额(W)下降了10%,而商品供给量(Q)下降了20%,则物价(P)就会(在成本的推动下)上涨12.5% 。
其方程式为:W(1-0.1)= Q(1-0.2)×P(X) 。与货币紧缩前的原方程式联立。解出:X=1.125 。即物价指数在商品交易总额下降了10%的情况下反而上涨了12.5% 。此证。
有人会说,货币紧缩直接抑制的是需求,然后才从需求传导到供给,因此供给的下降应慢于需求。这种看似有理的推论其实根本不能成立,因为在货币紧缩时,商品供给受到的抑制决不仅仅是从需求传导过去的,更主要的是受成本的挤压。
凡货币(相对于商品的)紧缩,都会形成货币供应缺口(即负的乘数作用),而货币供应缺口的存在必定会中断许多货币流通的链条而形成堵塞导致流通速度下降。可以说,货币供应缺口的正、负、大、小决定着流通速度的变化,而流通速度越慢,流通中需要的货币就越多(即货币供应缺口就越大)。因此流通速度下降使货币供应缺口更进一步扩大,货币供应缺口的进一步扩大又将导致流通速度更进一步下降……,整个社会商品生产和流通因此进入货币供应缺口不断扩大和流通速度不断下降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
而货币和商品流通速度越慢,一定时期内销量和产量就越小,则成本中的重要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借款利息、厂房设备店铺等租赁费用、仓储费用、一些办公费用以及工资中的一部分等)分摊到每件商品中就越大。不论工业还是商业都是如此。
因此,在货币紧缩时,商品供给受到的抑制决不仅仅是从需求传导过去的,更主要的是受成本的挤压。由于紧缩形成货币供应缺口不断扩大和流通速度不断下降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流通速度持续的下降大大增加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成本,致使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市场需求下降和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许多厂商亏损甚至破产,商品供给于是大减。【企业利润在销售额中平均不足10%,因此企业利润对商品供给(销售额)的影响有十倍以上的杠杆作用。】
另外,即使一些产品适销对路的企业,因银根紧缩时普遍的资金短缺且(贷款)成本过高而无法扩大(甚至减少)生产。因此,需求的下降,成本的上升,加之(生产和流通)资金短缺,这三者的合力必定使货币紧缩时商品供给下降得比需求更厉害。正是由于被挤掉的商品供给大于下降的需求,才使未被挤掉的那部分商品不断上升的成本有了推动价格上涨的空间。于是需求型的通货膨胀转变为成本型的通货膨胀,甚至“胀”的速度更快。(自93年6月紧缩货币后,通货膨胀速度显着加快,年通胀率93年底已达12%,94年加速到24%,其中94年10月份更高达27%以上,直到紧缩两年后的95年7月份年通胀率仍在20%以上。)
自93年6月后央行一直在为治理“通货膨胀”而数年如一日持续勒紧银根,抑制需求。其结果只能是随着银根越勒越紧,三角债和银行呆帐越勒越多,流通速度越勒越慢,成本越勒越高,商品供给越勒越少,物价指数越勒越涨。当然还有越勒失业越多,越勒活着的企业越少。这时的“通货膨胀”早已不是通货在胀,而是通货持续的紧缩使物价指数在不停的涨。物价指数越涨,央行就越勒,越勒就越……这种越勒就越“胀”,越“胀”就越勒的错误政策人为的恶性循环,加剧了宏观经济货币供应缺口不断扩大和流通速度不断下降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
持续的货币紧缩政策虽然最终也能在所有企业拼命降低成本的短期行为挣扎中将物价降下来,但其代价却太惨重了,而且结局无非是普遍的萧条和严重的失业。(关于货币供应及宏观经济理论问题,详见我的着作《价值论》第三章第七节《货币与商品流通中的问题》)
七.步俄罗斯后尘的国企大规模私有化
1998年俄罗斯发生空前惨烈的金融危机,外资大量变现抽逃,卢布币值一落千丈。恶性通货膨胀引起剧烈的挤兑风潮,银行普遍倒闭,金融彻底崩溃,进而形成全面经济危机,国家经济实力损失大半,俄罗斯因此而沦为三流国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俄罗斯1998年的金融及经济灾难是其长期对外大量流失财富,使巨大的财富黑洞累积超过社会承受能力而引发的质变。而其财富大量外流的根源,则是美国为其经济改革设计的 “休克疗法”―― 国企立即彻底私有化、放开外汇管制等等。结果造成俄罗斯每年数百亿美元非法收入转移境外。
俄罗斯国企私有化后,原从中央到地方的国企管理部门被统统撤销,由原腐败的国企领导人构成的新兴经理阶层立即获得了“解放”, 已不再有任何力量可对其约束监督。私有化非但没有解决其国企的所谓“产权虚置”问题,反而却真正造成了责任虚置。由于众多小股东是分散的,新式的企业权力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根本无法对企业的经营监督制衡。于是新经理们主要关心的也就不是企业的经营,而是如何利用职权尽可能侵吞其他股东的财产,并倒腾进自己的帐户,尤其是更安全的海外私人帐户。由于卢布可与外币自由兑换,于是每年数百亿美元的资本外逃就如滔滔江河奔流入海而势不可挡。
这种外汇形式的“资本外逃”所丧失的财富,决不仅仅是流失的外汇,因为大量丧失外汇引起的本位币币值(与外币兑换汇率)的大幅跌落,可使外币持有者(外国人)用外币以难以想象的低价轻易买走大量国内商品和民族企业,造成财富的再次流失浪潮――国内物质财富的流失。(90年代中后期以前去过俄罗斯的人可能都会记得那时美元在该国巨大的购买力,如一张莫斯科至彼得堡的飞机票只卖1-2个美元,这就是由大量丧失外汇引起的物质财富再次流失浪潮。)
随着俄罗斯持续数年外汇财富的流失及其所引起的国内商品等物质财富的再次流失浪潮,卢布就再也支撑不住其币值,终于引发惨烈的全面金融和经济危机。由于现代社会“效率经济”的放大作用,最终造成的经济损失必然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引发危机的那些流失财富。
美国对俄罗斯私有化导致大量非法收入转移境外,不仅早就知情而且一直暗中鼓励。美国中央情报局专家弗利兹在美《国家利益》杂志撰文透露,早在1992年他曾向当时的布什政府汇报,他获得证据表明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一些政府官员和私有化暴发户相互勾结,将200多亿美元掠夺资产转移到了海外,而他的上司却答复说,“资本外逃是正常的,不管是否盗窃来的,只要属于私人所有就是好事”。(见《中流》杂志2001年第6期,杨斌《俄罗斯私有化的恶果与教训》)
显然,俄罗斯的经济灾难是美国成功运用经济战手段,避开核武时代巨大的战争风险,兵不血刃打垮一个超级大国的经典范例。
搞垮了俄罗斯后,为胜利所陶醉的美国人又接着继续鼓励中国实行私有化。于是那位最高经济权威不顾俄罗斯惨痛的前车之鉴,(在明知国企领导层“100%存在腐败问题,至少一半存在严重腐败问题”的情况下,) 于2000年底――2001年,不分青红皂白撤销了几乎所有国企的上级主管机构,给了国企老总们不受监督和制约的特权。继而又在没有了监督和制约的条件下,全面推开远不如俄罗斯公平和规范的,实际上只能按国企经营者和与之勾结的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和意愿进行的“私有化改革”,造成社会财富真正的“大出血”。那些腐败的国企老总们不仅盯着所在企业的国有财产,他们还充分利用没有上级机构监督的大好机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老总们勾结起来共同盗窃银行的贷款,造成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进一步增加和社会财富更大规模的“出血”。待到国有资产的流失汇成大江大河,只被人民币与美元之间不可自由兑换这条大坝暂时拦在国内的时候,管理层又推开人民币和美元可自由兑换的“改革”进程。
应该说,中国国企的私有化进程是一个精心设计,严密组织,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此系统嵌套在宏观调控之中,衔接于错误的紧货币、高税率政策造成普遍的萧条和企业困境之后,然后又充分利用了这种萧条和困境――即国企越是困难就越说明其“应该改革” (冰棍理论);以及因中央通过增值税改制将错误的宏观政策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转嫁给地方后,各地政府因财政拮据,产生消灭一切财政负担并抓住一切可卖的东西变现以弥补财政亏空的强烈动机,国企自然首当其冲。(亏损国企是财政负担,盈利国企可卖点现钱。) 接下来,借着企业的成片倒闭和普遍亏损浪潮,最高经济权威又强令国企职工大批“下岗”,“减员增效”,甚至盈利企业也必须完成下岗指标。[注1] 给了经理们按自己的意愿随意解雇职工的权力,清除了企业内部对管理层仅存的一些监督作用,为国企领导的“近亲繁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使国企在实际上已然是老总们的家天下。
随后的政策也越发向腐败的企业领导倾斜,在压低广大职工工资的同时,却毫无道理地大倍数增加那些本应受到追究的腐败的国企领导人的工资,甚至亏损企业也要再向银行贷款以填满经理们豪华的“金饭碗”,使国企内部越发离心离德,举步维艰,于是更凸显出“产权改革”和“下岗分流”的必要。与此相配合,精英们“冰棍理论”“二八理论”等私有化产权“改革”鼓噪也甚嚣尘上。于是各地方政府纷纷为解决其财政困境(也为官员个人能捞一把)而迅速行动。一时间国企私有化如“大势所趋”迅勐发展。短短几年,几乎全部中、小国企和许多地方大中型骨干国企都被相互勾结的各地贪官和腐败的经理们仅以象征性的代价收入私囊。还有一些大型骨干国企(通过我内部买办势力)溅卖给了外国人,许多行业因此而被外国资本控制。
中国疾风暴雨式的国企私有化改革究竟带来了什么结果呢?精英们至今无人敢面对此问题做一严肃认真且有说服力的回答。“改革不容诋毁”之神圣光环遮盖不住其惨痛凶险之阴暗事实。
那些经营无能却长于监守自盗的老总们持了大股后,就与其俄罗斯同行一样,首先要做的是把企业的资产全部变成自己永久的合法财产。
他们一方面解雇大部分职工,用自己的亲信形成中间管理层,然后通过雇用农民工,尽量压低工资,不顾职工的安全环境进行掠夺性的生产。(采矿业没完没了的矿井爆炸塌方,每年6000矿工死亡,百万吨煤死亡率高于美国100多倍,俄罗斯11倍,印度15倍,国家矿产资源及生态环境均遭严重破坏。化工行业因设备缺乏维修频频发生重大恶性爆炸污染事故,其它行业也频繁发生大量工人中毒、伤亡等恶性事故,这些鲜血淋漓且没完没了的恶性事件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另一方面他们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复杂交易和产权重组将企业资产转移到完全属于自己的帐户,特别是更加安全的海外私人帐户上。因此,在国有企业日益被掏空的情况下,银行私人存款远远超过经济增速的迅勐膨胀,以及大量中国财富源源不断流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随着国企不断破产,那些被原国企老总们持了大股的“改制”民营企业,在现有的生产力被野蛮掠夺殆尽和资产移空后,也会不断死去。这是对中国人民历经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创造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毁灭性打击,是原本还能正常运转的创造具体财富(能吸收通货膨胀)的社会造血细胞的真正消亡,这其中既有工人阶级忘我劳动的血汗,也有数亿农民兄弟忍受不等价的剪刀差交换的巨大苦难所贡献的“原始积累”。这些得来不易的巨大社会财富除毁掉的部分,现都已或正在变成那些“胜利大逃亡”到国外的新富们满钵的“金银”。那些以改制企业为担保而贷款给老总们购买股权的金融机构(其中很多是国有金融机构)将因此出现巨额亏损,原本因三万亿的银行呆账就已十分险恶的金融形势将因此更加险恶。
中国资本外逃至今已远超四千亿美元(有人甚至估计已超过六千亿美元),而因国企私有化形成的部分无疑是其主要来源,其规模已超过当年的俄罗斯。之所以还未发生俄罗斯那样惨烈的金融及经济灾难,是因目前还有出口外汇和境外大量投机热钱涌入,暂时盖住了外汇财富流失的窟窿。一旦这些投机热钱在一番兴风作浪(卷着更多的外汇财富)撤出后,就会完全露出我们流失外汇财富的巨大黑洞而引发货币金融危机。
美国对中国国企私有化运动始终持积极鼓励的态度,那位最高经济权威甚至还受到小布什的当面称赞。转移境外的数千亿美元非法收入中有相当大一部分被美国高收益率的资本市场所吸引而流入美国,极大地支撑了美元岌岌可危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国正是幕后操控我国企大规模私有化的那只 “看得见的手”。这样,美国通过我内部买办势力,在误导我实行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制造了我第一个四万亿元的财富黑洞后,又操控我实行灾难性的大规模国企私有化成功地制造了我第二个同样规模的外汇财富黑洞,造成我岌岌可危的巨大金融风险,从而为其经济战决定性的最后一击准备好了一切必要的物质基础。只等我金融与国际接轨后的某个时期(很可能与其利用2008年奥运题材制造的台海危机相配合),对我给予东南亚金融风暴式的致命冲击……
――――――――――――――――――――――――――
注1:这大概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官方经济政策。‘人力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这是一个最简单也最普遍的经济学原理,因此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是想方设法提高就业率。至于企业是否解雇工人,那是企业为盈利的目的而采取的微观行为,而不应是官方的经济政策。如果是为了国企能有更高的效率而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给企业人事制度的自主权也就完全足够了。企业是裁人还是雇人,裁多少人雇多少人,那完全是企业自己的事,而把“失业率”(下岗指标)当作强制实行的官方政策,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
八.官僚买办阶级的再次形成
因我内部腐败毒瘤至今未受有效抑制,其扩散、溃烂趋势已呈表面化。现行体制中凡贪腐皆属“正常”,人们早已见怪不怪;而廉洁、清官等则成另类,且不断被排挤而日益边缘化。随着开放不断扩大,腐败的官僚一经接触洋务,很快就都成了买办。而且只要受贿一次,就有把柄攥在外人手中。因此,买办、内奸自古就是不归之路,“上贼船易下贼船难”。众多官僚买办沆瀣一气,朋比勾结,形成当代根植于腐败深厚沃土的真正官僚买办阶级。
