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5月08日 08:46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为探明真相,上海交通大学《益友报》学生记者周宙和陈承近日在复旦大学课堂上,对这位拒绝多家媒体采访要求的个性男生,进行了一次聊天式采访。
“朗诵男”坦承,自己并非复旦学生。他曾上北京一所大学,上了几个月的课后“觉得没意思”,便跑到北大旁听了4个月。2008年9月20日,他南下复旦,开始了一段新的旁听生活。
他说自己喜好朗诵,是为了加深对诗歌的认识,“读书千遍,其义自现”,也同时能锻炼胆量和能力,并非外界所猜测的“想红”。他在北大旁听时也在各种场合朗诵,但完全没有产生如在复旦校园这般的轰动效应。
当问及为什么最近不朗诵啦?“朗诵男”称自己从此以后要保持“低调”,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引来特别的关注,所以他“不得不关注自己的公众形象”。
对4月16日那场“失败的”演讲,他仍心有余悸。“他们纠缠于我是不是复旦在校生,很肤浅!难道我不是就把我撵走,是就捧我
尽管“朗诵男”没有复旦的学生证,但他认为自己比复旦学生更有意志力、判断力、敏锐的嗅觉和执著精神。他说自己读书非常专注,从北大到复旦,已经一年没回家了,连过年也没有,就是为了能安心读书。
他给自己定下远大目标:至少花4年专心游学,不与社会过多接触,以免被污染。等从自己的“大学”毕业后,再干一番事业。
为什么要嘲弄一个敢于表现自己的人?
一直在保持低调也不想出名的“朗诵男”为何在复旦大学能迅速蹿红呢?复旦大学某校刊的一位编辑认为,“‘朗诵男’的成名并不在于他的古诗词朗诵和演讲是成功的,他的成名也许只在于他那被认为‘雷人’的言行,以及同学对他身份的好奇。”
也有不少复旦学生对此不能理解。一名复旦学生在网络上发文质疑,“‘朗诵男’的演讲实在是没什么内容,但更没有内容的表现是我们竟然得以让这样一个人在复旦红了起来,难道这就是“自由而无用”的复旦灵魂?”“朗诵男”现象旋即引发了复旦人对复旦精神的追问。
“为什么当你享受完了你却开始诋毁他了?为什么当我们说嘲弄一个人不对的时候我们却在嘲弄他?为什么我们对人这么不包容啊?我们可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是复旦人啊,不是说要自由吗,为什么我们要去嘲弄一个敢于表现自己的人,为什么我们要把所有人都变成average(注:一般标准)?为什么你自己没有勇气到前面来念诗?如果你念诗,你也羞羞怯怯,不敢如此大胆嚣张。为什么他这样就不行呢?”与同学们极尽挖苦嘲讽之能事相反,思修课的陈果老师对学生们起哄的做法提出了一连串的质问。
随着近日“朗诵男”转趋低调,关于他的一些尖锐评论也趋于缓和,相应的反思开始出现在复旦学生的博客及复旦BBS上:“或许我们该辩证地看待他”;“至少他身上的胆量与执著还是值得学习的”;“他只是想成功,用过分自信来掩盖自卑心理……”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主任曾群副教授也对复旦学生在“朗诵男”演讲时的过激反应表示不满。“朗诵男可能阐述的观点意见在复旦学生看来‘不合水准’,但不应该是以起哄的形式与他争辩,而是应该以更理性的方式来表达。”曾群表示如果他的社会学课堂能有这样主动进行互动的学生,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他是很欢迎的。“大学的精神在于平等、尊重、理性。在复旦校园,更应该创造这样的氛围。”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认为,大学本身就该实现应有的、适当的教育资源共享,如果有社会人士想旁听,学校就该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蔡元培先生曾经强调大学以学术为本,学术以自由为本,而自由首先就是要兼容并包”,不能因为“朗诵男”旁听生的身份而看低他的意见。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而意见没有好坏高低之分。
(周宙 实习生 唐轶 上海交通大学《益友报》陈承对本文亦有贡献)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