另一方面,外来的渗透已无孔不入,遍地开花,深入社会各个部门、行业和领域,高层和要害部门更是首当其冲。据说某位境外人士曾自称其每年在我最高领导人周围工作人员身上要花数百万美元,不管此话真假,我最高层领导周围人员无疑会是外部势力最重要之渗透目标。(待到我最高层周围被彻底渗透,外部敌对势力就不仅可掌握我一举一动,而且可随时切断我最高领导人一切对外联系而将其劫持或暗害。齐桓公前车之鉴当引以为戒!)长期以来,我众多学术机构早已公开接受来自境外(敌对国家)的赞助,我许多高官、学者的亲属也在(境内外)外资机构担任要职或享受外方为其提供的留学和就业等方面种种优惠。这种变相贿赂从未受到官方禁止。因此,我学术机构及众多高官、学者胳膊肘向外拐自然就成为很“正常”的事情。这些被如此收买的高官和精英学者,无疑是这个官僚买办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那位最高经济权威已退出政坛多年,但其权盖朝堂近十载,其人虽退,其门徒羽翼却已遍布众多关键要害部门而尽掌大权(尤其金融和经济管理部门及研究机构)。这些部门许多官员和学者多年来将经济全球化奉为最高准则,有人甚至鼓吹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公然反对国家利益,却把美国利益视为“神圣”职责。他们对国家安全排斥反感,居然说在全球化时代不存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买办对爱国者和爱国事业有着天然的反感,在这些买办势力强大的关键部门以排斥爱国者和爱国思想为潜规则,在此氛围中许多官员已彻底丧失了爱国心及对国家最起码的责任感。
这个官僚买办阶级由于与最强大的国际势力勾结在一起,已是当今我国势力最大也最危险的特殊利益集团。他们早已能实际控制发展和“改革”的方向。强大的买办势力在中国销声匿迹三、四十年后,如今终于又昂首阔步趾高气扬重回政治舞台。
随着官僚买办阶级的再次形成及买办化道路的迅速发展,与这条道路难舍难分并互相强化的慈禧和李鸿章现象又再度显现,为保其无名分之实际大位而结私党,其羽翼必为谄媚营私之徒。正如唐人陆贽所言:“示人以义,其患犹私;示人以私,患必难弭。”慈禧现象也是导致我虽有高度集权之行政手段却不能用来有效肃贪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些不怀好意的强国对我再现慈禧和李鸿章现象自然十分高兴,他们不失时机地以各种方式对此予以了鼓励。(其中李鸿章现象却正是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的结果。)
和晚清一样,在“盛世”虚荣浮华的外表下面,买办势力――这些遍布我国家肌体拼命繁殖的毒瘤,正伙同外人贪婪无情地吞噬着我们祖国母亲的膏血,一边迅速喂肥其外国主子和他们自己,一边以其不断坐大之势力内外联手勾结,阻断其寄生肌体各个部分之间,尤其是各个部分与首脑之间的联系,直至将寄生体的膏血彻底吸干。
http://hi.baidu.com/6lu6/blog/item/ee0c722790a63800918f9dfe.html
一.买办主导的对外经济合作
由于买办势力是以整个腐败的官僚阶层及附属于他们的精英学者为其社会基础,掌控着太多太大的重要权力;因此,尽管胡总执政以来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顶住外来压力,并付出巨大努力坚持不懈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却仍难以完全阻止买办势力以其阶级本性注定要走的买办化路线。
买办无祖国,买办化的道路发展的是外国的利益及与外国勾结的买办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因此,买办利益集团对中央加强自主创新的民族产业政策和金融安全的方针总是阳奉阴违,甚至公然对抗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买办内奸遍布朝野,我重要经济信息总是对外单向透明,无密可保。以致在对外经济合作中总是彼知我而我不知彼,我常因此而受重大损失。
在国际市场上,以我大国购买力,理应占有大户优势,甚至支配市场;本应我大量买了何物,该物才涨价,卖了何物,该物才降价;但因我内奸之故,重大经济情报总是提前外泄,以至于我总是刚要买什么(还没买),就已传遍全球,该物价格随即暴涨。
我重大经济决策也是如此,国外总是在第一时间就已知晓,先我而动。
那位最高经济权威对“确保使中国大陆政治经济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所做的贡献,除以紧货币高税率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内需为主的中国经济改变为主要依赖美国市场的廉价商品供应国,外汇储备主要用于买美政府债券,以及大规模国企私有化造成大量资本外逃,这几件大事对美国带来的多种巨大利益外,还作出了其它“重大贡献”。
如:将我黄金储备运到美国存放,置国家最重要之经济战略储备于最危险之困境。[注1]
早在我入世谈判中,那位最高经济权威及其以全球化为最高准则的代表赴美谈判时,未经中央批准就迫不及待抢先对美国作出重大让步,致使美方得寸进尺,立即又抬高了谈判价码,使我入世付出了完全可避免的高昂代价,此事受到了当时中央最高领导的批评。
由于我在入世农业谈判中对美让步过大,大豆等农产品进口关税仅3%。致使控制着国际大豆贸易的“四大跨国粮商”(三家美国公司和一家法国公司)能以低价向我倾销巴西和阿根廷转基因大豆。形成其压价收购南美大豆,中国人大量消费大豆,美国人决定转手利润的格局。
在美国施压下,“中国大豆采购团” 2004年3月前往美国“集体采购”,美国乘机操纵市场,大豆期货从220美元/吨暴涨到391美元/吨。当中国企业的代表们签下了高价进口合同离美后。美方却发布报告:“新的统计数据显示,04/05年世界大豆产量将大增。”国际大豆价格随即又暴跌50%。
中国绝大多数榨油企业由此被送上绝路,亏损高达60亿元。随后,跨国粮商对幸存的中国油脂企业趁机大规模并购,1000多家内资榨油企业瞬间烟消云散。四大粮商从此控制了中国85%以上的实际加工总量。
这样,“四大跨国粮商”在控制了国际大豆贸易及定价权后,又完全控制了我国内大豆加工业、贸易及定价权。然后他们就利用其垄断地位压价收购,致使我大豆种植业濒临被彻底剿灭的厄运,农户纷纷破产而改种其它作物,大豆种植面积已下降一半,只剩940万公顷。晚清洋人控制我大宗商品贸易,压价收购,高价卖出,而榨取垄断暴利的历史终于又重演了。[注2]
建国后我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汽、二汽等国企本已具相当技术能力,然而90年代后全部走上合资以市场换技术道路,现已基本丧失自主研发能力,每年向外国合作方支付巨额技术转让费。若无奇瑞、吉利等民族企业崛起,我汽车工业早已彻底沦为受制于外国的低技术装配车间。
早在80年代,我国科研人员仅用3.5亿元人民币就成功研制出大型客机“运十” (造出三架样机),但仅因缺少3000万元资金就于1985年惨遭人为扼杀。致使我至今每年仍要花费巨资进口大型客机。军队也因此而无自己的大型运输机及以此为平台的加油机和预警机等。
铁道部自现任部长上任后,将八种我自主研发可立即实现产业化的国产高速列车机车全部封杀,其中包括最高时速可超过320公里,而研制费仅1.3亿元的 “中华之星” ,“中华之星”悲壮地成了“运十”第二。然后,铁道部一下子引进了日本等国好几百台并不先进的机车[注3],挤掉了民族产业的国内市场。现在我机车制造业都成了合资企业,与汽车一样,都是外国零部件的组装车间。
铁道部的买办无端限定自主开发的高速列车(样车)只许跑160公里/小时速度,目的是为进口200公里/小时以上速度的高速列车制造借口,使国产列车机车永远没有机会进入高速铁路的运输市场。
在青藏铁路机车招标中,铁道部不许国产机车单独投标,而只能作为外国公司的附属参与。于是78台美国通用公司(GE)原装内燃机车中标进口。GE车价格比我国专为青藏铁路研制的“雪域神州”号内燃机车贵一倍多,但无论其功率、性价比还是安全可靠性,GE都远不如“雪域神州”。在累计150万公里的运行过程中,已投入使用的18台GE机车和ITCS控制系统共发生包括制动器失灵、柴油机连杆断、丢车等等重大安全质量问题16个。尽管如此,铁道部却有意对之低调处理。对比他们当年对“中华之星”和“雪域神舟”的苛刻要求,真有天壤之别。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电力机车工业因买办势力的破坏在国内虽失去大量市场。但多家中国机车厂的产品却能大量出口到国外,并受用户好评。工人们诙谐地说:“不让咱们挣人民币,咱就打出去挣美元。”这种幽默既自豪又悲愤,是壮志未酬的无奈,也是士气犹存的不服!
目前铁道部又打算以空前规模购买1500台装备“外国芯”的六轴机车,其中一部分还拟整机进口。而目前我国货运机车(包括两万吨重载列车的机车)已经可以国内制造,没有任何必须进口的理由。
除机车外,耗资超过上万亿元的7000公里高铁工程现已陆续上马,主要技术设备铁道部又是严重依赖外国。
外国机车列车及高铁技术系统价格昂贵,因此已经扭亏为盈的我国铁路运输部门,必将又重新陷入亏损的尴尬局面。并因此而形成我财富外流的又一重要失血口。
更为致命的是,铁路及其车辆制造产业事关国家重大安全利益,核心技术由外国人掌握存在重大隐患。当国外敌对势力需要时,就可能使我国高速列车、机车和铁路网整个系统陷于瘫痪。
(以上关于铁道部的内容参见原国家科委科技干部局局长、科技部研究中心研究员 金履忠《请端正我国高速铁路装备的发展方向》)
中国市场虽大,但很大一部分属政府采购或审批范围。而控制这庞大市场份额的买办们却将这些市场资源尽可能优惠给外企而不给民族企业。除铁道部外,其它各部门和各地方在政府采购中也普遍存在“抵制国货”的情况。在这些采购招标中,不是以技术、价格、售后服务等综合实力为标准,而是首先将国货的竞标资格彻底排除。(与铁道部如出一辙。)
如:江西省采购路面设备拒绝国货。又如:江苏、安徽等地许多政府部门在进行中央空调招标时,都明确要求只要进口、合资品牌。但实际上中国的中央空调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很多国外品牌,从压缩机到零部件,都是在国内生产,然后贴上国际品牌进行内销。
在核工业领域,我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高温气冷堆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安全可靠的第四代核电站。且于2000年12月就已完成10兆瓦实验堆一期工程,2003年1月满功率运行并网发电,这是世界上第一座模块化高温气冷堆实验电站。但我们却屈从美国压力,花600多亿购买4座美国西屋公司(现由日本东芝控股)的第三代核电站AP1000。AP1000无论是从安全可靠性还是从技术先进程度都不如第四代的我国高温气冷堆,而且AP1000还只是一个概念,连图纸都还没完成;而我们的高温气冷堆已经是成功运行数年的实验电站。
核电设备是关系国家重大安全利益的战略产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让他国控制其核电技术和设施。一些中日关系专家认为,日本政治倾向攻击性,东芝与政府间关系又非常默契。因此,中国选择西屋技术将使中国核电安全面临严重的不确定性。此举除使西屋和东芝获巨利外,据说还可解决5500美国人就业。我们花自己的大价钱买的是日本和美国获巨大利益,而得到却是自己巨大的风险。
全国500强企业重庆钢铁集团的垃圾发电技术设备,是在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基础上经消化创新而形成的国产先进技术,并在重庆、福州等地建设、运行起垃圾焚烧发电厂。其技术领先,价格只有国际同类产品的一半,但其市场推广却屡屡遇阻。发包单位某些官员完全成了外方代言人,在国产设备明明占优的情况下还大力支持设备进口。如:重钢在竞标南方某市一个垃圾发电项目中,当地负责该项目的一名官员与日本公司关系密切,一期项目1000吨/天的处理能力,花了7.5亿元的巨额投资从日本进口设备。重钢只以日方近一半的价格参与二期项目竞争,这位官员在考察到国产技术无可挑剔后,便想方设法阻挠重钢中标。
又如:重钢在竞争西部某市生活垃圾焚烧电厂项目时,投资报价最低,运转后预计收取的垃圾费也最低。最后发包方为了排除重钢,违反国家规定找来一些评审专家否决了重钢,其理由十分荒唐:怀疑重钢的项目发不了预定的电量,但是垃圾焚烧电厂的主要功能是处置垃圾,不在于发电量,而且此前重钢在重庆和福州的项目都达到了预计的发电量。最终这个项目交给了有跨国公司技术背景的公司,不仅投资大增,当地财政每年缴纳的垃圾处置费也要多出700多万元。
重钢负责人对记者说:“现在我们通过努力已经不害怕国外技术封锁,只担心国外公司通过商业贿赂买通‘关键人物’,限制国产设备。”
重庆社科院研究员胡玻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通过商业贿赂的办法垄断市场、垄断技术,催生了一个新的买办阶层,他们为个人利益不惜疯狂地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严重阻碍了国内的自主技术创新。[注4]
抵制国货的买办歪风也刮进了体育界,如中国羽毛球队的一切专用器材只用日本尤尼克斯,尽管国产品牌质量并不差,但国家羽毛球队负责人就是不用。(与中国乒乓球队提倡国货的爱国精神形成强烈反差。)爱国精神氛围的缺失已使中国羽毛球队失去了昔日世界羽坛霸主的朝气。由于国家队的示范作用,尤尼克斯轻松拿下中国庞大的羽毛球器材市场。“神通广大”的尤尼克斯不仅搞掂了中国羽毛球队主帅,而且每年都能从我有关部门拿到大量金属钛,而钛是我国控制最严格的珍贵战略材料,国产羽毛球拍厂家从未能买到过国家一点点钛。而我们的买办们却不顾国家重大安全利益,以如此宝贵的紧缺战略材料去扶持一个日本厂家与自己的民族产业竞争,令人不可思议。
在电力、石化等垄断行业的机械产品采购会上,也常常出现招标要求中明确规定只采购国外品牌,而国内机械产品即使价廉物美也照样遭到排斥。
在我们庞大的建筑市场重大项目招标中,几乎把绝大部分建筑设计机会给了外国人,尽管这样做要多支付几倍甚至十几倍设计费用。
在城市繁华路段商铺招标中,有些地方政府只准外商进驻,排斥歧视民族商家。如上海著名商业街淮海路借改造拆迁之机,要国货专卖店撤离,让位给国际洋品牌。在地方政府崇洋媚外方针指引下,上海南京西路许多中高档百货商场也都抵制国货。他们根本不看商品销售业绩,只要是洋品牌,不论好坏都可进来,而国产品牌一律清出去。甚至强调国产品牌“血统不好”。销售额居前三位的上海家化“佰草集”被商场劝退,占国内24%市场份额的“三枪”内衣等也在上海市中心百货商厦无立足之地。这使人想起当年上海租界“华人与狗不得进入”的招牌。不同的是,这次在中国的土地上歧视中国人的却是中国人自己!
甚至在国家财政部和环保总局2006年10月24日联合颁布的《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及附件《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中,推荐的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洋品牌,特别是附加值高的主要采购品。在公车采购中锁定的是现代、东风标致、雪铁龙、日产、思威、奥迪、宝来、捷达、开迪(Caddy)等外资或合资车型,而代表民族品牌的奇瑞、吉利、中华、红旗等无一上榜;列入复印机、打印机采购清单的,全部是日本品牌;列入水性涂料采购的9家,外国品牌至少占7家。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无一不在政府采购中明确保护本国民族产业,美国还通过立法规定政府采购须“扶持和保护美国工业、美国人和美国投资资本。”虽然我国也有《政府采购法》,其中也明文规定,政府采购应“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廉政建设”“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但由于关系到势力强大的买办阶级的重大经济利益,因此《政府采购法》这些规定很难落实下去。
中国企业在生产环节就已遭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挤压,而在产品销售阶段又遭“国货歧视”,民族产业正面临危险处境。(见丛亚平《如果在本国市场国货遭歧视……》,林治波《政府采购应该向谁倾斜?》)
―――――――――――――――――――――――――――
注1:见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中国的黄金贮备竟然都是1973年买的!》2007年11月15日
注2:见中华网2007年4月8日置顶文章《被美国绞杀的中国大豆产业》。
注3:《参考消息》曾刊登过日本人的文章,日本方面为赢得中国高铁技术设备项目的合同,至少花了2亿元的公关费。
注4:见2006年11月03日《经济参考报》文章《国内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遇阻跨国公关》记者/刘健李永文 王金涛
―――――――――――――――――――――――――――
二.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兼并
改革开放之初我吸引外资的政策曾发挥过一些积极作用,但这些引资政策一开始就存在很多问题。如境外合资方控制着进出口渠道和技术,高价从其关联方进口原材料、设备、技术,低价出口产品给关联方,外方因此而获大利。而中方却惨淡经营,大量亏损直至破产,即使控股也没用。自90年代以来,我对外资更加优惠,不但给予税收减免,而且还白送(或变相白送)大量土地等,如“浙江、江苏、广东等东南省份,外资企业占该地区工业资产总值的43%。各地竞相出土政策,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招商地价下滑’的奇事。……长三角到处搞 “零地价、送厂房、银行1:1配套贷款、五免十减” 等“割肉竞争”,成为所谓“地区竞争力”的实质。”[注1]。外资原本就垂涎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于是在我优惠政策鼓励下蜂拥而入。这些外资进来决不只满足一般利润水平,而是利用一切可能谋取最大利润。为此它们谋求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以获垄断暴利。
在这方面那位最高经济权威帮了外资大忙,由于我外汇管制政策,外商在合资企业的帐面利润不好出境,但政策许可外资以利润继续滚动投资,扩大股本。但合资中方的利润却不能扩大股权而要上缴。几年下来,中方控股变成了外方控股,合资企业变成外商独资企业。
外商巨头还充分利用了我们前些年错误的宏观政策所造成的普遍萧条和资金短缺,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境,外加收买政府官员;以我各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为目标进行大规模兼并。往往仅以象征性低价就能控股我骨干龙头国企。这类兼并通常只以我企业中最具盈利及技术创新能力的优质资产合资,并以净资产作价,但却不承担债务及下岗工人的安置补偿;而且因我会计制度的缺陷,企业品牌及市场占有率等无形资产还不计入资产(等于白送);合资通常都要大量裁员;外籍人员享受高薪;合资后外方再利用其控制进、出口渠道获进、出口双重剥皮暴利等惯用手段掏空合资企业(如产品内销为主则谋求控制企业经营权),造成其严重亏损,最后迫使中方低价出让股权。有机可乘的外方根本就不会给合资企业带来什么新技术,却总是将我被兼并企业的品牌和技术能力垄断扼杀。总之,留给中方的是债务、失业、负担、穷困、绝望、破产;而外商得到的却是暴利、巨大的财富源泉、及将导致垄断的庞大市场份额。
外资巨头的这些兼并普遍存在贿赂政府官员等违法行为。如凯雷收购徐工就是以一个皮包走帐公司为财务顾问,制作了溅卖徐工的改制方案。(见2007年03月14日《经济参考报》《徐工并购案再调查》记者:丛亚平王文志)
在外商巨头如火如荼的兼并浪潮中,像:西北轴承、大连电机、锦西化工机械、无锡威孚油泵油嘴、杭州齿轮、佳木斯联合收割机、武汉锅炉厂、鸡西煤矿机械、佳木斯煤矿机械、沈阳凿岩机、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合肥变压器厂、山工机械、南孚电池、活力28、乐百氏……等等一长串大型骨干国企(其中很多是行业龙头及承担重要军工任务),连同其艰苦奋斗几十年形成的品牌、市场占有率、国家的巨大投入及宝贵的立国战略基础――工业核心技术能力,在我们自杀性的国企改制政策协助下被外资一个个收入囊中。这一长串企业名单是新中国几十年工业建设自强奋斗的历史结晶,现在就这么轻而易举统统被对手消灭了。
据“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一年前(2006年7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玻璃行业、电梯生产厂家,已经由外商控股;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化妆品行业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20%的医药企业在外资手中。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等行业,外资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而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公司的产品已占据1/3以上的市场份额。”(见丛亚平《利用外资八思》)这还仅是2006年上半年以前的情况,现在外资兼并又有了新的恶性发展。最近居然连军工企业也要“有条件”对外资开放。
外商巨头谋求垄断地位的兼并是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后深思熟虑的系统工程。通常以垄断下游产业来控制上游产业的市场,控制了某原料的加工行业,就等于控制了此原料的生产行业,垄断了零售业就可进一步垄断批发业,控制了流通就可控制生产。为实现其垄断大计,外商巨头对我实行“三光政策”:把我们的龙头企业兼并掉,技术力量收编掉,民族品牌消灭光[注2]。
发改委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梁于2007年6月整理了一份《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概况》,长长六、七万字,读来令人心痛,高梁在文中写道:“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所有行业的主导企业都将被外资控制,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已经没有能力对任何一个行业和市场拥有发言权。国家的经济政策将失去根基,包括反垄断政策和价格调控,包括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鼓励政策。这样国家尽管可以拿到税,但宏观调控权力将被架空,甚至金融调控权也被消融,大量利润外流。总之,国家的经济主权将丧失殆尽。”
“西方国家不拒绝国外公司到本国投资办厂,但都严守一个底线,就是不允许外方独资、合资企业占据自己产业的主导地位。”[注3] 而我们恰恰是在此关系国家民族重大利益的问题上失去了惟有国家意志才能坚守的底线。
中国是一主权国家,外商巨头神通再大也不过是商人,又如何能吞噬我主权国家那么多重要战略行业,及其对安帮立国生死攸关的工业核心技术能力呢?这无疑是代表我民族利益的国家意志被买办意志取代的结果,若无我买办内奸相助,简直难以想象。
随着2000年底那位最高经济权威一纸命令撤销了国家所有工业主管部门,以及此后被他和他的徒子徒孙蛊惑推行的溅卖国企的“改制” 浪潮,骨干国企、行业龙头、军工重要制造基地,这些国家最具战略价值的经济造血细胞和工业技术体系精华,就再没有国家意志去维护了。取而代之的是由对这些最重大的国家利益不负有任何责任而只为地方局部利益所苦恼的地方政府意志,以及买办精英们所代表的洋人及买办意志。被中央财政以高增值税率转嫁了经济损失因而只顾地方局部利益的地方政府,为解决其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可以卖掉任何抓得着的东西。于是他们以买办精英“国企改制”的鼓噪为思想武器,以“地方利益”这个唯一可在地方首长面前摆到桌面上的“最高准则”为理由,而谋取以“地方利益”为精美包装的买办私利及与其结合在一起的外国利益。
建国以来,毛主席、周总理吸取苏联东欧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教训,重视人民生活,一直以农、轻、重的顺序安排国民经济。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即全世界最低廉的工业产品及其成本系统。既满足了人民基本的生活需要,也因此而成为我国发展经济最具竞争力的有利条件之一。
现在,随着外资大鳄在我国的大规模兼并而逐渐确立其各行业的垄断地位,晚清洋人控制我金融和大宗商品贸易等经济流通命脉,压价收购高价卖出而获垄断暴利的历史将重现。便宜的中国商品将成为历史,大多数民众的生活将因此而愈发困窘,我们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也将永远失去。财富外流也将汇成滔滔江河而难以遏止。
在此严重时刻,我们不是去加强在诸如骨干国企、行业龙头所代表的民族产业技术精华和军工基础等重大国家利益领域的国家意志,(许多科学家关于重建国家工业管理机构的建议已被否决,)相反却为他人剥夺我最后的经济自主权大开绿灯。这还不够,还要用自己的资金去支撑鼓励这种剥夺。
如:外汇投资公司还未成立就将第一笔30亿美元购买美国私募公司黑石集团无投票权股份,黑石不仅以各种方式侵吞我股东权益,而且将我股金主要用于兼并我国企(如蓝星公司等)。更为严重的是,黑石此恶例一开,立即鼓舞了大批国际私募基金,纷纷赶赴这场利用我资金瓜分我国企之盛宴。而我有关部门则迅速对其大开绿灯。
2007年5月25日凤凰卫视报道,我国资委副主任李伟说,“今后国企改革应更多引进境外私募基金、投资公司等国际资本。”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也对此配合说:“应该允许金融机构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等介入私募基金已成为一种趋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确实有高风险,但回报也比较大,任何金融市场,风险和收益都是对称的。……应该说中国不缺外汇。但是外国的私募基金进入中国以后,能够带来技术,能够帮我们培育人才。” (什么技术?用我们自己的钱贿赂我官员贱买倒卖我国企。学他人如何操着我们自己的刀切割我们的血肉吞食?)
这样,不仅我外汇储备,而且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等”所有我金融机构的资金,都将成为用来剥夺我们仅存的最后一点经济自主权的“异化”力量。溅卖自己还要自己掏钱。天底下竟有如此不可思议愚蠢自溅之事!掌握在买办手中的国家经济实力,最终也将如买办癌瘤一样扼杀掉我们自己而向外淌血喂肥他人。
―――――――――――――――――――――――――――――――
注1:见高梁《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概况》2007年6月。
注2:见李炳炎教授《外资并购与我国产业安全》2007年3月31日 。
注3:高梁:《警惕跨国公司借改制之机吞并我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
―――――――――――――――――――――――――――――――
三.自切动脉加速对外淌血的金融开放接轨
在金融及经济管理方面,那位最高经济权威不仅留下了前面谈到过的两个四万亿元财富黑洞(其中一个是外汇黑洞),及高达30%的银行坏帐率,造成我空前巨大的金融风险;而且留下了该领域众多以外国利益及全球化为己任的买办骨干,其中许多人严重的贪腐问题现已被揭露。他们在制定和执行实际政策等“公事”中总是尽其所能为美国等外国利益服务。
a.单方面过度开放金融
2005年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宣布:中国要提前一年与国际金融全面接轨。此举意图十分可疑,将我宝贵的一年准备期白白拱手相送,不仅片面有利于外国而不利于我;而且将使美、日等操控国际资本,可提前于2008年就能对我发动东南亚金融风暴式的致命冲击,使其与借2008奥运题材制造台海危机的军事行动形成配合。
2006年1月银监会第2号令毫无道理地规定新建股份制银行必须有外资参股,自废我股份制银行可以是完全的民族企业的自主权,使我一百多家城市商业银行无一例外地均被外资参股。加之此前我各大商业银行也已被外资以低价参股,致使金融接轨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后,我境内有众多独资外国商业银行,但却无独资的中国商业银行。这无疑是我经济自主权的严重丧失。如此单方面优惠外资而将经济主权拱手相送,绝非什么“次优均衡”[注1],而是建立在对我巨大损害基础上的外资暴利[注2]。而且外资银行通过其参股的中资银行董事可对我银行经营、资金流向配置等了如指掌,而我对外资银行如何运作却两眼一抹黑。我自弃主权单方面过度开放金融及因此而造成我与外资的信息不对称――彼知我而我不知彼,对我造成如下重大危害:
1.我国有银行及金融机构以极低价格对外资出让股权,使其仅一年即获其入股金10倍暴利,造成我仅一年就因此而流失财富高达1.7万亿人民币 [注3]。巨额财富流失的积累无疑孕育着日后更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和经济灾难。
2.不仅使我国银行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而且由于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资金的流动制约着商品流动,外资对我金融运营的洞悉使我整个经济运行状况对外已单向透明无密可保,我国企业的一举一动(包括国际并购活动)都已处在国外对手(或敌手)的监控之下,而我却无从了解对手(或敌手)。[注4]
3.管理层也因我与外资银行获得信息的不对称――彼知我而我不知彼,而难于对其进行监管。
4.外资银行因境外热钱大量流入及以其“优质”服务(包括存款保密及转移出境服务)吸引非法收入占有极大比例的我高端客户存款,使其经济实力得以超规模迅速增强。从而大大增加了国际投机资本对我进行恶意金融冲击的能量和速度。
5.境外投机热钱通过外资银行以我不知情的方式大量流入,形成我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源泉。
外资银行以我所知甚少的方式引进并创新金融衍生品,不断制造出巨额债务货币。既侵吞我国家财政货币发行利益,又制造出不断发展的通货膨胀和巨大社会金融风险。
事实证明,不对等的金融过度开放已严重损害我经济主权和利益,大大削弱了我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6.当外资银行创造的债务货币超过我国有银行信贷总量时,就可形成其事实上的金融垄断,使其可制造剧烈经济波动洗劫中国人民,然后全面控制我经济命脉。进而再利用其金钱优势实现对我政治、舆论、文化、教育、司法、外交和军队的全面渗透和控制[注5]。此巨大危机因我对外资银行之具体运营缺乏了解而具有隐蔽性和突然性,也因此更为致命。
7.外资银行还可利用其参股我银行之信息优势,以金融资本控制我国内产业资本。并将其全球金融市场上的风险通过关联交易和衍生工具转移到其控股的中国金融企业中。[注6]
8.外资银行及金融机构,如同连通我经济肌体与外部世界的粗大血管,在当前我法纪废弛腐败盛行的环境中,这只能是我单向失血的血管。不仅使我境内非法收入有了安全的避风港和外逃通道。而且“使储蓄丰富的中国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的一个主要资金抽取地”[注7]。而外来热钱的大量流入最终也将卷走更多财富。最终必将使我经济因严重失血而导致崩溃。
现我主要国有银行都被外资参股至少25%,虽然规定此25%的限制不得突破,但深圳发展银行已被美国人控股,华夏银行已被德国银行实际控股,广东发展银行由于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一封劝我“以中美友好大局为重”的说情信而突破25%的限制达到38%。(若非我国内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我国有银行恐早已被外资控股。)在保险业方面,我保险巨头新华人寿已被外资实际控股。
境外金融大鳄入股我银行金融机构,也与跨国公司兼并我各行业骨干国企一样,即充分利用了我错误的货币紧缩政策所造成的亏损、资金短缺、巨额坏帐等普遍经营困境。因银行业自有资金只占8%,又是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核心枢纽,因此坏帐损失问题更为致命,也更易为意欲兼并之外国金融资本所乘。回顾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银行金融业被美国控制的历史,最初也是由美国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误导这些国家采取紧缩政策,造成普遍经济灾难,尤其是银行系统巨额的坏帐和亏损后,这些国家不得不寻找“战略投资者”“救火”。于是美国大银行趁机以最低的代价参股控股,(若一时不能控股就再制造新的机会,)待到这些国家金融业被外国(主要是美国)资本控股后,他们就永远失去了其经济自主权。即使民意选举左派上台也难以改变经济受制于人的尴尬处境。由此更可看出,美国对我宏观经济政策的误导造成我普遍经济困境(尤其是银行金融系统)后再乘我引入“战略投资者”之机参股,完全是其兼并拉美国家金融银行业以求控制其经济命脉的阴谋再现。
我银行金融机构前些年巨额的坏帐和亏损,有经理们失职的严重问题,但主要还是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造成的。一切经营单位的三角债和坏帐,破产等社会经济损失最终都要体现到货币循环的枢纽――银行的坏帐损失上来。(银行的坏帐损失大约相当于全社会经济损失的一半。)随着2003年胡总执政后不再实行错误的货币紧缩政策,我国经济开始恢复增长。银行业自然也就重现生机,扭亏为盈。而外资恰恰赶在这之前以最低价参股(一般都是每股1元多),然后享受宏观经济大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巨大红利,也因此造成了境外银行资本的经营神话。
因银行在社会经济中的关键核心地位及其以小博大的高利润高风险特性对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影响及支配控制作用,世界上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包括美、日、英、印等都对外资入股其银行业控制甚严,未曾有一个法制严格的发达国家有过像我银监会必须有外资入股这样的政策规定。显然,银监会所推动的与国际金融接轨,决不是学外国这类维护金融安全控制风险的好经验,而是学不怀好意的金融强国希望我们效法的拉美、东欧引起经济灾难的错误政策。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日又对媒体说,“如果中国的银行获得在美国经营的牌照,中国政府可能会提高国际投资者在中资银行的持股上限。”[注8] 刘明康欲以我之重大让步换取美方不容推卸的对等义务,从而肯定目前中外金融开放的不对等状况,并使之以“既成事实”永久固定下来。
银监会按其职责,应是维护我银行及金融安全和利益的国家意志的代表。但其却反其道而行之,专以自弃经济主权利益并最大限度地放大我已很严重的金融风险为能事,这本身就是其金融监管职能应查处的渎职卖国行为。而且一而再,再而三,足以证明其负责人渎职卖国的故意。国家金融由这等人监管,谈何安全?
b.“确保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的关键――央行及金融管理层
前文(中篇.上)曾说到,改变中国改革开放方向的本质变化,是从央行1993年6月的宏观调控开始的。它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买办及其身后强大的外国势力从此已能操控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确保使中国大陆政治经济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美国前驻华大使普理赫语)。
自1993年6月央行近十年紧缩货币,不仅造成我重大经济损失及人民深重的苦难,而且所造成企业和地方财政普遍的困境及严重恶化的金融形势(高达30%以上的银行呆账),为形成巨额财富外流的国企私有化改革及西方资本趁机剪羊毛——廉价参股兼并我金融机构和骨干国企创造了条件。
那位最高经济权威虽已退出政坛,但其长期掌控央行及金融和经济管理部门,其党羽在这些最应体现国家意志的关键部门形成强大的买办势力。继续奉行“符合美国利益”的全球化方针。
央行自2002年以后,仍继续将我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美元资产,其规模甚至远超2002年以前,更有力地继续支撑着美国财政及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并继续对我资产造成更严重的安全问题(中美关系破裂即遭美政府冻结,及因美元贬值而不断缩水);我所丧失的以低成本建立大规模黄金、石油等储备的经济和战略利益也因此更为巨大,因此产生出的进出口严重失衡而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通胀因素也比2002年以前更大。
更令人愤慨的是,央行不仅购买美政府债券的规模大大超过2002年以前,而且居然还购买了至少上千亿美元(风险比美政府债券大不知多少倍)的次按抵押垃圾债券,损失惨重被套在华尔街。
而新成立的外汇投资公司又继续将上千亿美元投资于美国金融组合产品,而且还要包给外国金融机构经营。(很可能被其用于损害我重大国家利益,入股美国黑石集团的30亿美元不就是被其用来兼并我骨干国企吗!)
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唯一有权进出口黄金的部门――央行,不仅将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入美政府国债,而且还将我宝贵的黄金储备运到美国存放,使我最重要之经济战略储备处于极度危险之中。黄金因其必取代美元世界货币地位而具有的长期升值趋势早已十分明朗,金价这些年也已狂涨数倍,而央行却将我每年的一、二百吨黄金产量去交换不断贬值的美元。我国的600吨黄金储备还是陈云于1973年指示购入,至今未有增加,甚至2005年的黄金储备还低于2003年。[注9]
我国企和国有商业银行巨额的坏帐损失有很多并非难以追回,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腐败的经理们利用迅速膨胀的“三角债” 普遍拖欠“法不责众”的情况,而蓄意侵吞公款中饱私囊。只要严肃法纪紧追责任人,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至少可追回相当大一部分。但当时的最高经济权威匆匆忙忙让这些拖欠银行巨额坏帐的大中型国企破产解散,有关责任人也一走了之,人为地造成无人追帐无人过问的状况。(中央各部众多直属公司也都如此。)实际上放弃了追逃巨额银行坏帐的努力。现在银行和金融管理部门又将这些原本只要认真追逃就能部份追回的大量坏帐打包,以近乎白送的象征性低价溅卖外商。这些廉价出售的巨额“坏帐”已使外商大发横财而激动不已[注10],这不仅也是一种巨额财富外流,而且使外资可利用这些巨额债权轻易控股我国企和金融机构。
据悉现央行高官也十分眼热外资金融机构作我银行呆账生意所获暴利,意图仿效之而以其职权私分这些“不良资产”,但由于中国目前的法律环境――洋人追债远比国人顺利,他们很可能会与洋商勾结,助其廉价购进这些巨额呆帐,以获其买办厚利。(我巨额银行“不良资产”已成美国等西方国家垂涎三尺要求我重点开放的“金矿”,其在我内部买办的配合下,极有可能如愿以偿。)
对于股市,我金融管理层也总是不惜牺牲自己的股民而尽量照顾国际投机资本的利益。2001年以来,我们先是以国有股减持这柄悬剑制造了长达四年之久的大股灾,为大量中国资金流向高收益率的美国金融市场以支撑美元的国际地位制造了为渊驱鱼的最佳效果,(也制造了资金紧缺的宏观环境以利于国际资本剪羊毛,)同时也使外国金融资本能以最低成本坐底建仓。待掀起大牛市外资热钱赚够离场后,管理层不是采取趁机加快新股上市以推动国企改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积极措施健全完善资本市场,而是采取一系列政策组合打压股市,重施既可为渊驱鱼,又可使国际金融资本再次坐底建仓之故技。
(最近有文章揭露:2007年5.30股灾,即我央行及金融管理人员配合境外新加坡作空我股指的金融工具所为。)
我们效法美国的金融创新,形成今年通货膨胀两个主要源泉之一(另一个通胀源泉是境外投机热钱大规模涌入)。其所创造的巨额债务货币不仅严重侵吞了政府货币发行的财政利益,而且其抵押资产都是靠负债取得,是社会在为投机者承担风险,所产生的金融风险远大于其所规避的风险。日益膨胀的银行债务货币支持投机不仅推动着通货膨胀,而且孕育着越来越大的金融风险,为国际资本对我金融洗劫准备好足够的冲击空间。巨大的投机需求导致房地产高速畸形发展,使我有限的土地和资源被大量浪费在空置房屋的不断建造上。
而央行的宏观调控却并非针对投机,而是顺应美国人一贯误导他国的全面紧缩。尤其是仅仅为运作外汇储备毫无意义的帐面处理而发行1.55万亿巨额特别国债搞二次对冲,吞噬了几乎十年的国债建设资金,还白白赔上每年1500亿元的利息负担,却没有带来任何产出,如此惊人的浪费和低效率必将大大减少今后商品供给总量(尤其是瓶颈部门),无疑是巨大的长期通胀因素。而银行债务货币和境外热钱推动的房地产投机却愈演愈烈,通胀不断加速,我资源配置错乱扭曲而造成的严重浪费和低效率也进一步恶性发展。
紧缩货币,这是美国人几十年来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一贯误导他国,但却与其自己国内经济政策完全相反的药方。只有误导他国紧缩经济,才能消除其社会利润空间,造成其普遍衰退萧条。从而实现:1.使这些国家的资金流向美国以支持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2.使这些国家成为依赖美国市场的廉价商品供应国。3.利用这些国家严重的经济困境,以最低的成本控制其经济命脉。(拉美诸国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央行自93年6月以来代价高昂的无效宏观调控却总是完全符合美国人的意图。
央行及金融管理层所推出的接轨政策,也无一不是在加大金融风险,在当前境外投机热钱大量涌入爆炒我股市楼市,获利已丰,及美国次按危机将再度爆发,境外投机热钱将趁机大肆作空股市汇市后大规模撤离,将造成我巨额财富外流并导致经济灾难的严重时刻,却推出了方便外国金融资本投机的人民币外汇掉期业务,并一直力推股指期货,取消外汇管制(港股直通车即其手段之一),使我金融面临危若累卵的险恶形势。
―――――――――――――――――――――――――――――
注1:据新浪网2007年09月26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如果中国的银行获得在美国经营的牌照,中国政府可能会提高国际投资者在中资银行的持股上限。……刘明康主席的表态,点出了中美银行业相互开放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对称性。……银行业相互开放的不对称性一直是双边合作缺乏的‘次优均衡’。”
注2:见张宏良《中华民族旷古未有的财富浩劫》。
注3:同注2。
注4:见丛亚平:《外资争食中国金融“肥肉”》(《经济参考报》)
注5:见宋鸿兵:《货币战争》。
注6:同注4。
注7:同注4。
注8:同注1。
注9:见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中国的黄金贮备竟然都是1973年买的!》2007年11月15日
注10:“2005年,银建国际和花旗集团合作以5.466亿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下了华融公司账面值为364.4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包,曾被国际投资界传为美谈;美国的摩根斯坦利公司由于内讧,暴料在中国高达900%的投资利润率,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业务,就是闻名于世的打包收购中国不良信贷资产的‘华融模式。’”――见《南风窗》《黑石集团:专为中国政府下的蛋?》文章作者:曹建海(社科院工经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
―――――――――――――――――――――――――――――-
(中篇.中)结束语
经济及金融管理部门层出不穷的渎职卖国事件,标志着我内部买办势力已掌控我庞大金融和经济力量而公开与外国资本及其政治势力相勾结,使我经济实力将如同恶瘤一样扼杀我们自己而向外淌血喂肥他人。这是典型的癌症渗透术在经济战中的运用,预示着买办化道路已使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万丈深渊。
买办化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必然导致经济破产和崩溃的死路。晚清、民国、及当代拉美诸国的买办化道路均证明了这一点。没有法纪维护的商品经济终将是一场灾祸!如果我们在金融及经济管理层这些关键部门不能消除买办卖国势力,严肃法纪,恢复并强化久违的国家意志以维护国家利益,我们无疑将遭受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经济灾难。
即使我们仍坚持一些外汇管制措施,并且不再推出股指和汇市期货,从而避免了东南亚金融风暴式的恶意冲击,但由于我们经济自主权的严重丧失及其仍在继续发展,我们最终也仍难避免俄罗斯因财富持续大量外流而导致的经济崩溃。除非我们彻底扭转了买办化道路。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目前特殊国情――内有积聚多年尖锐异常之政治、经济矛盾,及外部势力无孔不入的渗透造成强大的买办内奸势力及其意识形态基础;外有台独分裂势力及美、日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以及周边不怀好意的邻国环伺;如我一旦发生重大经济灾难,就绝不会仅仅限于经济方面的问题,各种蓄积已久纠缠在一起的矛盾也将一起爆发,台独势力必趁机公开分裂国家,不仅美、日会趁机对我实施蓄谋已久的分裂图谋,对我怀有领土野心的韩、越、印等也会趁火打劫。我将面临国家四分五裂,天下分崩离析,政权频繁更迭[注],烽烟四起,生灵涂炭的险恶前景……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军攻陷东京汴梁,北宋亡。金兵掘地三尺,掠尽汴梁城所有财宝,连同徽、钦二帝及其后妃宫女一并掠走。面对亡国惨祸,北宋权奸中尚有悔恨愧疚者,知耻自尽。
附:
http://news.163.com/06/0601/16/2II03HOH0001124J.html
朱镕基之子朱云来:低调的商界领袖
2006-06-01 16:35:25 来源: 千龙新闻网
1957年,朱镕基和劳安的儿子朱云来在湖南长沙出生。
1994年,朱云来获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后转向商业,在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芝加哥分店任会计师。1996年到1998年,他在纽约的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公司担任一名投资银行雇员,开始了投资银行家的生涯。
2004年5月19日,北京国际金融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图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管理委员会主席朱云来出席论坛。
朱云来
朱云来是前总理朱镕基之子,1994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修读大气科学现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去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亚洲最具影响力25位商界领袖”,他榜上有名,排名第15位。拒绝接受采访行为相当低调
几年前,中国石化开了一个酒会,庆祝上市一事,酒会上最瞩目的却是一个衣着普通、中等身材的男士——朱云来,面对着记者不断的提问,朱云来全部报以沉默,连他自己是否姓朱也不讲,对记者提问全部封口,后来在中银国际行政总裁方风雷解围下,他才得以脱身。
朱镕基于1998年出任总理后,曾经特意把儿女召集起来作出训示,大意是说:“父亲如今当了总理,对你们来说不知是福是祸,你们要好自为之。”加上朱总理不钟意子女从商或出国工作,朱云来对传媒“沉默”应情有可原。
1998年,朱云来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简称“中金”)香港办公室工作。不久他的同事们就见识到小朱的个人风格,比如,他喜欢连篇累牍地研究报告。有一年,中金向一家拥有70家子公司的中国国有企业提供咨询,朱云来提交了500页的报告。
中国人寿董事长王宪章(右)向纽约证交所董事会临时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里德(中)、国寿上市案的全球联席协调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代表朱云来(右)朱云来英文名为Levin,今年48岁,44岁时还尚未结婚,烟不离手,喜欢穿白衬衣和蓝西装,非常朴素。朱云来的低调工作习惯也反映在他的外表上,他的同事们一个个西装革履,小朱则叼着雪茄,穿着便服,像一位退休人员。
朱云来非常厌恶利用父亲的影响做生意。他一直很刻意避免外界的注意,例如当下属有事约见,他一般会约在下班后,或者是在办公室以外见面。他的办公室也很简单,没有和他父亲的照片。在中金推出的5周年纪念刊物中,朱云来也是唯一没有刊出照片的高层。
入选亚洲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
去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选出“亚洲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共有6名中国内地企业家入选,人数超过了韩国、日本、印度和中国香港。名列第15位是中国国际金融公司总裁朱云来,他是中国唯一的国际投资银行总裁。
《财富》杂志是这样介绍朱云来的:没有人能像朱云来那样,横跨环球金融界和中国的go-vern-ment主导的经济体。朱云来是中国唯一的国际级投资银行中金公司的主管,他有芝加哥DePaul大学的会计学学位,曾在纽约的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任职,被认为是一位能干而勤奋的交易人。
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和中国建设银行的合资企业)在他的领导下,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向海外发行股票的核心经纪人。2003年,中金公司依靠两笔大单——中国人寿和人保财险的IPO——在全球IPO承销商中位居14。
2008年9月20日星期六
河南登封新丰二矿发煤与瓦斯突出事故37人遇难查看原文
网易江苏无锡网友 ip:218.90.*.*: 2008-09-21 12:30:36 发表
网易广东东莞网友(59.36.*.*) 的原贴:
啊!
一打开电脑
又读到诗了
好安逸
阳光从窗户射进指缝
好想脱光身体
和自然交配
谁又来敲门了
等等
我的思想还在裸露
网易河南郑州网友 [无知的知青] 的原贴:
哦
轻轻的打开门
又看到她
好美丽
体香从门缝扑面而来
好想向她表白
和她交配
谁又掐我的脸了
等等
我的梦还没有醒来
恩!
清风吹开心门
我在你怀里沉睡
好清爽
子夜穿过全身
好想自然的摊开
和清风交配
谁有抚摩我的脸庞了
等等
我的被单还没拿开
网易广东东莞网友(59.36.*.*) 的原贴:
啊!
一打开电脑
又读到诗了
好安逸
阳光从窗户射进指缝
好想脱光身体
和自然交配
谁又来敲门了
等等
我的思想还在裸露
网易河南郑州网友 [无知的知青] 的原贴:
哦
轻轻的打开门
又看到她
好美丽
体香从门缝扑面而来
好想向她表白
和她交配
谁又掐我的脸了
等等
我的梦还没有醒来
恩!
清风吹开心门
我在你怀里沉睡
好清爽
子夜穿过全身
好想自然的摊开
和清风交配
谁有抚摩我的脸庞了
等等
我的被单还没拿开
喝茅台嫌酒贵 人事局长怒扇大爷两耳光查看原文
网易湖南邵阳网友(118.248.*.*) 的原贴:
4公斤鱼320元;4份雪丽红酸菜32元;面皮豆花各2份共12元;素菜3份9元;鸳鸯锅18元;茅台酒一瓶980元;软中华两盒140元、软云烟两盒60元,总共消费1570元
贫困广元市贫苦剑阁县富裕人事局长不干人事,一餐喝三瓶茅台怒打卖酒翁
看
小官
剑阁县
喝酒吃饭
一顿三五千
为抠出二百元
怒把老翁耳光扇
剑阁县全境是大山
赤贫民众不下二十万
就医就业就学举步维艰
老无养童无衫学堂破又烂
身为父母官不知羞耻不愧歉
胡吃海喝贪赃罔法还把百姓残
尔等官僚不根除草民何处见青天
4公斤鱼320元;4份雪丽红酸菜32元;面皮豆花各2份共12元;素菜3份9元;鸳鸯锅18元;茅台酒一瓶980元;软中华两盒140元、软云烟两盒60元,总共消费1570元
贫困广元市贫苦剑阁县富裕人事局长不干人事,一餐喝三瓶茅台怒打卖酒翁
看
小官
剑阁县
喝酒吃饭
一顿三五千
为抠出二百元
怒把老翁耳光扇
剑阁县全境是大山
赤贫民众不下二十万
就医就业就学举步维艰
老无养童无衫学堂破又烂
身为父母官不知羞耻不愧歉
胡吃海喝贪赃罔法还把百姓残
尔等官僚不根除草民何处见青天
深圳龙岗一歌舞厅发生火灾 已致43人死亡
网易广西网友(122.13.*.*) 的原贴:
远看深圳像天堂,近看深圳像银行;
到了深圳像牢房,不如回家放牛羊。
个个都说深圳好 ,个个都往深圳跑;
深圳挣钱深圳花,哪有钞票寄回家。
都说这里工资高,害我没钱买牙膏;
都说这里伙食好 ,青菜里面加青草。
都说这里环境好 ,蟑螂蚂蚁四处跑;
都说这里领班帅,个个平头像锅盖。
年年打工年年愁,天天加班像只猴;
加班加点无报酬,天天挨骂无理由。
碰见老板低著头,发了工资摇摇头;
到了月尾就发愁,不知何年才出头。
月亮之上
我在仰望
有多少梦想在自由的飞翔
昨天遗忘啊
风干了忧伤
在那苍茫的路上
生命已被牵引
潮落潮涨
有你的远方
小心那把火把你带上天堂
远看深圳像天堂,近看深圳像银行;
到了深圳像牢房,不如回家放牛羊。
个个都说深圳好 ,个个都往深圳跑;
深圳挣钱深圳花,哪有钞票寄回家。
都说这里工资高,害我没钱买牙膏;
都说这里伙食好 ,青菜里面加青草。
都说这里环境好 ,蟑螂蚂蚁四处跑;
都说这里领班帅,个个平头像锅盖。
年年打工年年愁,天天加班像只猴;
加班加点无报酬,天天挨骂无理由。
碰见老板低著头,发了工资摇摇头;
到了月尾就发愁,不知何年才出头。
月亮之上
我在仰望
有多少梦想在自由的飞翔
昨天遗忘啊
风干了忧伤
在那苍茫的路上
生命已被牵引
潮落潮涨
有你的远方
小心那把火把你带上天堂
2008年9月19日星期五
List of References on Agent Based Land Use Simulations
In the Simsoc list, these bibliographies were mentioned and I was worried they might disappear from the web, so I made copies. From: http://www.complexityscience.org/NoE/ABLUMSrefs1.htm
As part of the 2004 RELU project on rural land use in the UK, we are reviewing agent-based simulations of land use. We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models which integrate social and ecological factors. We are trying to collect all the publications on this topic and have so far compiled the list below of 41 references.
If you know of any relevant models we have not included please could you email the details to us at ablum@hotmail.co.uk. We will update the list and hopefully leave a useful resource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is topic.
Many thanks for your help,
Dr Robin Matthews and Alan Roach
Agent Based Land Use Models Reference List
Axtell R et al (1999). Understanding Anasazi Culture Change Through Agent-Based Modelling. Dynamics in Human Primate Societies. T. Kohler and G. Gumerman.
Balmann, A., K. Happe, et al. (2003). Adjustment costs of agri-environmental policy switching: an agent-based analysis of the German region Hohenlohe. Complexity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ltiagent systems. M. Janessen.
Barreteau, O. and F. Bousquet (2000). "SHADOC; a multi-agent model to tackle viability of irrigated systems,."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Becu, N., P. Perez, et al. (2003). "Agent based simulation of a small catchment water management in northern Thailand: description of the CATCHSCAPE model." Ecological Modelling.
Berger, T. (2001). "Agent-based spatial models applied to agriculture: a simulation tool for technology diffusion, resource use changes and policy analysis." Agricultural economics.
Bousquet, F. and C. Page ( 2004). "Multi-agent simulations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a review,." Ecological Modelling.
Bousquet, F., R. Lifran, et al. (2001). "Agent based modelling, game theory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ssues." JASSS.
Bousquet F et al (2002). Multi-agent systems and role game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es for ecosystem management. Complexity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ltiagent systems. M. Janessen.
Box, P. (2002). Spatial Units as Agents: Making the Landscape an equal player in Agent-based Simulations. Integrating GIS and agent-based modelling techniques. H. Gimblett, Santa Fe.
Deadman, P. (1999). "Modelling individual behaviour and group performance in an intelligent agent-based simulation of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Deffuant, G., S. Huet, et al. (2002). Agent-based simulation of organic farming conversion in Allier departement. Complexity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ltiagent systems. M. Janessen.
Duke-Sylvester, S. and L. Gross (2002). Integrating spatial data into an agent-based modelling system: Ideas and lesson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ross trophic level system simulation. Integrating GIS and agent-based modelling techniques. H. Gimblett, Santa Fe.
Etienne, M. (2003). "SYLVOPAST: a multiple target role-playing game to assess negotiation processes in sylvopastroal management planning." JASSS.
Etienne, M., C. Le Page, et al. (2003). "A step-by-step approach to building land management scenarios based on multiple viewpoints on multi-agent system simulations." JASSS.
Evan, T. and H. Kelley (2004). "Multi-scale analysis of a household level agent-based model of landcover chang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IRMA (2003). Participatory Integrated Assessment in Five Case Studies, http://firma.cfpm.org/reports.html.
Gimblett, H. (2002). Integrating GIS and agent-based technologies for modelling and simulat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phenomena. Integrating GIS and agent-based modelling techniques. G. H, Santa Fe.
Gotts, N., J. Pollihill, et al. (2002). "Aspiration levels in a land use simulation (FEARLUS),." WIP.
Gotts, N., J. Pollihill, et al. (2002). "Dynamics of imitation in a land use simulation (FEARLUS)." WIP.
Gotts, N., J. Pollihill, et al. (2002). "FEARLUS-W: An agent-based model of river basin land use and water management,." WIP.
Hare, M. and P. Deadman (2004). "Further towards a taxonomy of agent-based simulation model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Harper, S., J. Westervelt, et al. (2002). Management Application of an agent-based model: Control of Cowbirds at the Landscape Scale. Integrating GIS and agent-based modelling techniques. H. Gimblett, Santa Fe.
Hoffman, M., H. Kelley, et al. (2002). Simulating land-cover change in South-Central Indiana: an agent-based model of deforestation and afforestation. Complexity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ltiagent systems. M. Janessen.
Huigen, M. (2004). "First principles of the MameLuke multi-actor modelling framework for land-use change, illustrated with a Philippine case stud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Janssen, M., B. Walker, et al. (2000). "An adaptive agent model for analysing co-evolution of management and policies in a complex rangeland system,." Ecological Modelling.
Janssen, M. (2001). "An exploratory integrated model to assess management of lake eutrophication." Ecological Modelling.
Kohler T et al (1999). Be there then: A modelling approach to settlement determinants and spatial efficiency among late ancestral pueblo populations of the Messa Verde region US southwest. Dynamics in Human Primate Societies. T. Kohler and G. Gumerman.
Ligtenberg, A., M. Wachowicz, et al. (2004). "A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 multi-agent system for simulation of multi-actor spatial plann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Lynam, T. (2002). Scientific measurements and villagers' knowledge: an integrative multi-agent model from the semi-arid areas of Zimbabwe. Complexity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ltiagent systems. M. Janessen.
Mathews, R. (2004). "PALM: An agent-based spatial model of livelihood generation and resource flows in rural households and their environment,." WIP.
Mathews, R. and C. Pilbeam (2004). "Modelling the long term sustainability of maize/millet cropping systems in the mid-hills of Nepal,." WIP.
Nute, D. (2004). "NED-2: an agent 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forest ecosystem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software.
Otter H, d. V. A., and de Vriend H, (2001). "ABLOoM: Location behaviour, spatial patterns and agent-based modelling." JASSS.
Parker, D., T. Berger, et al., Eds. (2001). Agent-Based Models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Report and Review of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arker, D., S. Manson, et al. (2003). "Multi-agents systems for the simulation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A review."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Parker, D. and V. Maretsky (2004). "Measuring pattern outcomes in an agent-based model of edge-effect externalities using spatial metrics."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Rajan, K. and R. Shibasaki (1999). "Model Simulated land use/Cover changes in Thailand-results from AGENT-LUC model." www.gisdevelopment.net/aars/acrs/1999/ts5/ts5207.shtml.
Rouchier, J., F. Bousquet, et al. (2001). "A multi-agent model for describing transhumanance in North Cameroon: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rationality to develop a routine."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Sander, L., D. Pumain, et al. (1997). "SIMPOP: a multiagent system for the study of urbanisatio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Torrens, P. (2001). "Can geocomputation save urban simulation?" WIP.
Turner II et al (2001). "Deforestation in the southern Yucatan peninsular region: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In the Simsoc list, Dawn Parker of GMU then posted this message (2005-01-25) and a fine list of things. You list looks fairly complete. I have an extensive bibliography with some additional references available on my course web site "Spatial agent-based models of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http://mason.gmu.edu/~dparker3/spat_abm/spat_abm.html
http://mason.gmu.edu/~dparker3/spat_abm/abm_he.enl
http://mason.gmu.edu/~dparker3/spat_abm/abm_he.pdf
And, here is the complete bibliography from a forthcoming chapter, "Integr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gent-Based Models of Land Use: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forthcoming in the ESRI press book 鈥淕IS, Spatial Analysis and Modeling,鈥?David J. Maguire, Michael F. Goodchild and Michael Batty, Editors.
There is a more complete version of this bibliography that I can send you if you like, in endnote or text format.
Agarwal, C., G. M. Green, J. M. Grove, T. Evans, and C. Schweik. 2002. A review and assessment of land-use change models: Dynamics of space, time, and human choice. Burlington, VT: USDA Forest Service Northeastern Forest Research Station Publication NE-297. http://www.fs.fed.us/ne/newtown_square/publications/technical_reports/ pdfs/2002/gtrne297.pdf.
Anas, A., R. Arnott, and K. A. Small. 1998.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6 (3): 1426-1464
Angelsen, A., and D. Kaimowitz. 1998. Rethinking the causes of tropical deforestation: Lessons from economic models.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4 (1): 73-98. http://www.worldbank.org/research/journals/wbro/obsfeb99/pdf/ article4.pdf.
Anselin, L. 1988.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 Kluwer Academic, Studies in Oper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series, Norwell, MA; London and Dordrecht
鈥? 2002. Under the hood: Issues in the specif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patial regression models.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7 (3): 247-267
Aquino (d'), P., C. Le Page, F. Bousquet, and A. Bah. 2003. Using self-designed role-playing games and a multi-agent system to empower a loc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for land use management: The selfcormas experiment in Seneg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 6 (3). .
Balmann, A. 1997. Farm-based modelling of regional structural change.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5 (1): 85-108
Balmann, A., K. Happe, K. Kellermann, and A. Kleingarn. 2003. Adjustment costs of agri-environmental policy switchings: A multi-agent approach in M. A. Janssen, ed. Complexity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lti-agent Approaches. Edward Elgar Publishers, Cheltenham, U.K.; Northampton, MA
Becu, N., P. Perez, B. Walker, O. Barreteau, and C. Le Page. 2003. Agent-based simulation of a small catchment water management in northern Thailand: Description of the catchscape model. Ecological Modelling 170 (2-3): 319-331
Benenson, I., S. Aronovich, and S. Noam. forthcoming. Let's talk objects: Generic methodology for urban high-resolution simulation.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Benenson, I., and P. Torrens. 2004. Geosimulation: Automata-Based Modeling of Urban Phenomena. John Wiley & Sons, London
Berger, T. 2001. Agent-based spatial models applied to agriculture: A simulation tool for technology diffusion, resource use changes, and policy analysis.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5 (2-3): 245-260
Berger, T., and D. C. Parker. 2002. Introduction to Specific Examples of Research.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Complexity: Proceedings of the Special Workshop on Agent-Based Models of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CIPEC/CSISS, Santa Barbara. http://www.csiss.org/maslucc/ABM-LUCC.htm.
Berry, B. J. L., L. D. Kiel, and E. Elliot. 2002. Adaptive agents, intelligence, and emergent human organization: Capturing complexity through agent-based model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9 (Supplement 3): 7178-7188
Boissau, S., and J. C. Castella. 2003. Constructing a common representation of local institutions and land use systems through simulation-gaming and multi-agent modeling in rural areas of northern Vietnam: The SAMBA-Week methodology. Simulations and Gaming 34 (3): 342-347
Bousquet, F., F. O. Barreteau, P. d'Aquino, M. Etienne, S. Boissau, S. Auber, C. L. Page, D. Babin, and J. C. Castella. 2003. Multi-agent systems and role games: An approach for ecosystem co-management in M. A. Janssen, ed. Multi-Agent Approaches for Ecosystem Management. Edward Elgar Publishers, Cheltenham, U.K.; Northampton, MA
Bousquet, F., and D. Gautier. 1998. Comparaison de deux approches de mod茅lisation des dynamiques spatiales par simulation multi-agents : Les approches spatiales et acteurs. CyberG茅o 89. http://193.55.107.45/modelis/bousquet/bousquet.htm.
Bousquet, F., and C. Le Page. 2004. Multi-agent simulations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A review. Ecological Modelling 76 (3-4): 313-332
Bousquet, F., C. Le Page, M. Antona, and P. Guizol. 2000. Ecological scales and use rights: The use of multiagent system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Forest and society : The role of research. Sub-plenary session XXI. IUFRO World Congress 2000, Kuala Lumpur.
Bousquet, F., C. LePage, I. Bakam, and A. Takforyan. 2001. Multi-agent simulations of hunting wild meat in a village in eastern Cameroon. Ecological Modelling 138 (1-3): 331-346
Briassoulis, H. 1999.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Theoretical and Modeling Approaches. Reg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Morgantown, WV. http://www.rri.wvu.edu/WebBook/Briassoulis/contents.htm.
Brown, D., M. North, D. Robinson, R. Riolo, and W. Rand. forthcoming-a. Spatial process and data models: Toward integration of agent-based models and GIS. Journal of Geographic Systems
Brown, D., R. Riolo, D. Robinson, W. Rand, M. North, and K. Johnston. 2004. Toward integration of spatial data models and agent-based process model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GIScience 2004: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nference Center.
Brown, D. G., S. E. Page, R. Riolo, M. Zellner, and R. W. forthcoming-b.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validation of agent-based spatial models of land u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Caruso, G., M. Rounsevell, and G. Cojocaru. Forthcoming. Exploring a spatio-dynamic neighbourhood-based model of residential behaviour in the Brussels periurban ar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Deadman, P., D. Robinson, E. Moran, and E. Brondizio. forthcoming. Effects of colonist household structure on land-use change in the Amazon rainforest: An agent-based simulation approach.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Dibble, C., and P. G. Feldman. 2004. The GeoGraph 3D Computational Laboratory: Network and Terrain Landscapes for RePast. 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 7 (1). http://jasss.soc.surrey.ac.uk/7/1/7.html.
Ducrot, R., C. Le Page, P. Bommel, and M. Kuper. 2004. Articulating land and water dynamics with urbanization:an attempt to model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at the urban edge.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8 (1-2): 85-106
Epstein, J. M., and R. Axtell. 1996. Growing Artificial Societies: Social Science from the Ground Up.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Washington, D.C.
Etienne, M. 2003a. Sylvopast: A multiple target role-playing game to assess negotiation processes in sylvopastoral management planning. 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 6 (2). http://jasss.soc.surrey.ac.uk/6/2/5.html.
Etienne, M., Le Page, C. and Cohen, M. 2003b. A step-by-step approach to building land management scenarios based on multiple viewpoints on multi-agent system simulations. 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 6 (2). http://jasss.soc.surrey.ac.uk/6/2/2.html.
Evans, T. P., and H. Kelley. 2004. Multi-scale analysis of a household level agent-based model of landcover chang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72 (1-2): 57-72
Feuillette, S., F. Bousquet, and P. Le Goulven. 2003. Sinuse: A multi-agent model to negotiate water demand management on a free access water table.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Software 18 (5): 413-427
Fleming, M. 2004. Techniques for Estimating Spatially Dependent Discrete Choice Models in L. Anselin and R. J. G. M. Florax, eds. Advance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 Springer, New York
Fowler, M., and K. Scott. 2000. UML Distilled: A Brief Guide to the Standard Object Modeling Laguage. Addison Wesley Longman, Reading, MA
Geist, H., and E. F. Lambin. 2002. Proximate causes and underlying driving forces of tropical deforestation. Bioscience 52 (2): 143-150
Gimblett, H. R., ed. 2002a. Integrat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gent-Based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Simulat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鈥? 2002b. Integrat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gent-based technologies 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phenomena. Pages 1-20 in H. R. Gimblett, ed. Integrat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gent-Based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Simulat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Gimblett, H. R., M. T. Richards, and R. Itami. 2002. Simulating wildland recreation use and conflicting spatial interactions using rule-driven agents. Pages 211-244 in H. R. Gimblett, ed. Integrat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gent-Based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Simulat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Gimblett, H. R., C. A. Roberts, T. C. Daniel, M. Ratcliff, M. Meitner, S. Cherry, D. Stallman, R. Bogle, D. K. Allerd, and J. Bieri. 2002. An intelligent agent model for simulating and evaluating river trip scenarios along the Colorado River in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Pages 245-276 in H. R. Gimblett, ed. Integrat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gent-Based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Simulat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Gon莽alves, A. S., A. Rodrigues, and L. Correia. 2004. Multi-Agent Simulation with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5th Workshop on Agent-Based Simulation, ABS04, May, Lisbon, Portugal.
Gotts, N. M. G., J. G. Polhill, and A. N. R. Law. 2003. Aspiration levels in a land use simulation. Cybernetics and Systems 34 (8): 663-683
Grimm, V., and S. F. Railsback. forthcoming. Chapter 1: Introduction in V. Grimm and S. F. Railsback, eds. Individual-based Modeling and Ec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J
Harper, S. J., J. D. Westervelt, and A.-M. Trame. 2002. Management application of an agent-based model: Control of cowbirds at the landscape scale in H. R. Gimblett, ed. Integrat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gent-Based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Understand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Irwin, E., and N. Bockstael. 2002. Interacting agents, spatial externalities, and the evolu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use patterns.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 (1): 31-54
Irwin, E. G., and N. Bockstael. forthcom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use in the U.S. in R. Arnott and D. McMillen, eds. A Companion to Urban Economics
Itami, R. 2002. Mobile agents with spatial intelligence. Pages 191-210 in H. R. Gimblett, ed. Integrat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gent-Based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Understand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Itami, R., R. Raulings, G. MacLaren, K. Hirst, R. Gimblett, D. Zanon, and P. Chladek. 2004. Simulating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 movement and the outdoor recreation environment. Journal of Nature Conservation 11 (4): 278-286
Itami, R. M., G. S. MacLaren, K. M. Hirst, R. J. Raulings, and H. R. Gimblett. 2000. RBSIM 2: Simulating human behavior in National Parks in Australia: Integrating GIS and Intelligent Agents to predict recreation conflicts in high use natural environment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ing GIS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 (GIS/EM4), September 2 - 8, Banff, Alberta, Canada. http://www.colorado.edu/research/cires/banff/pubpapers/57/.
Jackson, R. W. 1994. Object-oriented modeling in regional science: An advocacy view.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73 (4): 347-367
Janssen, M. A., ed. 2003. Complexity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lti-Agent Approaches. Edward Elgar Publishers, Cheltenham, U.K.; Northampton, MA
Janssen, M. A., and E. Ostrom. forthcoming. Governing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in K. Judd and L. Tesfatsion, eds. Handbook of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II: Agent-Based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North-Holland
Kaimowitz, D., and A. Angelsen. 1998. Economic Models of Tropical Deforestation: A Review.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 Jakarta, Indonesia
Kohler, T. A., J. Kresl, C. V. West, E. Carr, and R. H. Wilshusen. 2000. Be there then: A modeling approach to settlement determinants and spatial efficiency among late ancestral pueblo populations of the Mesa Verde region, U.S. Southwest. Pages 145-178 in T. A. Kohler and G. J. Gumerman, eds. Dynamics in Human and Primate Societ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and Oxford, U.K.
Kwartler, M., and R. N. Bernard. 2001. CommunityViz: An Integrated Planning Support System in R. K. Brail and R. E. Klosterman, eds. Planning Support Systems Integrating Geographic Systems, Models, and Visualization Tools. ESRI Press, Redland, CA
Lambin, E. F., H. Geist, and E. Lepers. 2003. Dynamics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in tropical regions.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28: 205-241
Long, J. S. 1997. Regression Models for Categorical and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s. Sage Publications, Thousand Oaks, CA
Luke, S., G. C. Balan, L. Panait, C. Cioffi-Revilla, and S. Paus. 2003. MASON: A Java multi-agent simulation library. Paper presented in the Agent 2003 conference: Challenges in social simulation, Chicago, IL. http://agent2003.anl.gov/proc.html.
Manson, S. M. 2000. Agent-based dynamic spatial simulation of land-use/cover change in the Yucat谩n peninsula, Mexico. Paper presented in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ing GIS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 (GIS/EM4), Banff, Canada. http://www.tc.umn.edu/~manson/Resources/Manson_2000_GISEM4_ADSS_www.pdf.
鈥? 2002. Integrated Assessment and Projection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in the Southern Yucat谩n Peninsular Region of Mexico. Ph D. diss. Clark, Worcester, MA
鈥? forthcoming. The SYPR integrative assessment model: Complexity in development in B. L. Turner II, D. Foster, and J. Geoghegan, eds. Final Frontiers: Understanding Land Change in the Southern Yucat谩n Peninsular Region. Clare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Mathevet, R., F. Bousquet, C. Le Page, and M. Antona. 2003. Agent-based simulation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duck populations, farming decisions and leasing of hunting rights in the Camargue (Southern France). Ecological Modelling 165 (2-3): 107-126
McGarigal, K., and B. J. Marks. 1994. FRAGSTATS: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Program for Quantifying Landscape Structure. Portland, OR: U.S. Dep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 Pacific Northwest Research Station Publication Gen. Tech. Rep. PNW-GTR-351.
Najlis, R. 2004. Personal Communic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TSUNAMI and Agent Analyst models.
Najlis, R., and M. North. 2004. Repast for GI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Agent 2004 Conference on Social Dynamics: Interaction, Reflexivity, and Emergence, Chicago, IL. http://agent2004.anl.gov/proc.html.
Najlis, R. I., M. A. Janssen, and D. C. Parker. 2002. Software tools and communication issues.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Complexity: Proceedings of the Special Workshop on Agent-Based Models of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CIPEC/CSISS, Santa Barbara. http://www.csiss.org/maslucc/ABM-LUCC.htm.
North, M., M. Rimmer, and C. M. Macal. 2003. Why the Navy Needs TSUNAMI. Paper presented in the Swarmfest 2003, South Bend, IN.
Parker, D. C., T. Berger, and S. M. Manson. 2002a.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Complexity: Proceedings of the Special Workshop on Agent-Based Models of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Santa Barbara: CIPEC/CSISS Publication CCR-3. http://www.csiss.org/maslucc/ABM-LUCC.htm.
鈥? 2002b. Agent-Based Models of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Report and Review of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Bloomington, IN: LUCC Focus 1 Publication 6. http://www.indiana.edu/~act/focus1/FinalABM11.7.02.pdf.
Parker, D. C., S. M. Manson, and T. Berger. 2002. POTENTIAL STRENGTHS AND APPROPRIATE ROLES FOR ABM/LUCC.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Complexity: Proceedings of the Special Workshop on Agent-Based Models of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CIPEC/CSISS, Santa Barbara. http://www.csiss.org/maslucc/ABM-LUCC.htm.
Parker, D. C., S. M. Manson, M. A. Janssen, M. Hoffmann, and P. Deadman. 2003. Multi-agent systems for the simulation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A review.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3 (2): 314鈥?37
Parker, D. C., and V. Meretsky. 2004. Measuring pattern outcomes in an agent-based model of edge-effect externalities using spatial metrics.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101 (2-3): 233-250
Parker, M. T. 2001. What is Ascape and why should you care? 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 4 (1). http://jasss.soc.surrey.ac.uk/4/1/5.html.
Perman, R., Y. Ma, J. McGilvray, and M. Common. 2003.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Pearson Addison Wesley, New York
Reynolds, R., T. A. Kohler, and Z. Kobti. 2003. The effects of generalized reciprocal exchange on the resilience of social networks: An example from the Prehispanic Mesa Verde region. Computational & Mathemat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9 (3): 227-254
Thomas, W. H., M. North, C. M. Macal, and J. P. Peerenboom. 2003. From physics to finances: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representation of infrastructure interdependencies. Dahlgren, VA: Naval Surface Warfare Center Publication
Torrens, P. 2003. Automata-based models of urban systems. Pages 61-81 in P. A. Longley and M. Batty, eds. Advanced Spatial Analysis. ESRI press, Redlands, CA
Torrens, P., and I. Benenson. forthcoming. Geographic Automata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r茅buil, G., F. Shinawtra-Ekasingh, F. Bousquet, and C. Thong-Ngam. 2002. Multi-agent systems companion modeling for 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A Northern Thailand experience. Paper presented in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ntane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MMSEA 3), Lijiang, Yunnan, China.
Verburg, P. H., P. Schot, M. Dijst, and A. Velkamp. forthcoming. Land-use change modeling: Current practice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GeoJournal
Westervelt, J. 2002.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gent-based modeling in H. R. Gimblett, ed. Integrat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gent-Based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Understand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ofrd, U.K.
Westervelt, J. D., and L. D. Hopkins. 1999. Modeling mobile individuals in dynamic landscap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13 (3): 191-208
Leigh Tesfatsion added
Below is an article that would seem to fit well with your objectives but that is not on your list:
J. Stephen Lansing and James N. Kremer, "Emergent Properties of Balinese Water Temple Networks: Coadaptation on a Rugged Fitness Landscap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 95, No. 1, March 1993, 97-114.
Bob Axelrod and I list this on our Guide for Newcomers to Agent-Based Modeling in the Social Sciences (http://www.econ.iastate.edu/tesfatsi/abmread.htm).
From the simsoc list 1/27/2005, Dimitris Ballas
The 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 has just published a guid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simulation techniques in research.
Geography matters, by Dimitris Ballas of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and others), builds on past work in the area of microsimulation to present a new spatial simulation methodology. It discusses the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issues of microsimulation, highlight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tatic and dynamic microsimulation. The authors outline how a geographical microsimulation model can be built and explain the geographical simulation method clearly, keeping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jargon to a minimum.
The book promotes greater convergence of the methods used by economists, geographers and other social scientists working in this field. It will appeal to all social scientists and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the geographical implications of social policies and will be a useful introduction for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students to simulation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Geography matters is available now as a free PDF download or as a paperback report, priced ?7.95, from http://www.jrf.org.uk/bookshop/details.asp?pubID=659.
As part of the 2004 RELU project on rural land use in the UK, we are reviewing agent-based simulations of land use. We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models which integrate social and ecological factors. We are trying to collect all the publications on this topic and have so far compiled the list below of 41 references.
If you know of any relevant models we have not included please could you email the details to us at ablum@hotmail.co.uk. We will update the list and hopefully leave a useful resource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is topic.
Many thanks for your help,
Dr Robin Matthews and Alan Roach
Agent Based Land Use Models Reference List
Axtell R et al (1999). Understanding Anasazi Culture Change Through Agent-Based Modelling. Dynamics in Human Primate Societies. T. Kohler and G. Gumerman.
Balmann, A., K. Happe, et al. (2003). Adjustment costs of agri-environmental policy switching: an agent-based analysis of the German region Hohenlohe. Complexity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ltiagent systems. M. Janessen.
Barreteau, O. and F. Bousquet (2000). "SHADOC; a multi-agent model to tackle viability of irrigated systems,."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Becu, N., P. Perez, et al. (2003). "Agent based simulation of a small catchment water management in northern Thailand: description of the CATCHSCAPE model." Ecological Modelling.
Berger, T. (2001). "Agent-based spatial models applied to agriculture: a simulation tool for technology diffusion, resource use changes and policy analysis." Agricultural economics.
Bousquet, F. and C. Page ( 2004). "Multi-agent simulations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a review,." Ecological Modelling.
Bousquet, F., R. Lifran, et al. (2001). "Agent based modelling, game theory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ssues." JASSS.
Bousquet F et al (2002). Multi-agent systems and role games: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es for ecosystem management. Complexity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ltiagent systems. M. Janessen.
Box, P. (2002). Spatial Units as Agents: Making the Landscape an equal player in Agent-based Simulations. Integrating GIS and agent-based modelling techniques. H. Gimblett, Santa Fe.
Deadman, P. (1999). "Modelling individual behaviour and group performance in an intelligent agent-based simulation of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Deffuant, G., S. Huet, et al. (2002). Agent-based simulation of organic farming conversion in Allier departement. Complexity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ltiagent systems. M. Janessen.
Duke-Sylvester, S. and L. Gross (2002). Integrating spatial data into an agent-based modelling system: Ideas and lesson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ross trophic level system simulation. Integrating GIS and agent-based modelling techniques. H. Gimblett, Santa Fe.
Etienne, M. (2003). "SYLVOPAST: a multiple target role-playing game to assess negotiation processes in sylvopastroal management planning." JASSS.
Etienne, M., C. Le Page, et al. (2003). "A step-by-step approach to building land management scenarios based on multiple viewpoints on multi-agent system simulations." JASSS.
Evan, T. and H. Kelley (2004). "Multi-scale analysis of a household level agent-based model of landcover chang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IRMA (2003). Participatory Integrated Assessment in Five Case Studies, http://firma.cfpm.org/reports.html.
Gimblett, H. (2002). Integrating GIS and agent-based technologies for modelling and simulat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phenomena. Integrating GIS and agent-based modelling techniques. G. H, Santa Fe.
Gotts, N., J. Pollihill, et al. (2002). "Aspiration levels in a land use simulation (FEARLUS),." WIP.
Gotts, N., J. Pollihill, et al. (2002). "Dynamics of imitation in a land use simulation (FEARLUS)." WIP.
Gotts, N., J. Pollihill, et al. (2002). "FEARLUS-W: An agent-based model of river basin land use and water management,." WIP.
Hare, M. and P. Deadman (2004). "Further towards a taxonomy of agent-based simulation model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Harper, S., J. Westervelt, et al. (2002). Management Application of an agent-based model: Control of Cowbirds at the Landscape Scale. Integrating GIS and agent-based modelling techniques. H. Gimblett, Santa Fe.
Hoffman, M., H. Kelley, et al. (2002). Simulating land-cover change in South-Central Indiana: an agent-based model of deforestation and afforestation. Complexity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ltiagent systems. M. Janessen.
Huigen, M. (2004). "First principles of the MameLuke multi-actor modelling framework for land-use change, illustrated with a Philippine case stud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Janssen, M., B. Walker, et al. (2000). "An adaptive agent model for analysing co-evolution of management and policies in a complex rangeland system,." Ecological Modelling.
Janssen, M. (2001). "An exploratory integrated model to assess management of lake eutrophication." Ecological Modelling.
Kohler T et al (1999). Be there then: A modelling approach to settlement determinants and spatial efficiency among late ancestral pueblo populations of the Messa Verde region US southwest. Dynamics in Human Primate Societies. T. Kohler and G. Gumerman.
Ligtenberg, A., M. Wachowicz, et al. (2004). "A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 multi-agent system for simulation of multi-actor spatial plann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Lynam, T. (2002). Scientific measurements and villagers' knowledge: an integrative multi-agent model from the semi-arid areas of Zimbabwe. Complexity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ltiagent systems. M. Janessen.
Mathews, R. (2004). "PALM: An agent-based spatial model of livelihood generation and resource flows in rural households and their environment,." WIP.
Mathews, R. and C. Pilbeam (2004). "Modelling the long term sustainability of maize/millet cropping systems in the mid-hills of Nepal,." WIP.
Nute, D. (2004). "NED-2: an agent 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forest ecosystem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software.
Otter H, d. V. A., and de Vriend H, (2001). "ABLOoM: Location behaviour, spatial patterns and agent-based modelling." JASSS.
Parker, D., T. Berger, et al., Eds. (2001). Agent-Based Models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Report and Review of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arker, D., S. Manson, et al. (2003). "Multi-agents systems for the simulation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A review."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Parker, D. and V. Maretsky (2004). "Measuring pattern outcomes in an agent-based model of edge-effect externalities using spatial metrics."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Rajan, K. and R. Shibasaki (1999). "Model Simulated land use/Cover changes in Thailand-results from AGENT-LUC model." www.gisdevelopment.net/aars/acrs/1999/ts5/ts5207.shtml.
Rouchier, J., F. Bousquet, et al. (2001). "A multi-agent model for describing transhumanance in North Cameroon: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rationality to develop a routine."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Sander, L., D. Pumain, et al. (1997). "SIMPOP: a multiagent system for the study of urbanisatio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Torrens, P. (2001). "Can geocomputation save urban simulation?" WIP.
Turner II et al (2001). "Deforestation in the southern Yucatan peninsular region: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In the Simsoc list, Dawn Parker of GMU then posted this message (2005-01-25) and a fine list of things. You list looks fairly complete. I have an extensive bibliography with some additional references available on my course web site "Spatial agent-based models of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http://mason.gmu.edu/~dparker3/spat_abm/spat_abm.html
http://mason.gmu.edu/~dparker3/spat_abm/abm_he.enl
http://mason.gmu.edu/~dparker3/spat_abm/abm_he.pdf
And, here is the complete bibliography from a forthcoming chapter, "Integr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gent-Based Models of Land Use: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forthcoming in the ESRI press book 鈥淕IS, Spatial Analysis and Modeling,鈥?David J. Maguire, Michael F. Goodchild and Michael Batty, Editors.
There is a more complete version of this bibliography that I can send you if you like, in endnote or text format.
Agarwal, C., G. M. Green, J. M. Grove, T. Evans, and C. Schweik. 2002. A review and assessment of land-use change models: Dynamics of space, time, and human choice. Burlington, VT: USDA Forest Service Northeastern Forest Research Station Publication NE-297. http://www.fs.fed.us/ne/newtown_square/publications/technical_reports/ pdfs/2002/gtrne297.pdf.
Anas, A., R. Arnott, and K. A. Small. 1998.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6 (3): 1426-1464
Angelsen, A., and D. Kaimowitz. 1998. Rethinking the causes of tropical deforestation: Lessons from economic models.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4 (1): 73-98. http://www.worldbank.org/research/journals/wbro/obsfeb99/pdf/ article4.pdf.
Anselin, L. 1988.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 Kluwer Academic, Studies in Oper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series, Norwell, MA; London and Dordrecht
鈥? 2002. Under the hood: Issues in the specif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patial regression models.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7 (3): 247-267
Aquino (d'), P., C. Le Page, F. Bousquet, and A. Bah. 2003. Using self-designed role-playing games and a multi-agent system to empower a loc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for land use management: The selfcormas experiment in Seneg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 6 (3). .
Balmann, A. 1997. Farm-based modelling of regional structural change.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5 (1): 85-108
Balmann, A., K. Happe, K. Kellermann, and A. Kleingarn. 2003. Adjustment costs of agri-environmental policy switchings: A multi-agent approach in M. A. Janssen, ed. Complexity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lti-agent Approaches. Edward Elgar Publishers, Cheltenham, U.K.; Northampton, MA
Becu, N., P. Perez, B. Walker, O. Barreteau, and C. Le Page. 2003. Agent-based simulation of a small catchment water management in northern Thailand: Description of the catchscape model. Ecological Modelling 170 (2-3): 319-331
Benenson, I., S. Aronovich, and S. Noam. forthcoming. Let's talk objects: Generic methodology for urban high-resolution simulation.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Benenson, I., and P. Torrens. 2004. Geosimulation: Automata-Based Modeling of Urban Phenomena. John Wiley & Sons, London
Berger, T. 2001. Agent-based spatial models applied to agriculture: A simulation tool for technology diffusion, resource use changes, and policy analysis.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5 (2-3): 245-260
Berger, T., and D. C. Parker. 2002. Introduction to Specific Examples of Research.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Complexity: Proceedings of the Special Workshop on Agent-Based Models of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CIPEC/CSISS, Santa Barbara. http://www.csiss.org/maslucc/ABM-LUCC.htm.
Berry, B. J. L., L. D. Kiel, and E. Elliot. 2002. Adaptive agents, intelligence, and emergent human organization: Capturing complexity through agent-based model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9 (Supplement 3): 7178-7188
Boissau, S., and J. C. Castella. 2003. Constructing a common representation of local institutions and land use systems through simulation-gaming and multi-agent modeling in rural areas of northern Vietnam: The SAMBA-Week methodology. Simulations and Gaming 34 (3): 342-347
Bousquet, F., F. O. Barreteau, P. d'Aquino, M. Etienne, S. Boissau, S. Auber, C. L. Page, D. Babin, and J. C. Castella. 2003. Multi-agent systems and role games: An approach for ecosystem co-management in M. A. Janssen, ed. Multi-Agent Approaches for Ecosystem Management. Edward Elgar Publishers, Cheltenham, U.K.; Northampton, MA
Bousquet, F., and D. Gautier. 1998. Comparaison de deux approches de mod茅lisation des dynamiques spatiales par simulation multi-agents : Les approches spatiales et acteurs. CyberG茅o 89. http://193.55.107.45/modelis/bousquet/bousquet.htm.
Bousquet, F., and C. Le Page. 2004. Multi-agent simulations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A review. Ecological Modelling 76 (3-4): 313-332
Bousquet, F., C. Le Page, M. Antona, and P. Guizol. 2000. Ecological scales and use rights: The use of multiagent system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Forest and society : The role of research. Sub-plenary session XXI. IUFRO World Congress 2000, Kuala Lumpur.
Bousquet, F., C. LePage, I. Bakam, and A. Takforyan. 2001. Multi-agent simulations of hunting wild meat in a village in eastern Cameroon. Ecological Modelling 138 (1-3): 331-346
Briassoulis, H. 1999.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Theoretical and Modeling Approaches. Reg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Morgantown, WV. http://www.rri.wvu.edu/WebBook/Briassoulis/contents.htm.
Brown, D., M. North, D. Robinson, R. Riolo, and W. Rand. forthcoming-a. Spatial process and data models: Toward integration of agent-based models and GIS. Journal of Geographic Systems
Brown, D., R. Riolo, D. Robinson, W. Rand, M. North, and K. Johnston. 2004. Toward integration of spatial data models and agent-based process model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GIScience 2004: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nference Center.
Brown, D. G., S. E. Page, R. Riolo, M. Zellner, and R. W. forthcoming-b.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validation of agent-based spatial models of land u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Caruso, G., M. Rounsevell, and G. Cojocaru. Forthcoming. Exploring a spatio-dynamic neighbourhood-based model of residential behaviour in the Brussels periurban ar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Deadman, P., D. Robinson, E. Moran, and E. Brondizio. forthcoming. Effects of colonist household structure on land-use change in the Amazon rainforest: An agent-based simulation approach.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Dibble, C., and P. G. Feldman. 2004. The GeoGraph 3D Computational Laboratory: Network and Terrain Landscapes for RePast. 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 7 (1). http://jasss.soc.surrey.ac.uk/7/1/7.html.
Ducrot, R., C. Le Page, P. Bommel, and M. Kuper. 2004. Articulating land and water dynamics with urbanization:an attempt to model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at the urban edge.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8 (1-2): 85-106
Epstein, J. M., and R. Axtell. 1996. Growing Artificial Societies: Social Science from the Ground Up.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Washington, D.C.
Etienne, M. 2003a. Sylvopast: A multiple target role-playing game to assess negotiation processes in sylvopastoral management planning. 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 6 (2). http://jasss.soc.surrey.ac.uk/6/2/5.html.
Etienne, M., Le Page, C. and Cohen, M. 2003b. A step-by-step approach to building land management scenarios based on multiple viewpoints on multi-agent system simulations. 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 6 (2). http://jasss.soc.surrey.ac.uk/6/2/2.html.
Evans, T. P., and H. Kelley. 2004. Multi-scale analysis of a household level agent-based model of landcover chang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72 (1-2): 57-72
Feuillette, S., F. Bousquet, and P. Le Goulven. 2003. Sinuse: A multi-agent model to negotiate water demand management on a free access water table.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Software 18 (5): 413-427
Fleming, M. 2004. Techniques for Estimating Spatially Dependent Discrete Choice Models in L. Anselin and R. J. G. M. Florax, eds. Advance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 Springer, New York
Fowler, M., and K. Scott. 2000. UML Distilled: A Brief Guide to the Standard Object Modeling Laguage. Addison Wesley Longman, Reading, MA
Geist, H., and E. F. Lambin. 2002. Proximate causes and underlying driving forces of tropical deforestation. Bioscience 52 (2): 143-150
Gimblett, H. R., ed. 2002a. Integrat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gent-Based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Simulat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鈥? 2002b. Integrat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gent-based technologies 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phenomena. Pages 1-20 in H. R. Gimblett, ed. Integrat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gent-Based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Simulat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Gimblett, H. R., M. T. Richards, and R. Itami. 2002. Simulating wildland recreation use and conflicting spatial interactions using rule-driven agents. Pages 211-244 in H. R. Gimblett, ed. Integrat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gent-Based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Simulat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Gimblett, H. R., C. A. Roberts, T. C. Daniel, M. Ratcliff, M. Meitner, S. Cherry, D. Stallman, R. Bogle, D. K. Allerd, and J. Bieri. 2002. An intelligent agent model for simulating and evaluating river trip scenarios along the Colorado River in 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 Pages 245-276 in H. R. Gimblett, ed. Integrat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gent-Based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Simulat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Gon莽alves, A. S., A. Rodrigues, and L. Correia. 2004. Multi-Agent Simulation with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5th Workshop on Agent-Based Simulation, ABS04, May, Lisbon, Portugal.
Gotts, N. M. G., J. G. Polhill, and A. N. R. Law. 2003. Aspiration levels in a land use simulation. Cybernetics and Systems 34 (8): 663-683
Grimm, V., and S. F. Railsback. forthcoming. Chapter 1: Introduction in V. Grimm and S. F. Railsback, eds. Individual-based Modeling and Ec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J
Harper, S. J., J. D. Westervelt, and A.-M. Trame. 2002. Management application of an agent-based model: Control of cowbirds at the landscape scale in H. R. Gimblett, ed. Integrat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gent-Based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Understand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Irwin, E., and N. Bockstael. 2002. Interacting agents, spatial externalities, and the evolu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use patterns.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 (1): 31-54
Irwin, E. G., and N. Bockstael. forthcom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use in the U.S. in R. Arnott and D. McMillen, eds. A Companion to Urban Economics
Itami, R. 2002. Mobile agents with spatial intelligence. Pages 191-210 in H. R. Gimblett, ed. Integrat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gent-Based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Understand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Itami, R., R. Raulings, G. MacLaren, K. Hirst, R. Gimblett, D. Zanon, and P. Chladek. 2004. Simulating the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 movement and the outdoor recreation environment. Journal of Nature Conservation 11 (4): 278-286
Itami, R. M., G. S. MacLaren, K. M. Hirst, R. J. Raulings, and H. R. Gimblett. 2000. RBSIM 2: Simulating human behavior in National Parks in Australia: Integrating GIS and Intelligent Agents to predict recreation conflicts in high use natural environment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ing GIS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 (GIS/EM4), September 2 - 8, Banff, Alberta, Canada. http://www.colorado.edu/research/cires/banff/pubpapers/57/.
Jackson, R. W. 1994. Object-oriented modeling in regional science: An advocacy view.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73 (4): 347-367
Janssen, M. A., ed. 2003. Complexity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lti-Agent Approaches. Edward Elgar Publishers, Cheltenham, U.K.; Northampton, MA
Janssen, M. A., and E. Ostrom. forthcoming. Governing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in K. Judd and L. Tesfatsion, eds. Handbook of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II: Agent-Based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North-Holland
Kaimowitz, D., and A. Angelsen. 1998. Economic Models of Tropical Deforestation: A Review.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 Jakarta, Indonesia
Kohler, T. A., J. Kresl, C. V. West, E. Carr, and R. H. Wilshusen. 2000. Be there then: A modeling approach to settlement determinants and spatial efficiency among late ancestral pueblo populations of the Mesa Verde region, U.S. Southwest. Pages 145-178 in T. A. Kohler and G. J. Gumerman, eds. Dynamics in Human and Primate Societ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and Oxford, U.K.
Kwartler, M., and R. N. Bernard. 2001. CommunityViz: An Integrated Planning Support System in R. K. Brail and R. E. Klosterman, eds. Planning Support Systems Integrating Geographic Systems, Models, and Visualization Tools. ESRI Press, Redland, CA
Lambin, E. F., H. Geist, and E. Lepers. 2003. Dynamics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in tropical regions.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28: 205-241
Long, J. S. 1997. Regression Models for Categorical and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s. Sage Publications, Thousand Oaks, CA
Luke, S., G. C. Balan, L. Panait, C. Cioffi-Revilla, and S. Paus. 2003. MASON: A Java multi-agent simulation library. Paper presented in the Agent 2003 conference: Challenges in social simulation, Chicago, IL. http://agent2003.anl.gov/proc.html.
Manson, S. M. 2000. Agent-based dynamic spatial simulation of land-use/cover change in the Yucat谩n peninsula, Mexico. Paper presented in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ing GIS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 (GIS/EM4), Banff, Canada. http://www.tc.umn.edu/~manson/Resources/Manson_2000_GISEM4_ADSS_www.pdf.
鈥? 2002. Integrated Assessment and Projection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in the Southern Yucat谩n Peninsular Region of Mexico. Ph D. diss. Clark, Worcester, MA
鈥? forthcoming. The SYPR integrative assessment model: Complexity in development in B. L. Turner II, D. Foster, and J. Geoghegan, eds. Final Frontiers: Understanding Land Change in the Southern Yucat谩n Peninsular Region. Clare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Mathevet, R., F. Bousquet, C. Le Page, and M. Antona. 2003. Agent-based simulation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duck populations, farming decisions and leasing of hunting rights in the Camargue (Southern France). Ecological Modelling 165 (2-3): 107-126
McGarigal, K., and B. J. Marks. 1994. FRAGSTATS: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Program for Quantifying Landscape Structure. Portland, OR: U.S. Dep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 Pacific Northwest Research Station Publication Gen. Tech. Rep. PNW-GTR-351.
Najlis, R. 2004. Personal Communic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TSUNAMI and Agent Analyst models.
Najlis, R., and M. North. 2004. Repast for GI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Agent 2004 Conference on Social Dynamics: Interaction, Reflexivity, and Emergence, Chicago, IL. http://agent2004.anl.gov/proc.html.
Najlis, R. I., M. A. Janssen, and D. C. Parker. 2002. Software tools and communication issues.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Complexity: Proceedings of the Special Workshop on Agent-Based Models of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CIPEC/CSISS, Santa Barbara. http://www.csiss.org/maslucc/ABM-LUCC.htm.
North, M., M. Rimmer, and C. M. Macal. 2003. Why the Navy Needs TSUNAMI. Paper presented in the Swarmfest 2003, South Bend, IN.
Parker, D. C., T. Berger, and S. M. Manson. 2002a.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Complexity: Proceedings of the Special Workshop on Agent-Based Models of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Santa Barbara: CIPEC/CSISS Publication CCR-3. http://www.csiss.org/maslucc/ABM-LUCC.htm.
鈥? 2002b. Agent-Based Models of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Report and Review of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Bloomington, IN: LUCC Focus 1 Publication 6. http://www.indiana.edu/~act/focus1/FinalABM11.7.02.pdf.
Parker, D. C., S. M. Manson, and T. Berger. 2002. POTENTIAL STRENGTHS AND APPROPRIATE ROLES FOR ABM/LUCC.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Complexity: Proceedings of the Special Workshop on Agent-Based Models of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CIPEC/CSISS, Santa Barbara. http://www.csiss.org/maslucc/ABM-LUCC.htm.
Parker, D. C., S. M. Manson, M. A. Janssen, M. Hoffmann, and P. Deadman. 2003. Multi-agent systems for the simulation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A review.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3 (2): 314鈥?37
Parker, D. C., and V. Meretsky. 2004. Measuring pattern outcomes in an agent-based model of edge-effect externalities using spatial metrics.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101 (2-3): 233-250
Parker, M. T. 2001. What is Ascape and why should you care? 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 4 (1). http://jasss.soc.surrey.ac.uk/4/1/5.html.
Perman, R., Y. Ma, J. McGilvray, and M. Common. 2003.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Pearson Addison Wesley, New York
Reynolds, R., T. A. Kohler, and Z. Kobti. 2003. The effects of generalized reciprocal exchange on the resilience of social networks: An example from the Prehispanic Mesa Verde region. Computational & Mathematical Organization Theory 9 (3): 227-254
Thomas, W. H., M. North, C. M. Macal, and J. P. Peerenboom. 2003. From physics to finances: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representation of infrastructure interdependencies. Dahlgren, VA: Naval Surface Warfare Center Publication
Torrens, P. 2003. Automata-based models of urban systems. Pages 61-81 in P. A. Longley and M. Batty, eds. Advanced Spatial Analysis. ESRI press, Redlands, CA
Torrens, P., and I. Benenson. forthcoming. Geographic Automata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r茅buil, G., F. Shinawtra-Ekasingh, F. Bousquet, and C. Thong-Ngam. 2002. Multi-agent systems companion modeling for 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A Northern Thailand experience. Paper presented in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ntane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MMSEA 3), Lijiang, Yunnan, China.
Verburg, P. H., P. Schot, M. Dijst, and A. Velkamp. forthcoming. Land-use change modeling: Current practice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GeoJournal
Westervelt, J. 2002.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gent-based modeling in H. R. Gimblett, ed. Integrat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gent-Based Modeling Techniques for Understanding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ofrd, U.K.
Westervelt, J. D., and L. D. Hopkins. 1999. Modeling mobile individuals in dynamic landscap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13 (3): 191-208
Leigh Tesfatsion added
Below is an article that would seem to fit well with your objectives but that is not on your list:
J. Stephen Lansing and James N. Kremer, "Emergent Properties of Balinese Water Temple Networks: Coadaptation on a Rugged Fitness Landscap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Vol. 95, No. 1, March 1993, 97-114.
Bob Axelrod and I list this on our Guide for Newcomers to Agent-Based Modeling in the Social Sciences (http://www.econ.iastate.edu/tesfatsi/abmread.htm).
From the simsoc list 1/27/2005, Dimitris Ballas
The 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 has just published a guid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simulation techniques in research.
Geography matters, by Dimitris Ballas of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and others), builds on past work in the area of microsimulation to present a new spatial simulation methodology. It discusses the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issues of microsimulation, highlight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tatic and dynamic microsimulation. The authors outline how a geographical microsimulation model can be built and explain the geographical simulation method clearly, keeping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jargon to a minimum.
The book promotes greater convergence of the methods used by economists, geographers and other social scientists working in this field. It will appeal to all social scientists and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the geographical implications of social policies and will be a useful introduction for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students to simulation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Geography matters is available now as a free PDF download or as a paperback report, priced ?7.95, from http://www.jrf.org.uk/bookshop/details.asp?pubID=659.
2008年9月8日星期一
老乡,请别在都市哭泣
周塘
农村作为一个传统的符号,被无数的人拿来就用。用的很凄惨,用的很凄凉。一提到农村,许多人都感觉上辈子可能祖上干什么坏事似的自卑,或者悲哀着哭喊。从社会某些角度角度说,或者,我们是弱势群体。可是,我们真那么弱势吗?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人会很自然提出关系,钱,等等看似实际的问题。其实,这苦真会跟着我们一辈子吗?有人会说,我的观点是坐着说话不腰疼。我腰其实很疼,但我没觉得这点苦算什么。毕竟生活本来就是需要自己去完成的一项工作。生活不是我们的目标,生活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所有的想法其实都只是想法而已。
记忆里面吃过两分钱一颗的糖,五分钱的冰棍。逢年过节才能得到一个煮鸡蛋吃,因为那在先前是要去卖了贴补家用的。高一被开除,高二被开除,高三还是被开除。都因为打架伤人,或者有点穷人恶水刁民的情节,我不怕被欺负,我只是怕被人随意的欺负。后来提着包袱去深圳,出来十一年了,睡过乱坟岗,97年深圳关外什么样子。我想许多在外打工的都应该多多少少知道。也曾身无分文,在建筑工地上做小工求温饱。第一份工资只有两百三十块钱,还带加班费。流氓,老师,工厂,盲流,建筑小工,杂志编辑,报社,酒店,房产经纪,有段时间也装过文化人写点东西。其实想来,这些年真就那么苦吗?从未觉得。如今成家了,自己还是一样在外面跑在,来北京快四个月了,又开始琢磨着要不要换第三份工作。我也想学大家那样去说说,我压力好大啊,可是,在我收获面前,却再也不好意思叫出来。养家的成就感足够代替我所有的不快。而他们呢?
我习惯叫人老乡,公司新来一员工也是重庆的。我很自然的跟她说重庆话,而她却一直跟我说普通话。或者,在某些人看来,这是素质,或者有的人认为乡音丢人吧。懒得去想,也懒得去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吧。不得不承认,农村的软环境看似很差。但我依然庆幸自己生活在农村,经历过那段点着煤油灯喝稀饭的日子。所以我很容易满足。地震时候,某在成都办工厂的台湾朋友打电话来问我,老大,怎么吓北京去了?被我一顿好骂。来北京只是为了让家里过的安稳一点,天灾是避免不了的。我们最后共同说的一句话是,活着就是幸福,在路上就是机会。老天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一样的,只是有大有小。那没必要去区分那样清楚。羡慕别人很实际吗?空旷的动力罢了。当能力没达到羡慕别人的时候,那就只能沉淀自己。有什么理由去悲哀?
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现在的生活已经比先前好过多了,好过很多很多。城市的空气,噪音一直为我所回避。而所谓的高素质的人文环境,也不过建立在利益与利益之上。还不如农村的鸡毛蒜皮来得亲切。老乡这个称呼在这十一年之中,应该是让我感觉两个最亲切的字眼。在他乡漂泊,寄托的不过是一个解不掉的情节。每个地方都有无数个老乡在陌生的城市里为生活奔波。而在城里定居的也是不少。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生活轨迹与方式在行走。我们都在异乡奔波,其实,我们只是一直在回家的路上。有人总以为农村出来就应该自卑的,应该寻求同情。至于么?真至于么?自我的救助比什么都来得重要。
我们需要改变的我们的认识,城市人与农村人并无区别。
我们需要改进我们的思想,别人其实没有给我们罪受。
我们需要改善我们的生活,现在真有先前苦吗?
老乡,为什么很多次我都会看见你们慌张。都市里没有吃人的野兽,只是你自己过于憨厚。
老乡,为什么很多次我都会看见你们的迷茫。都市里到处都是我们回家的路,我们一直在回家的路上。
老乡,为什么很多次我都会看见你们的自卑。都市的高楼并非比茅屋高贵,一辈子的基业还敌不过那70年的商品房?
老乡,为什么很多次我都会听见这样的名字在城市哭泣。都市容不下我们的眼泪,只能留下我们的汗水。
请别在都市里哭泣,农村给了我们太多的坚强。都市只是让我们把这份坚强收到肩膀上。行走,走在回家的路上。为生我们的农村骄傲!为我们建设的城市自豪!
农村作为一个传统的符号,被无数的人拿来就用。用的很凄惨,用的很凄凉。一提到农村,许多人都感觉上辈子可能祖上干什么坏事似的自卑,或者悲哀着哭喊。从社会某些角度角度说,或者,我们是弱势群体。可是,我们真那么弱势吗?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人会很自然提出关系,钱,等等看似实际的问题。其实,这苦真会跟着我们一辈子吗?有人会说,我的观点是坐着说话不腰疼。我腰其实很疼,但我没觉得这点苦算什么。毕竟生活本来就是需要自己去完成的一项工作。生活不是我们的目标,生活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所有的想法其实都只是想法而已。
记忆里面吃过两分钱一颗的糖,五分钱的冰棍。逢年过节才能得到一个煮鸡蛋吃,因为那在先前是要去卖了贴补家用的。高一被开除,高二被开除,高三还是被开除。都因为打架伤人,或者有点穷人恶水刁民的情节,我不怕被欺负,我只是怕被人随意的欺负。后来提着包袱去深圳,出来十一年了,睡过乱坟岗,97年深圳关外什么样子。我想许多在外打工的都应该多多少少知道。也曾身无分文,在建筑工地上做小工求温饱。第一份工资只有两百三十块钱,还带加班费。流氓,老师,工厂,盲流,建筑小工,杂志编辑,报社,酒店,房产经纪,有段时间也装过文化人写点东西。其实想来,这些年真就那么苦吗?从未觉得。如今成家了,自己还是一样在外面跑在,来北京快四个月了,又开始琢磨着要不要换第三份工作。我也想学大家那样去说说,我压力好大啊,可是,在我收获面前,却再也不好意思叫出来。养家的成就感足够代替我所有的不快。而他们呢?
我习惯叫人老乡,公司新来一员工也是重庆的。我很自然的跟她说重庆话,而她却一直跟我说普通话。或者,在某些人看来,这是素质,或者有的人认为乡音丢人吧。懒得去想,也懒得去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吧。不得不承认,农村的软环境看似很差。但我依然庆幸自己生活在农村,经历过那段点着煤油灯喝稀饭的日子。所以我很容易满足。地震时候,某在成都办工厂的台湾朋友打电话来问我,老大,怎么吓北京去了?被我一顿好骂。来北京只是为了让家里过的安稳一点,天灾是避免不了的。我们最后共同说的一句话是,活着就是幸福,在路上就是机会。老天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一样的,只是有大有小。那没必要去区分那样清楚。羡慕别人很实际吗?空旷的动力罢了。当能力没达到羡慕别人的时候,那就只能沉淀自己。有什么理由去悲哀?
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现在的生活已经比先前好过多了,好过很多很多。城市的空气,噪音一直为我所回避。而所谓的高素质的人文环境,也不过建立在利益与利益之上。还不如农村的鸡毛蒜皮来得亲切。老乡这个称呼在这十一年之中,应该是让我感觉两个最亲切的字眼。在他乡漂泊,寄托的不过是一个解不掉的情节。每个地方都有无数个老乡在陌生的城市里为生活奔波。而在城里定居的也是不少。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生活轨迹与方式在行走。我们都在异乡奔波,其实,我们只是一直在回家的路上。有人总以为农村出来就应该自卑的,应该寻求同情。至于么?真至于么?自我的救助比什么都来得重要。
我们需要改变的我们的认识,城市人与农村人并无区别。
我们需要改进我们的思想,别人其实没有给我们罪受。
我们需要改善我们的生活,现在真有先前苦吗?
老乡,为什么很多次我都会看见你们慌张。都市里没有吃人的野兽,只是你自己过于憨厚。
老乡,为什么很多次我都会看见你们的迷茫。都市里到处都是我们回家的路,我们一直在回家的路上。
老乡,为什么很多次我都会看见你们的自卑。都市的高楼并非比茅屋高贵,一辈子的基业还敌不过那70年的商品房?
老乡,为什么很多次我都会听见这样的名字在城市哭泣。都市容不下我们的眼泪,只能留下我们的汗水。
请别在都市里哭泣,农村给了我们太多的坚强。都市只是让我们把这份坚强收到肩膀上。行走,走在回家的路上。为生我们的农村骄傲!为我们建设的城市自豪!
2008年9月3日星期三
天涯文摘
大家可能都看过濮存昕在CCTV的一条非常煽情的公益广告,大致是这么说的:“公益广告能不能改变生活中的陋习呢?我说不,公益广告对于社会中的那些不文明的现象,也许不可能药到病除,但我相信一条公益广告就好像是一盏灯……”中间穿插许多濮存昕和CCTV认为的“社会不文明现象”,以及看了公益广告之后人们的反应,例如在踩踏公共长椅的时候垫一张纸,排队过马路的时候退后一步,等等。
这条广告的拍摄技巧和诉求也没什么特殊,只看一次很容易就会忘记,但CCTV近一年来是反复轰炸,各个频道都有,奥运会期间更是见缝插针地播出,播一次要一分钟,可谓不惜血本。我这个平时不怎么看电视的人,奥运会期间也不得不在电视机前接受濮存昕的“社会文明教育”了。
我不喜欢插队、不看红绿灯过马路、乱丢废弃物等现象,对濮存昕的这个广告没有特别的抵触,但看多了总觉得不是滋味。我们的社会存在许多不文明现象,但是最需要纠正、最需要媒体和社会关注的,难道是濮存昕说的这些现象吗?我看不是吧。这令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东汉顺帝年间,大将军梁冀专横跋扈,人心惶惶,各地盗贼蜂起。为了安定地方情绪,梁冀派出八位御史从洛阳出发巡视四方,其中一位御史张纲刚出洛阳,就当众叹息道:“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意思是说,现在大奸贼梁冀在上面胡作非为呢,还哪有工夫惩治那些小贼啊?说完就把自己的车轮卸下埋了,写下几万字的弹劾梁冀奏章,坐在路边等死。这段历史我初中时第一次看到,以后每次看到,都感到意气昂昂啊!
我相信,许多人与我抱有类似的想法,即我们社会的不文明现象,主要不是由我们这些守法的纳税人引起的,而是由各级政府机关、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公权力机构的失职或滥用职权引起的,以下是非常粗略的总结:
我认为领导出门动辄占用一列或多列车道,开奥运会在整个北京设立“奥运车道”,严重阻碍正常交通,甚至当这些车道处于空闲时仍不许市民使用的行为,是不文明的;
我认为三天两头扒开马路进行大修,路口建筑物不停地拆了建、建了拆,红绿灯和街上实际的行车状态完全对不上,红灯时仍然允许车辆右转,交通警察除了罚款之外不起任何实质性作用的行为,是不文明的;
我认为地方政府野蛮拆迁,组织干警或非法武装人员驱赶正常居民,甚至在一夜之间“荡平”整个居民区,只给予其微薄的补助,并拒绝一切媒体采访的行为,是不文明的;
我认为政府官员动辄扰民,例如视察时组织大量学生和职工迎接(甚至要求迎接者提前很长时间准备所谓的文艺演出和欢迎辞),工厂停止运转,占用市民休闲散步用地的行为,是不文明的;
我认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垄断国企拿着高额补贴还叫嚷要提升油价与国际接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收费不透明且经常恶意克扣预付费,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行为,是不文明的;
我认为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向尚未建立成熟价值观的学生灌输大量官方哲学和政治说教,却忽视至关重要的法律、公民意识、道德情操和古典文化教育,误人子弟的行为,是不文明的。
事实上,濮存昕在CCTV的公益广告中提到的那些不文明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出于当事人自身不文明,更不是所谓的“陋习”。我们街头的垃圾桶等设施,经常由于公共管理部门的失职而处于报废或无人看管的状态,人们面对着臭气熏天且运转不良的垃圾回收设施,选择扔在外面,是值得理解的;我们城市的导盲设施基本是摆设,各级政府从来没有真心希望协助残疾人出行,也没有哪个残疾人会敢于单独出行,不能归咎于占用盲道等残疾人设施的普通市民;我们的公共绿地面积非常小,要么被圈占,要么被划入豪华住宅区,剩下的还随时可能遭到拆迁开发之厄,所以我怀疑所谓在公园里踩踏长椅的行为有什么普遍性。
我还要说:如果不是城市规划部门搞的一塌糊涂,车辆横行、交通灯靠不住,人们何苦冒着生命危险乱穿马路呢?如果不是道路拥堵严重,为了奥运会和领导出行等活动经常占用资源,交通警察经常不尽责,车辆何苦违法违规地乱闯红灯呢?如果不是空地和绿地都被拿来作为房地产开发商的生财工具了,小孩子们何苦在人行道甚至街道上踢球呢?如果不是大量安分守法的市民在拆迁浪潮中被赶到市郊了,他们何苦每天长途跋涉上下班,何苦带着一腔怨气,又何苦做出CCTV认为的“不文明现象”呢?
最后,我还必须指出,CCTV在这部公益广告中使用的某些镜头,严重不尊重广大守法公民,也不符合实际。当濮存昕坐在宽敞的报告厅里侃侃而谈“改变我们生活中的陋习、不文明现象”时,对应的镜头是在过街天桥上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往的市民,以及夜幕下行色匆匆的人群。这些人都没有濮存昕的财富,没有CCTV的权力,这不意味着CCTV就有资格肆意侮辱践踏他们。他们中的大部分比CCTV的领导,比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务员更有道德,更有理想,也更有文化(如果文化是以真正的学识而非表面的资格来定义);他们依靠自己的血汗和智慧获得收入,而不是依靠关系或领导的赏识,在电视上耍嘴皮子获得高薪;他们害怕政府,害怕法律,除非走投无路或者无计可施,绝不会主动去违反法律,也不会主动背离公共道德。
我希望,在CCTV下次播出这条“公益广告”的时候,换掉这些侮辱我们的守法公民的镜头,改为以下镜头:领导干部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吃完之后在发票上签下公司大名;城管在烈日下骑着摩托车耀武扬威地出现在街头,大量商贩惊恐地拖家带口而逃;拆迁户跪在祖上留下的老屋前,眼睁睁看着干警把自己的家当扔出来,然后叫推土机过来拆屋;中国移动的管理人员喜滋滋地计算这个月又收了多少无线增值费,隔壁的呼叫中心小姐则不耐烦地挂断客户的电话;县委书记从北京开会回来,从中小学校学生到国企工人都站在国道两旁欢迎,并有乐队和歌舞表演……
我想,这是大部分人更痛恨的不文明行为,也是更值得纠正的行为。
------------------------------------------------------------------------------------------------
我并不赞成对央视这则广告的批评,但是我支持作者因这则广告所延伸的内容。
这条广告的拍摄技巧和诉求也没什么特殊,只看一次很容易就会忘记,但CCTV近一年来是反复轰炸,各个频道都有,奥运会期间更是见缝插针地播出,播一次要一分钟,可谓不惜血本。我这个平时不怎么看电视的人,奥运会期间也不得不在电视机前接受濮存昕的“社会文明教育”了。
我不喜欢插队、不看红绿灯过马路、乱丢废弃物等现象,对濮存昕的这个广告没有特别的抵触,但看多了总觉得不是滋味。我们的社会存在许多不文明现象,但是最需要纠正、最需要媒体和社会关注的,难道是濮存昕说的这些现象吗?我看不是吧。这令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东汉顺帝年间,大将军梁冀专横跋扈,人心惶惶,各地盗贼蜂起。为了安定地方情绪,梁冀派出八位御史从洛阳出发巡视四方,其中一位御史张纲刚出洛阳,就当众叹息道:“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意思是说,现在大奸贼梁冀在上面胡作非为呢,还哪有工夫惩治那些小贼啊?说完就把自己的车轮卸下埋了,写下几万字的弹劾梁冀奏章,坐在路边等死。这段历史我初中时第一次看到,以后每次看到,都感到意气昂昂啊!
我相信,许多人与我抱有类似的想法,即我们社会的不文明现象,主要不是由我们这些守法的纳税人引起的,而是由各级政府机关、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公权力机构的失职或滥用职权引起的,以下是非常粗略的总结:
我认为领导出门动辄占用一列或多列车道,开奥运会在整个北京设立“奥运车道”,严重阻碍正常交通,甚至当这些车道处于空闲时仍不许市民使用的行为,是不文明的;
我认为三天两头扒开马路进行大修,路口建筑物不停地拆了建、建了拆,红绿灯和街上实际的行车状态完全对不上,红灯时仍然允许车辆右转,交通警察除了罚款之外不起任何实质性作用的行为,是不文明的;
我认为地方政府野蛮拆迁,组织干警或非法武装人员驱赶正常居民,甚至在一夜之间“荡平”整个居民区,只给予其微薄的补助,并拒绝一切媒体采访的行为,是不文明的;
我认为政府官员动辄扰民,例如视察时组织大量学生和职工迎接(甚至要求迎接者提前很长时间准备所谓的文艺演出和欢迎辞),工厂停止运转,占用市民休闲散步用地的行为,是不文明的;
我认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垄断国企拿着高额补贴还叫嚷要提升油价与国际接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收费不透明且经常恶意克扣预付费,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行为,是不文明的;
我认为在中学和大学阶段,向尚未建立成熟价值观的学生灌输大量官方哲学和政治说教,却忽视至关重要的法律、公民意识、道德情操和古典文化教育,误人子弟的行为,是不文明的。
事实上,濮存昕在CCTV的公益广告中提到的那些不文明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出于当事人自身不文明,更不是所谓的“陋习”。我们街头的垃圾桶等设施,经常由于公共管理部门的失职而处于报废或无人看管的状态,人们面对着臭气熏天且运转不良的垃圾回收设施,选择扔在外面,是值得理解的;我们城市的导盲设施基本是摆设,各级政府从来没有真心希望协助残疾人出行,也没有哪个残疾人会敢于单独出行,不能归咎于占用盲道等残疾人设施的普通市民;我们的公共绿地面积非常小,要么被圈占,要么被划入豪华住宅区,剩下的还随时可能遭到拆迁开发之厄,所以我怀疑所谓在公园里踩踏长椅的行为有什么普遍性。
我还要说:如果不是城市规划部门搞的一塌糊涂,车辆横行、交通灯靠不住,人们何苦冒着生命危险乱穿马路呢?如果不是道路拥堵严重,为了奥运会和领导出行等活动经常占用资源,交通警察经常不尽责,车辆何苦违法违规地乱闯红灯呢?如果不是空地和绿地都被拿来作为房地产开发商的生财工具了,小孩子们何苦在人行道甚至街道上踢球呢?如果不是大量安分守法的市民在拆迁浪潮中被赶到市郊了,他们何苦每天长途跋涉上下班,何苦带着一腔怨气,又何苦做出CCTV认为的“不文明现象”呢?
最后,我还必须指出,CCTV在这部公益广告中使用的某些镜头,严重不尊重广大守法公民,也不符合实际。当濮存昕坐在宽敞的报告厅里侃侃而谈“改变我们生活中的陋习、不文明现象”时,对应的镜头是在过街天桥上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往的市民,以及夜幕下行色匆匆的人群。这些人都没有濮存昕的财富,没有CCTV的权力,这不意味着CCTV就有资格肆意侮辱践踏他们。他们中的大部分比CCTV的领导,比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务员更有道德,更有理想,也更有文化(如果文化是以真正的学识而非表面的资格来定义);他们依靠自己的血汗和智慧获得收入,而不是依靠关系或领导的赏识,在电视上耍嘴皮子获得高薪;他们害怕政府,害怕法律,除非走投无路或者无计可施,绝不会主动去违反法律,也不会主动背离公共道德。
我希望,在CCTV下次播出这条“公益广告”的时候,换掉这些侮辱我们的守法公民的镜头,改为以下镜头:领导干部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吃完之后在发票上签下公司大名;城管在烈日下骑着摩托车耀武扬威地出现在街头,大量商贩惊恐地拖家带口而逃;拆迁户跪在祖上留下的老屋前,眼睁睁看着干警把自己的家当扔出来,然后叫推土机过来拆屋;中国移动的管理人员喜滋滋地计算这个月又收了多少无线增值费,隔壁的呼叫中心小姐则不耐烦地挂断客户的电话;县委书记从北京开会回来,从中小学校学生到国企工人都站在国道两旁欢迎,并有乐队和歌舞表演……
我想,这是大部分人更痛恨的不文明行为,也是更值得纠正的行为。
------------------------------------------------------------------------------------------------
我并不赞成对央视这则广告的批评,但是我支持作者因这则广告所延伸的内容。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